共1847,分124页显示 上一页 91 92 93 94 95 97 98 99 100 下一页
聂冠卿(字 长孺 )
张若谷(字 德繇 )
李柬之(字 公明 )
贾昌朝(字 子明 魏国公、许国公 文元 )
叶清臣(字 道卿 )
彭思永(字 季长 )
王尧臣(字 伯庸 文安、文忠 )
何中立(字 公南 )
杨日严(字 垂训 )
张方平(字 安道 号 乐全居士 文定 )
祖无择(名 焕斗 字 择之 )
王拱辰(字 君贶 拱寿 懿恪 )
麻台文
杜醇(号 石台 字 仲醇 世称 石台先生 )
其它辞典(续上)
祖士衡(字 平叔 )聂冠卿(字 长孺 )
张若谷(字 德繇 )
李柬之(字 公明 )
贾昌朝(字 子明 魏国公、许国公 文元 )
叶清臣(字 道卿 )
彭思永(字 季长 )
王尧臣(字 伯庸 文安、文忠 )
何中立(字 公南 )
杨日严(字 垂训 )
张方平(字 安道 号 乐全居士 文定 )
祖无择(名 焕斗 字 择之 )
王拱辰(字 君贶 拱寿 懿恪 )
麻台文
杜醇(号 石台 字 仲醇 世称 石台先生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8—1026 【介绍】: 宋蔡州上蔡人,字平叔。少博学,为杨亿等所知。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累官史馆修撰。仁宗天圣初,以附丁谓落职,知吉州。义为言者劾以在郡不修饰,降监江州税。全宋诗
祖士衡(九八七~一○二五),字平叔,蔡州上蔡(今属河南)人。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进士。通判蕲州。召直集贤院,迁起居舍人,知制诰,为史馆修撰。仁宗天圣初,以附丁谓落职,知吉州,复降监江州税。三年卒,年三十九。有《敝帚》、《西掖》、《乾兴》等集,不传。事见祖无择《宋尚书礼部员外郎中祖公墓志铭》(《辅仁学志》民国十九年二卷一期),《宋史》卷二九九有传。全宋文·卷三六三
祖士衡(九八八——一○二六),字平叔,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大中祥符九年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通判蕲州,再迁殿中丞、直集贤院,改右正言、户部判官。迁起居舍人,知制诰,为史馆修撰。天圣初,以附丁谓,落职知吉州,复降监江州税。三年卒,年三十九。士衡博学有文,为李宗谔、杨亿、刘筠等所知,著有《西斋话记》一卷(存)。见《龙学文集》卷一四《状元紫微始末》,《宋史》卷二九九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8—1042 【介绍】: 宋歙州新安人,字长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嗜学好古,尤工诗。大臣交荐,由连州军事推官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与撰《景祐广乐记》,特迁刑部郎中、直集贤院。奉使辽,辽主慕其文词,礼遇甚厚。累迁翰林学士、判昭文馆兼侍读学士。有《蕲春集》等。全宋文·卷三六四
聂冠卿(九八八——一○四二),字长孺,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大中祥符五年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迁大理寺丞,为集贤校理、通判蕲州。再迁太常博士,预撰《景祐广乐记》,特擢刑部郎中、直集贤院。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判太常礼院。使契丹,还为翰林学士,同知通进银台司、审刑院。庆历二年九月卒,年五十五。冠卿嗜学好古,工诗,有《蕲春集》十卷。《宋史》卷二九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南剑州沙县人,字德繇。第进士。为巴州军事推官。以御寇受知于真宗。主广宁监,岁余,所铸赢三十万缗。历转运、发运使,入为三司度支、盐铁副使,累迁右谏议大夫、知并州。奏复市番部马,从之。仁宗宝元中为枢密直学士、工部侍郎。知通进银台司、应天府,改龙图阁学士,徙杭州。累官至尚书左丞致仕。所至有循良迹,不激讦取名。全宋文·卷二八○
张若谷,字德繇,南剑沙县(今福建沙县)人。进士及第,为巴州军事推官,调全州军事推官,改大理寺丞、知濛阳县,监广宁监,擢知处州。历江淮制置发运使、三司度支、盐铁副使,知并州、澶州、成德军、扬州、江宁府,入知审官院,纠察在京刑狱,知通进银台司、应天府、杭州、洪州,累官至尚书左丞致仕。《宋史》卷二九九有传。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九原注,谓知处州者或为别一张若谷,存疑俟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6—1073 【介绍】: 宋濮州人,字公明。李迪子。以献文召试,赐进士出身。通晓当朝典故。为馆阁校勘,累进直集贤院。仁宗时,历知荆南、河阳、澶州,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英宗即位,富弼荐其学行,复旧职,兼侍读。神宗时拜太子少保致仕,再迁少师。全宋诗
李柬之(九九六~一○七三),字公明,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以献文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宣化军使,进直集贤院。历知邢、汉、庐、凤翔等州府,京东、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荆南、河阳、澶州,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英宗即位,为翰林侍读,未几以太子少保致仕。神宗熙宁六年卒,年七十八。《宋史》卷三一○有传。全宋文·卷四七七
李柬之(九九六——一○七三),字公明,迪子,幽州(治今北京)人。少受知于寇准。献文召试,赐进士出身,仁宗时为馆阁校勘,宣化军使。进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开封府推官、盐铁判官,历知邢、汉、庐州、凰翔府,京东、陕西转运使,擢侍御使知杂事。拜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知荆南、河阳、澶州,改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英宗即位,富弼荐其学行,复旧职兼侍读,知通进银台司。治平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熙宁六年卒,年七十八。《宋史》卷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8—1065 【介绍】: 宋开封人,祖籍真定获鹿,字子明。贾琰从孙。真宗天禧初,献文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国子监说书。仁宗朝,历崇政殿说书、天章阁侍讲、知制诰。累迁权御史中丞兼判国子监。时用兵西夏不利,上备边六事,多施行之。庆历三年,拜参知政事。四年,充枢密使。五年,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七年,罢相判大名府。英宗即位,徙凤翔节度使,进封魏国公。卒谥文元。博学善论说。有《群经音辨》、《通纪》、《本朝时令》、《奏议》及文集等。全宋诗
