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名山  拼音:míng shān
有名的山。如:「亲眼见到名山的壮丽,真是美得难以比拟。」南朝梁。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既绝故老之口,必资不刊之书,而藏诸名山,则陵谷迁贸。」唐。李白 秋下荆门诗:「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国语辞典》:名山胜境(名山胜境)  拼音:míng shān shèng jìng
有名的山及优美的环境。如:「名山胜境总是令人向往。」
《国语辞典》:四大名山  拼音:sì dà míng shān
中国佛教传说山西五台山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故将此四山视为佛教胜地,合称为「四大名山」。
《国语辞典》:风雨名山之业(风雨名山之业)  拼音:fēng yǔ míng shān zhī yè
风雨,乱世。名山,古帝王藏书之府。全句比喻乱世不朽的著作。连横〈台湾通史序〉:「则欲取金匮石室之书,以成风雨名山之业。」
《國語辭典》:藏之名山  拼音:cáng zhī míng shān
古人以著作不便问世,只合收藏在大山之中。比喻著述极具价值,能流传后世。《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唐。刘知几〈上萧至忠书论史〉:「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丘明、子长,晋、齐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不朽,藏之名山。」也作「藏诸名山」。
《國語辭典》:藏诸名山(藏諸名山)  拼音:cáng zhū míng shān
古人以著作不便问世,只合收藏在大山之中。比喻著述极具价值,能流传后世。参见「藏之名山」条。明。袁宏道〈哭江进之。序〉:「郎君幸尽以诸稿属我,我当为进之删定,藏诸名山,以俟后世子云也。」
分類:著作后人
《國語辭典》:藏诸名山(藏諸名山)  拼音:cáng zhū míng shān
古人以著作不便问世,只合收藏在大山之中。比喻著述极具价值,能流传后世。参见「藏之名山」条。明。袁宏道〈哭江进之。序〉:「郎君幸尽以诸稿属我,我当为进之删定,藏诸名山,以俟后世子云也。」
分類:著作后人
《分类字锦》:兼访名山(兼访名山)
林希谢馆阁校勘启悉发广内之藏兼访名山之副于是有出于闾阎而应募写于郡国而送官其来不穷所得益广互钞以补残缺相校而除复重一新黄卷之风尽消白简之蠹
分类:书籍
《漢語大詞典》:名山之席
指书院负责人。 严复 《道学外传》:“独恨此辈既充塞国中,岂无上膺执政之权,下拥名山之席者?”
《國語辭典》:名山事业(名山事業)  拼音:míng shān shì yè
比喻不朽的著述。语本《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如:「他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成就了名山事业。」清。袁枚 衰年杂咏诗其八:「名山事业凭谁付,学识之无七岁郎。」
《國語辭典》:名山  拼音:míng shān
有名的山。如:「亲眼见到名山的壮丽,真是美得难以比拟。」南朝梁。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既绝故老之口,必资不刊之书,而藏诸名山,则陵谷迁贸。」唐。李白 秋下荆门诗:「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國語辭典》:名山大川  拼音:míng shān dà chuān
著名的高山与河流。如:「这几年他造访不少国内外名山大川,并出版了一本相关的旅游书。」《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宋。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漢語大詞典》:名山胜川(名山勝川)
亦作“ 名山胜水 ”。 风景优美的著名山川。晋书·孙统传:“居职不留心碎务,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萧照画:“ 萧 画无他长,唯能使玩者精神如在名山胜水间,不知其为画尔。”《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 绣江县 ﹞是 山东 有数的大地方,四境多有名山胜水。”《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人们走遍 北京 城内外的名山胜水。”
《漢語大詞典》:名山胜水(名山勝水)
见“ 名山胜川 ”。
《漢語大詞典》:名山胜川(名山勝川)
亦作“ 名山胜水 ”。 风景优美的著名山川。晋书·孙统传:“居职不留心碎务,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萧照画:“ 萧 画无他长,唯能使玩者精神如在名山胜水间,不知其为画尔。”《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 绣江县 ﹞是 山东 有数的大地方,四境多有名山胜水。”《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人们走遍 北京 城内外的名山胜水。”
《分类字锦》:名山为辅(名山为辅)
博物志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