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采和歌曲


《太平广记》卷二十二〈神仙二十二·蓝采和〉
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六銙黑木腰带,阔三寸馀。一脚著靴,一脚跣行。夏则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常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机捷谐谑,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似狂非狂,行则振靴唱(唱原作言。据明抄本改。)踏歌:「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苍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歌词极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测。但以钱与之,以长绳穿,拖地行。或散失,亦不回顾。或见贫人,即与之,及与酒家。周游天下,人有为儿童时至及斑白见之,颜状如故。后踏歌于濠梁间酒楼,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拍板,冉冉而去。
《國語辭典》:和歌  拼音:hé gē
一种日本传统韵文。盛行于平安朝时代。今则专称节奏为五、七、五、七、七共三十一音的短歌形态之抒情诗。
《漢語大詞典》:和哥
见“ 和歌 ”。
分類:和哥
《國語辭典》:相和歌  拼音:xiāng hè gē
演唱形式。为两汉及魏晋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所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最初不用任何伴唱、伴奏,称为徒歌,后一人唱,三人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称为相和,也有以乐器与歌曲相和的。伴奏的乐器除歌者所执的节(拍板)外,常用的有琴、瑟、琵琶、笛、筝、笙等。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分类字锦》:和歌变徵(和歌变徵)
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太子丹患之乃为装遣荆轲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冲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分类:杂乐器
《漢語大詞典》:秋鸿(秋鴻)
(1).秋日的鸿雁。古诗文中常以象征离别。 南朝 梁 沈约 《愍衰草赋》:“秋鸿兮疏引,寒鸟兮聚飞。” 唐 李益 《赋得早燕送别》:“一别与秋鸿,差池詎相见。” 宋 苏轼 《送陈睦知潭州》诗:“有如社燕与秋鸿,相逢未稳还相送。” 清 方文 《重过东坝访汤仲贻兄弟时仍三白下未归》诗:“秋鸿飞不定,翘首暮云天。”
(2).古琴曲。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全曲分三十六段,每段均有标题和歌词,是篇幅最长的琴曲之一。此曲以飞翔凌空的秋鸿为喻,抒写怀才不遇、自命清高者的心情。
《國語辭典》:乐曲(樂曲)  拼音:yuè qǔ
凡符合音乐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之有组织的声音,是为「乐曲」。
《漢語大詞典》:丝肉(絲肉)
指乐声和歌声。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坐久则水陆备至,丝肉竞陈。” 清 黄景仁 《陌上行》:“归来笑脱紫貂裘,更拥红妆出丝肉。”
《漢語大詞典》:赋歌(賦歌)
(1).辞赋和歌曲。 汉 王褒 《洞箫赋》:“若乃徐听其曲度兮,廉察其赋歌。”
(2).泛指诗歌。 南朝 齐 陆厥 《奉答内兄希叔》诗:“书记既翩翩,赋歌能妙絶。”
《漢語大詞典》:击瓮(擊甕)
(1).敲击瓦瓮发声以和歌。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 秦 之声也。”
(2).指 宋 司马光 幼时击破大瓮救小儿之事。参见“ 击瓮图 ”。
《漢語大詞典》:击瓮图(擊甕圖)
描绘 宋 司马光 幼时打破水瓮拯救儿童故事的图画。 宋 惠洪 冷斋夜话·活人手段:“ 司马温公 童稚时与羣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登之,偶坠瓮水中,羣儿皆弃去。公则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迸,儿得不死……至今 京 洛 间为《击瓮图》。”
《漢語大詞典》:吹唱
(1).吹奏乐器和歌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敲门介,内吹唱介。]”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平常他是不太注意音乐的,这时候,他好象觉得只有吹唱,只有这喇叭,才能减少自己的悲感。”
(2).鼓吹,倡导。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作歷史者,以革命为救民之要务,从而鼓舞之,吹唱之,能使百世之下,闻风而起。”
《国语辞典》:卡拉扬(卡拉扬)  拼音:kǎ lā yáng
Karajan
人名。(西元1908~1989)奥地利交响乐队和歌剧指挥家。生于奥地利萨尔斯堡,曾于萨尔斯堡莫札特纪念馆学习音乐,十八岁时决定从事指挥工作。其音乐表现以准确、客观著称。是二十世纪中叶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家。
《漢語大詞典》:古诗源
总集名。清代沈德潜编选。十四卷。收录自上古至隋代的古诗和歌谣七百余首,并有简要评语。编者以为诗至唐代而极盛,古诗又是唐诗的源头,故名《古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