贾昌朝(九九八~一○六五),字子明,开封(今属河南)人。真宗天禧元年(一○一七)赐同进士出身,补常州晋陵县主簿。累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仁宗庆历元年(一○四一),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三年,拜参知政事。四年,为枢密使。五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数与参知政事吴育争事,出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抚使。嘉祐元年(一○五六),又兼侍中,寻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枢密使。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拜凤翔节度使、左仆射。二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卒,年六十八。谥文元。有文集三十卷,不传。事见宋王圭《华阳集》卷五六《贾昌朝墓志铭》,《宋史》卷二八五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四八一
贾昌朝(九九八——一○六五),字子明,真定获鹿(今河北鹿泉)人。天禧元年献颂,赐同进士出身,授晋陵主簿。历知宜兴、东明县。迁尚书礼部郎中、史馆修撰,擢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兼侍讲,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庆历三年,拜参知政事。次年,以工部侍郎充枢密使。五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仍兼枢密使。七年,出判大名府,移山南东道节度使。后除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嘉祐元年,进封许国公。英宗即位,进封魏国公。治平二年卒,年六十八。著《群经音辨》十卷(今存本为七卷)、《春秋要论》十卷、《通纪》八十卷、《本朝时令》十二卷,奏议、文集各三十卷。见王圭《华阳集》卷三七《贾文元公昌朝墓志铭》,《宋史》卷二八五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0—1049 【介绍】: 宋苏州长洲人,字道卿。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签书苏州观察判官事。累迁太常丞,进直史馆,论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为仁宗采纳,仲淹等得近徙。出为两浙转运副使,疏盘龙汇、沪渎港入海,民赖其利。庆历六年,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仁宗御天章阁,诏问当世急务,清臣条对极论时政阙失,多劘切权贵。擢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皇祐元年以侍读学士知河阳。有《述煮茶小品》。全宋诗
叶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签书苏州观察判官事。还为集贤校理。又通判太平州,知秀州。累擢右正言、知制诰,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庆历六年(一○四六),出知澶州,寻改青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八)。七年,为永兴军路都部署兼本路安抚使、知永兴军(同上书卷一六○)。八年,复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同上书卷一六四)。皇祐元年,知河阳,未几卒(同上书卷一六六),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已佚。《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五有传。今录诗十一首。全宋文·卷五七七
叶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天圣二年举进士高第。历光禄寺丞、集贤校理,知秀州、宣州。累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进直史馆。宝元初出为两浙转运副使,次年以右正言知制诰,知审官院,判国子监。康定元年,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出知江宁府。庆历三年,入翰林为学士。后为宰相陈执中所排,出知澶州,进户部郎中,徙知青州、永兴军。八年,复入为权三司使。皇祐元年出知河阳,未几卒,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十六卷),又著《春秋类纂》十卷。《宋史》卷二九五有传,又见《隆平集》卷一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0—1070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季长。仁宗天圣进士。历知州县,有治状。入为侍御史,极论内降授官赏之弊,又反对外戚秉政、宦侍建节,解台职,出任湖北转运使,历州府。英宗治平中,召除御史中丞,复谏勿称濮王为亲。坐事知黄州、太平州。神宗熙宁三年,以户部侍郎致仕。全宋诗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授南康军判官,移知广州南海县。又知潮、常州,寻召为侍御史。侬智高叛,除荆湖北路转运使,改益州路转运使,召为户部副使。岁馀,以天章阁待制充陕西都转运使。英宗治平初,召为御史中丞。神宗即位,出知黄州,改太平州。熙宁三年,以户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事见《明道文集》卷三《故户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状》,《宋史》三二○有传。全宋文·卷五七八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五年进士及第,授南康军判官。历知南海、分宁二县,通判睦州,移知潮州、常州,召为侍御史。出知宣州,历湖北、益州转运使,以天章阁待制充陕西都转运使。英宗朝恩升给事中,复召权御史中丞。神宗时拜御史中丞,后以户部侍郎致仕。熙宁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一。见《明道文集》卷三《故户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状》,《宋史》卷三二○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3—1058 【介绍】: 宋应天府虞城人,字伯庸。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宋夏战事起,历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泾原路安抚使,于边防部署、将帅任用,多所建白。后为权三司使,奏止增收民房租及夔州盐井岁课。仁宗皇祐三年升枢密副使,务裁抑侥幸。至和三年拜参知政事。卒谥文安。神宗时改谥文忠。有《崇文总目》及文集。全宋诗
