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同文  拼音:tóng wén
使用的文字相同。《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书。卷三○。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
《國語辭典》:同文馆(同文館)  拼音:tóng wén guǎn
1.宋代四方馆之一。专门接待高丽使臣的别馆。《宋史。卷一一九。礼志二十二》:「绍兴二年,高丽遣使副来贡,并赐酒食于同文馆。」《宋史。卷一六五。职官五》:「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
2.清咸丰十年(西元1862)在北京所创立的外语专门机构。分为英、法、德、俄、日文等科,造就外交、翻译人才。《孽海花》第二回:「我却晓得去年三月,京里开了同文馆,考取聪俊子弟,学习推步及各国语言。」《清史稿。卷一○七。选举志二》:「震于列强之船坚炮利,急须养成翻译与制造船械及海陆军之人才。故其时首先设置之学校,曰京师同文馆,曰上海广方言馆。」
《分类字锦》:四者同文
北史潘徽传隋遣魏澹聘于陈陈人使徽接对之澹将反命为启于陈主曰敬奉弘慈曲垂饯送徽以饯送为重敬奉为轻却其启而不奏澹曰曲礼云主敬客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孝经宗庙致敬又云不敬其亲谓之悖礼孔子敬天之怒成汤圣敬日跻宗庙极重上天极高父极尊君极贵四者咸同一敬五经未有异文不知以敬为轻竟何所据
分类:恭敬
《漢語大詞典》:同文共规(同文共規)
见“ 同文共轨 ”。
《漢語大詞典》:同文共轨(同文共軌)
亦作“ 同文共规 ”。 《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以“同文共轨”比喻国家统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序论:“同文共轨,至治神功,非载纪无以赞大猷,非昭宣何以光盛业?”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削平天下,同文共规。”
分類:国家统一
《漢語大詞典》:同文寺
唐 官署名。掌管诸蕃使者朝见、献纳等事宜。新唐书·百官志三“鸿臚寺”原注:“ 龙朔 二年,改鸿臚寺曰同文寺, 武后光宅 元年,改曰司宾寺。”参见“ 鸿臚寺 ”。
《國語辭典》:鸿胪寺(鴻臚寺)  拼音:hóng lú sì
古代掌朝贡庆吊典仪的官署。《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过了奉天门,进到奉天殿,里面一片天乐之声,隐隐听见鸿胪寺唱:『排班。』」
《分类字锦》:天下同文
宋史礼志用金铸宝曰天下同文如御前宝以封䃭际
分类:封禅
《国语辞典》:普同文化  拼音:pǔ tóng wén huà
异文化间所具有的某些相似的文化内容。文化因需要而生,因人在生物上同属一种,故有此种现象。
《国语辞典》:合同文字  拼音:hé tong wén zì
双方分别保存,作为凭据的契约、文书。《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见立两纸合同文字,哥哥收一纸,兄弟收一纸。」简称为「合同」。
《国语辞典》:车同轨,书同文(车同轨,书同文)  拼音:chē tóng guǐ,shū tóng wén
秦始皇初定天下,为使政令能通行全国,遂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宽度及文字等。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用以比喻统一天下。
《国语辞典》:同文算指  拼音:tóng wén suàn zhǐ
书名。明代李之藻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所合译的西洋数学书籍。前编二卷,通编八卷。前编介绍笔算的定位法、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法;通编讲述分数、比例、级数求和、方程式等算法。西洋笔算传入中国,始自此书。
《国语辞典》:同文韵统(同文韵统)  拼音:tóng wén yùn tǒng
书名。清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允禄等奉敕编撰。六卷。以梵文、藏文及满文十二字头,参照等韵四呼,三十六字母的异同,说明字音拼合的原理,而且以汉字注音,使汉语与梵音相贯通,对于研究音韵学有启发作用。
《国语辞典》:同轨同文(同轨同文)  拼音:tóng guǐ tóng wén
车子的轨辙相同,文字的形体一致。比喻天下统一。语本《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漢語大詞典》:书同文,车同轨(書同文,車同軌)
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晋 干宝 《晋纪总论》:“ 太康 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餘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閭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匱乏者取资於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