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呜呼(嗚呼)  拼音:wū hū
1.感叹词。《书经。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也作「于乎」、「于戏」、「乌乎」、「乌呼」、「乌虖」、「呜虖」。
2.赞叹词。《书经。旅獒》:「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
3.借指死亡。《红楼梦》第一六回:「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
《國語辭典》:呜咽(嗚咽)  拼音:wū yè
1.悲伤哭泣。《红楼梦》第三回:「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清。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也作「于邑」、「呜唈」。
2.形容凄凉低沉的声音。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沓漫。」唐。温庭筠〈更漏子。背江楼〉词:「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
《國語辭典》:呜呜(嗚嗚)  拼音:wū wū
1.形容欢唱、呼叫的声音。《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2.形容低沉、幽怨的声音。宋。苏轼 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3.拟声词。形容汽笛的声音。如:「汽笛呜呜的响起,船就要开了。」
《漢語大詞典》:呜乎(嗚乎)
见“ 呜呼 ”。
《國語辭典》:呜呼(嗚呼)  拼音:wū hū
1.感叹词。《书经。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也作「于乎」、「于戏」、「乌乎」、「乌呼」、「乌虖」、「呜虖」。
2.赞叹词。《书经。旅獒》:「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
3.借指死亡。《红楼梦》第一六回:「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
《國語辭典》:喑呜(喑嗚)  拼音:yīn wū
怀怒气。晋。左思〈吴都赋〉:「睚眦则挺剑,喑呜则弯弓。」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國語辭典》:呜唈(嗚唈)  拼音:wū yì
悲伤哭泣。南朝梁。江淹〈泣赋〉:「欷潺湲兮沬袖,泣呜唈兮染裳。」也作「于邑」、「呜咽」。
《漢語大詞典》:呜咿(嗚咿)
象声词。 宋 苏舜钦 《地动联句》:“日腹昏盲倀,风口鸣呜咿。”
分類:象声词
《國語辭典》:噫呜(噫嗚)  拼音:yī wū
叹息感伤的样子。《后汉书。卷四五。袁安传》:「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
分類:感慨悲叹
《漢語大詞典》:咿呜(咿嗚)
象声词。 清 黄景仁 《啼乌行》:“白项老乌何所求?咿呜呀呷啼簷头。” 鲁迅 《呐喊·端午节》:“ 方玄绰 也没有说完话,将腰一伸,咿咿呜呜的就念《尝试集》。”
分類:象声词
《國語辭典》:呜噎(嗚噎)  拼音:wū yē
悲伤哭泣而声音硬塞。《南史。卷五四。梁简文帝诸子传。义安王大昕传》:「及武帝崩,大昕奉慰简文,呜噎不自胜,左右莫不掩泣。」
《漢語大詞典》:呜虖(嗚虖)
见“ 呜呼 ”。
《國語辭典》:呜呼(嗚呼)  拼音:wū hū
1.感叹词。《书经。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也作「于乎」、「于戏」、「乌乎」、「乌呼」、「乌虖」、「呜虖」。
2.赞叹词。《书经。旅獒》:「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
3.借指死亡。《红楼梦》第一六回:「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
《漢語大詞典》:呜邑(嗚邑)
见“ 呜唈 ”。
《國語辭典》:呜唈(嗚唈)  拼音:wū yì
悲伤哭泣。南朝梁。江淹〈泣赋〉:「欷潺湲兮沬袖,泣呜唈兮染裳。」也作「于邑」、「呜咽」。
《漢語大詞典》:呜悒(嗚悒)
见“ 呜唈 ”。
《國語辭典》:呜唈(嗚唈)  拼音:wū yì
悲伤哭泣。南朝梁。江淹〈泣赋〉:「欷潺湲兮沬袖,泣呜唈兮染裳。」也作「于邑」、「呜咽」。
《漢語大詞典》:咽呜(咽嗚)
犹吞吞吐吐。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既至,而咽呜掣缩,似若所知实远,而未皆吐尽者。”
分類:吞吞吐吐
《漢語大詞典》:呜呃(嗚呃)
悲叹。 唐 李贺 《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唐 陆龟蒙 《杂讽》诗之三:“斯人道仍閟,不得不呜呃。”
分類: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