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和约(和約)  拼音:hé yuē
1.交战国间因停战议和而订定的条约。如:「辛丑和约」、「巴黎和约」。宋。陆游〈醉歌〉诗:「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
2.订定议和条约。《新唐书。卷一七四。列传。牛僧孺》:「是时,吐蕃请和约驰兵。」
《国语辞典》:广州和约(广州和约)  拼音:guǎng zhōu hé yuē
清道光二十一年,广州水陆两军夜袭英军,清军败战,奕山求和,英统帅义律允和,清军退出广州,赔款六百万,英军退出虎门。历史上称为「广州和约」。
《国语辞典》:辛丑和约(辛丑和约)  拼音:xīn chǒu hé yuē
清光绪二十七年(西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因庚子拳乱,八国联军之后,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
《国语辞典》:巴黎和约(巴黎和约)  拼音:bā lí hé yu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法、英、日、义等协约国于西元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对战败国德、奥、土、保、匈五国签订的和约。主要内容为:德将阿尔萨斯、洛林两地交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凡德国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规定莱因河以东五十公里为非军事区,并限制德国军备,且需支付美、英、法等国巨额赔款。因和约内容极为苛刻,致使德国国内经济不稳定,形成日后希特勒崛起,种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國語辭典》:凡尔赛和约(凡爾賽和約)  拼音:fán ěr sài hé yuē
第一次大战后,协约国与德国间在巴黎凡尔赛宫所缔结的和平条约。共十五章。内容包括德国疆土割让、殖民地主权、战后赔偿、军备限制等。
《國語辭典》:解和  拼音:jiě hé
解怨和好。《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曹孟德与我无雠,当先遣人送书解和。如其不从,然后起兵。」《西游记》第二九回:「你看他两个哜哜嘈嘈,埋埋怨怨,三藏只是解和。」
《國語辭典》:媾和  拼音:gòu hé
交战双方达成和议,停止战争。如:「两国媾和,使得边界的战火停息。」《清史稿。卷二三四。列传。祖大寿》:「围合十馀日,上以书谕大寿,言愿与明媾和,大寿置不报。」
《漢語大詞典》:战争状态(戰争狀態)
交战国间从宣战或事实上开始战争起到通常签订和约时止的敌对关系。
《国语辞典》:洛桑会议(洛桑会议)  拼音:luò sāng huì yì
1.希土战争(西元1919~1922)后,为重新讨论对土耳其和约,英法义日与巴尔干半岛诸国,于西元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在瑞士洛桑集会。会议签属了新的对土和约。
2.西元一九三二年于瑞士洛桑召开,商讨有关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债权国会议。会议决定削减赔款总额,并对还款时间等做出新的规定。
《国语辞典》:朴资茅斯条约(朴资茅斯条约)  拼音:pò zī máo sī tiáo yuē
西元一九○五年日俄战争结束后,于美国缅因州基特里一地签订的和约。条约内容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统治权,将旅顺口及辽东半岛租借权转予日本,俄国将库页岛割让给日本及日俄两国同意中国对满洲的主权。
《国语辞典》:布加勒斯条约(布加勒斯条约)  拼音:bù jiā lè sī tiáo yuē
1.西元一八一二年结束俄土战争的和约,主要决定塞尔维亚人取得自治权,而土耳其军队仍有控制塞尔维亚要塞的权利。
2.西元一九一三年结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和约。保加利亚将领土割让给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
3.西元一九一八年罗马尼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于同盟国后被迫接受的条约。主要决定罗马尼亚归还一九一三年所得保加利亚土地,且奥匈帝国取得控制喀尔巴阡山山口权利。
《国语辞典》:和解书(和解书)  拼音:hé jiě shū
双方停止争斗,为往后和平相处所订立的和约。《三国演义》第一六回:「遂差奉军都慰王则,赍官诰并和解书,往徐州去讫。」
《國語辭典》:澶渊之盟(澶淵之盟)  拼音:chán yuān zhī méng
宋真宗景德元年(西元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辽国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宋战胜辽国,并于澶渊定盟和解。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漢語大詞典》:绍兴和议
南宋与金的和约。1140年,宋军在顺昌、郾城大败金军,但宋高宗和秦桧决意屈辱求和。次年,与金订立和议:宋向金称臣,每年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金间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金南北分立局面从此确立。
分類:和约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