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入耳  拼音:bù rù ěr
不顺耳,别人说的话不合己意。如:「这句话真不入耳。」也作「不中听」。
《漢語大詞典》:两听(兩聽)
同时听取两件事。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漢語大詞典》:前膝
《史记·商君列传》:“ 卫鞅 復见 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厀,同“ 膝 ”。后以“前膝”为倾心听取意见之典。 宋 范仲淹 《皇储资圣颂》:“言思逆耳,道务前膝。”参见“ 前席 ”。
《國語辭典》:前席  拼音:qián xí
1.移坐向前以相接近。《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至夜半,文帝前席。」
2.位于前面的座位。唐。李商隐 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分類:接近向前
《漢語大詞典》:听直(聽直)
听取曲直。《楚辞·九章·惜诵》:“俾山川以备御兮,命 咎繇 使听直。” 朱熹 集注:“听直,听其词之曲直也。”一说,谓听其罪罚之当值。参阅 姜亮夫 《屈原赋校注》
《國語辭典》:登闻鼓(登聞鼓)  拼音:dēng wén gǔ
古代于朝堂外悬蕔,百姓若有谏议或冤屈要上达,即可击鼓以申。《晋书。卷三。武帝纪》:「西平人曲路伐登闻鼓,言多袄谤,有司奏弃市。」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任从他贼丑生,百般家著智能,遍衙门告不成,也还要上登闻将怨鼓鸣。」
《漢語大詞典》:达听(達聽)
谓广泛听取,了解下情。梁书·武帝纪中:“朕达听思治,无忘日昃,而百官羣务,其途不一,随时适用,各有攸宜,若非总会众言,无以备兹亲览。”
《漢語大詞典》:平听(平聽)
平心听取。宋书·彭城王义康传:“陛下若荡以平听,屏此猜情,垂讯芻蕘之谋,曲察狂瞽之计……如是则四海之望塞,谗説之道消矣。”
分類:听取
《漢語大詞典》:辞听(辭聽)
谓听取诉讼之人的陈述。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 郑玄 注曰:“观其出言,不直则烦。”
《國語辭典》:点歌(點歌)  拼音:diǎn gē
听众以写信或打电话方式,要求电台播放或演唱者演唱自己所选择的歌曲。如:「本节目开放现场叩应,让听众点歌。」
《漢語大詞典》:饫听(飫聽)
犹饱闻。尽量听取。 宋 曾巩 《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处之乐,而厌闻飫听其人民之事。” 宋 蔡襄 《回吉州李殿丞启》:“徒飫听於善政,曾旷问於飞邮。”
分類:尽量听取
《漢語大詞典》:讼铃(訟鈴)
旧时为了表示愿意听取人民的冤情,悬于官府大门外,让上诉者敲击的铃。 宋 强至 《送宣州太守沉司封》诗:“讼铃閒郡阁,吟笔动江楼。”
《漢語大詞典》:周听(周聽)
兼听,听取各方面意见。《淮南子·主术训》:“竝用周听,以察其化,不偏一曲,不党一事。” 汉 贾谊 新书·道术:“周听则不蔽,稽验则不惶,明好恶则民心化,密事端则人主神。”
分類:听取意见
《漢語大詞典》:醇听(醇聽)
听取纯正忠厚的道理。文选·左思〈魏都赋〉:“过以汎剽之单惠,歷执古之醇听。” 张铣 注:“歷古醇厚之义入於我听。”
《國語辭典》:升帐(升帳)  拼音:shēng zhàng
将军统帅进入军帐中听取军情报告,以发号施令。《薛仁贵征辽事略》:「有守御寨英公升帐,怪帝不至。」《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少保升帐,传下号令,教两都督率领本部兵马,作中军策应。」
《國語辭典》:一言堂  拼音:yī yán táng
原为商店挂的匾额,表示买卖公平、不二价。后比喻领导作风不民主,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一个人说了就定案。如:「如果老是搞一言堂,那么开会还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