王尧臣(一○○三~一○五八),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北)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通判湖州。召直集贤院。出知光州。入为三司度支判官,迁右司谏。擢知制诰,同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诸司库务,迁翰林学士。宝元二年(一○三九),权三司使。皇祐三年(一○五一),拜枢密副使。嘉祐元年(一○五六),为参知政事。三年,卒于位,年五十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二《王公墓志铭》)。谥文安。《宋史》卷二九二有传。全宋文·卷五九五
王尧臣(一○○三——一○五八),字伯庸,宋州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改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景祐四年,擢知制诰、同知通进银台司,进翰林学士、知审官院。西夏用兵,为陕西体量安抚使。还朝,以户部郎中权三司使。皇祐三年,拜枢密副使。嘉祐元年以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进吏部侍郎。三年八月卒,年五十六,谥文安。尧臣以文学进,文辞温丽,典内外制十馀年。尝与欧阳修等编撰《崇文总目》六十六卷。见欧阳修《文安王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二),《宋史》卷二九二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4—1057 【介绍】: 宋许州长社人,字公南。仁宗景祐元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历殿中丞、太常博士、知制诰,累进枢密直学士,知许、陈、杭州。颇以文词自喜,然嗜酒无行。庆历中苏舜钦为赛神会而得罪,中立颇致其力。全宋文·卷五九八
何中立(一○○四——一○五七),字公南,许昌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景祐元年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历佥书镇安、武胜二镇节度判官,迁殿中丞。庆历元年除集贤校理,改太常博士,修起居注。再迁祠部员外郎、知制诰,改兵部员外郎。皇祐四年,权发遣开封府事,寻除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改知庆州。还判太常寺,迁刑部郎中,进枢密直学士、知许州,改陈州,又徙杭州。嘉祐二年以暴疾卒于任,年五十四。《宋史》卷三○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同州冯翊人,后家河南,字垂训。杨希闵子。第进士。历大理寺丞,出知襄、庐、郓三州。累迁太常少卿,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河中府,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奏罢不便民之务。入勾当三班院,迁给事中,以龙图阁学士知澶州,终同知审官院。全宋文·卷三二六
杨日严,字垂训,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及第,试秘书省校书郎,迁大理寺丞。景祐中知襄、卢、郓三州,历两浙、京东、益州转运使,江淮制置发运使,三司户部、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河中府。庆历初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迁给事中,以龙图阁学士知澶州。召权知开封府。终知审官院。《宋史》卷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91 【介绍】: 宋应天宋城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科,复中贤良方正科。历知昆山县,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论建甚多,主与西夏讲和。累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数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反对任用王安石,极论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师致仕。既告老,而论事益切,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卒谥文定。有《乐全集》。全宋诗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举贤良方正,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历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顷之,知江宁府,入判流内铨。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复以三司使召,迁尚书左丞、知南京。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英宗立,迁礼部尚书,知郓州,还为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转徙中外,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赠司空,谥文定。有《乐全集》四十卷。事见《东坡后集》卷一七《张文定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八有传。 张方平诗四卷,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全集》为底本,校以清吴兴陶氏抄本(简称陶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季锡畴校本(简称季本)。又据《栾城集》等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七八二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颖悟,景祐元年举茂材异等,宝元元年又中贤良方正。西夏叛,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知制诰,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三司使。