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吊唁(弔唁)  拼音:diào yàn
吊祭并慰问丧家。如:「他专程前往死者家中吊唁。」也作「吊谚」。
《漢語大詞典》:奠文
祭祀时诵读的哀悼文词。 唐 白居易 《祭元微之文》:“无以继寄悲情,作哀词二首,今载於是,以附奠文。”
《國語辭典》:公祭  拼音:gōng jì
由公家、团体或社会人士向死者祭拜的仪式。
《漢語大詞典》:罢社(罷社)
停止社祭。三国志·魏志·王脩传:“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 脩 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后用为对别人丧母表示哀悼之典。 唐 元稹 《追封王璠母李氏等制》:“追加启土之荣,用深罢社之痛。”
《漢語大詞典》:叹悼(歎悼)
叹息哀悼。 汉 蔡邕 《汝南周巨胜碑》:“遐邇叹悼,痛心失图。”
分類:叹息哀悼
《國語辭典》:焚芝  拼音:fén zhī
芝,古人视为瑞草,常用以比喻贤者。「焚芝」比喻贤人遭到祸害。如:「焚芝锄蕙」。唐。孔绍安〈伤顾学士〉诗:「游人行变橘,逝者遽焚芝。」
《漢語大詞典》:挽辞(輓辭)
见“ 挽词 ”。
亦作“ 輓词 ”。 哀悼死者的言词。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 苏子容 輓辞云:‘三登 庆历 三人第,四入 熙寧 四辅中。’”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一:“后又见 韩文公 作《庄宪太后輓词》,甚妙。” 姚华 《论文后编》:“然观 彦和 所论,则哀辞盖祖诗而变态,故輓歌亦变而为輓辞,支派分流,体颇滋多。”
《漢語大詞典》:挽词(輓詞)
亦作“ 挽辞 ”。 哀悼死者的词章。新唐书·承天皇帝倓传:“ 泌 为挽词二解,追述 倓 志,命挽士唱。”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帝崩, 李南阳 《永熙挽词》曰:‘朝凭玉几言犹在,夜啟金縢事已非。’时称佳作。”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玉带生卷:“ 刘廷美 主事求作乃翁合葬挽辞。”
见“ 輓辞 ”。
《漢語大詞典》:悲文
哀悼的文辞。古代哀祭文体的一种,用于同辈。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上哀下曰誄,始 鲁庄公 。下哀上曰哀策,始 汉 李尤 。相哀曰悲文,始 蔡邕 。惜幼曰哀辞,始 班固 。”
《漢語大詞典》:枕草
(1).古代丧礼,孝子枕卧草上以表哀悼。左传·襄公十七年:“ 齐 晏桓子 卒, 晏婴 麤縗斩,苴絰、带、杖,菅屨,食鬻,居倚庐,寝苫、枕草。” 唐 高思元 《孝女抱父尸出判》:“悲缠枕草,志切投牋。”
(2).谓刻苦自励。 唐 元稹 《哭吕衡州》诗之三:“白马双旌队,青山八阵图。请缨期繫虏,枕草誓捐躯。”
《國語辭典》:服孝  拼音:fú xiào
带孝。如穿孝服、佩黑纱、戴白花。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媳妇儿守寡,又早三个年头,服孝将除了也。」
《國語辭典》:黑纱(黑紗)  拼音:hēi shā
黑色的纱。服丧时佩带。
《漢語大詞典》:碑诔(碑誄)
碑上叙述死者生前事迹并表示哀悼的文字。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輅 随军西行,过 毌丘俭 墓下,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问其故, 輅 曰:‘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誄虽美,无后可守。’”晋书·虞预传:“所著诗赋、碑誄、论难数十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及 孙绰 为文,志在碑誄。”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北方流势,本臃肿也,削而礱之,大分不出 后汉 ,碑誄尤近,造辞窜句,犹兼 晋 宋 。”
《國語辭典》:挽联(輓聯)  拼音:wǎn lián
哀悼死者的联语。也称为「挽对」。
《國語辭典》:志哀(誌哀)  拼音:zhì āi
表示哀悼。如:「谨电志哀,伏乞礼鉴。」
分類:哀悼
《國語辭典》:哀吊(哀弔)  拼音:āi diào
安慰吊问。《周礼。秋官。小行人》:「若国有祸灾,则令哀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