出知杭、益等州府,十易藩镇。英宗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寻以父忧免。服阕,以观文殿学士留守西京,又历数郡。极论新法之害。数请老,元丰二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谥文定。深识三苏父子,故苏轼终身敬事之。有《乐全集》四十卷(存)、《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乐书》一卷。见王巩《张公行状》(《乐全集》附录),《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84 【介绍】: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焕斗,字择之。少学古文于穆修,又从孙明复受经学。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出知袁州,首建学官,置生徒,学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执政,讽求其罪,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中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工诗文。有《龙学文集》。全宋诗
祖无择(一○一○~一○八五,生年参《龙学文集》所附《龙学始末》及《咸淳临安志》卷八九),字择之,上蔡(今属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入直集贤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陕府,迁湖北转运使,入为中书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龙图阁学士,知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熙宁三年(一○七○)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十六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祖无择诗,以宜秋馆校刊徐氏积学斋景宋钞本《祖龙学文集》(其中诗四卷)为底本,参校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南昌彭氏知圣道斋钞本(简称彭本)。底本第五、六两卷收入之祖氏与他人和诗及从《至元嘉禾志》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一卷。全宋文·卷九三四
祖无择(?——一○八五),字择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宝元元年登进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齐州。历知南康军、海州。皇祐中,提点广南东路、荆湖北路刑狱,改广东转运使。入直集贤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纠察在京刑狱,迁左谏议大夫,进龙图阁学士。历知开封府及郑、杭二州。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为王安石所斥,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元丰八年卒。著有《龙学文集》。《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2—1085 【介绍】: 宋开封咸平人,字君贶,原名拱寿。仁宗天圣八年登进士第一。庆历间,累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迁御史中丞。反对庆历新政。新政罢,出知郑、澶等州。至和三年,拜三司使,使契丹。坐事被劾,出任外官多年。神宗熙宁元年召还,王安石言其旧过,复出知应天府。元丰间上言反对保甲法。仕终彰德军节度使。卒谥懿恪。有《治平改鉴》及文集。全宋诗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贶,旧名拱寿,仁宗赐今名,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庆历元年(一○四一)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皇祐间出知郑州,徙澶、瀛、并三州。四年(一○五二),为学士承旨兼侍读。至和三年(一○五六),拜三司使,旋出知永兴军,移泰、定二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大名府。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判河阳。哲宗即位,徙彰德。元丰八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七十卷,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王懿恪公拱辰传》,《宋史》卷三一八有传。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一○二七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贶,原名拱寿,仁宗赐今名,开封咸平(今河南开封)人。天圣八年举进士第一,通判怀州,入直集贤院,历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拜御史中丞。后以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出知郑、澶、瀛、并州。使契丹还,除宣徽北院使。元丰初,转南院使,再判大名,改武安军节度使。元丰八年徙彰德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是年卒,年七十四。有《治平政鉴》十篇,内、外制集各五卷,奏议十卷,文集七十卷。见刘敞撰《王开府行状》(载《公是集》卷五),《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麻台文,仁宗时人。官秘书丞,与文同有交(清嘉庆《汉州志》卷三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会稽人,居明州慈溪,号石台。以孝友称于乡里,为学不求人知。经明行高,学者以为模楷。仁宗庆历中,鄞县、慈溪建学,先后为王安石请以为师,二邑文风自此而盛。全宋诗
杜醇,字仲醇,学者称石台先生,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清雍正《慈溪县志》卷八)。仁宗庆历八年(一○四八),鄞令王安石聘为县学师席(清光绪《鄞县志》卷九),慈溪令林肇亦请入县学(《慈溪县志》卷四)。卒,王安石有《伤杜醇》诗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