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唾沫  拼音:tuò mo
唾液。《儒林外史》第一四回:「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红楼梦》第二五回:「这些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也作「吐沫」。
分類:唾沫唾液
《漢語大詞典》:唾沫星
口液的细小点子。红楼梦第五八回:“嘴儿轻着些,别吹上唾沫星儿。” 刘宾雁 《本报内部消息》:“ 马文元 的又黄又白的脸涨得通红,嘴里迸散着唾沫星子。”
《国语辞典》:唾沫星子  拼音:tuò mo xīng zi
小点的唾液。如:「他把脸上的唾沫星子擦乾净。」
分类:小点唾液
《国语辞典》:唾沫直咽(唾沫直咽)  拼音:tuò mò zhí yàn
形容嘴馋想吃东西。如:「小明看著橱窗内的美食,不禁唾沫直咽,食指大动。」
分类:嘴馋东西
《漢語大詞典》:费唾沫
浪费言语。例如:别同他费唾沫,他不尽人情。
《漢語大詞典》:吐沫
(1).呕出白沫。《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噎膈翻胃总括》:“二证留连传导隘,魄门应自涩於行,胸痛便硬如羊粪,吐沫呕血命难生。”
(2).唾沫。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被人做一万个鬼脸,啐乾了一千担吐沫,也不为过。” 丁玲 《法网》:“ 张宗荣 好象比 顾美泉 还气愤不过,红着脸,喷着吐沫,把 顾美泉 也说动了。” 钱锺书 《围城》七:“ 鸿渐 吐口吐沫道:‘真不要脸!’”
分類:吐沫唾沫
《漢語大詞典》:口沫
(1).唾沫。 巴金 《家》三五:“﹝祖父﹞嘴微微张开,口沫在两撇八字胡上面发亮。” 茅盾 《某一天》二:“十分钟过去了, W处长 还是口沫四溅,精神抖擞。” 沙汀 《航线》:“‘我承认退钱呀!好,到 汉口 就退!’老板着急地叫道,弄得口沫乱溅。”
(2).口吐白沫。《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调中益气汤》:“口沫食出耳鸣聋。”原注:“口沫,谓口中沃沫,脾不散精也。”
分類:口沫唾沫
《漢語大詞典》:喷玉(噴玉)
(1).(马嘘气或鼓鼻时)喷散雪白的唾沫。谓马势雄猛。 唐 卢照邻 《紫骝马》诗:“塞门风稍急, 长城 水正寒。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 唐 杜甫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安知决臆追风足,朱汗驂驔犹喷玉。” 仇兆鳌 注:“穆天子传:天子东游於 黄 泽,使宫乐謡曰:‘ 黄 之泽,其马歕沙,皇人威仪。 黄 之泽,其马歕玉,皇人寿穀。’今按:踏岸则喷沙,激水则喷玉,皆言马势之雄猛。”
(2).借喻人才智不凡。 唐 杜甫 《同豆卢峰贻主客李员外贤子棐知字韵》:“炼金 欧冶子 ,喷玉 大宛 儿。符彩高无敌,聪明达所为。” 仇兆鳌 注:“此称美员外父子。炼金、喷玉,唯员外能有此子。”
《漢語大詞典》:濡沫
用唾沫来湿润。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语出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南朝 宋 朱广之 《谘顾道士夷夏论》:“检其言也,彼我俱遣;寻其旨也,老释无际。俱遣则濡沫可遣,无际则不负高贵。” 唐 元稹 《酬白学士》诗:“卧辙希濡沫,低颜受頷颐。” 宋 苏轼 《和王晋卿》:“谓言相濡沫,未足救沟瀆。”
《國語辭典》:唾面  拼音:tuò miàn
吐口水在人脸上,表示极度的鄙弃和侮辱。《新唐书。卷一○八。娄师德传》:「人有唾面絜之乃已。」
《漢語大詞典》:唾面自乾
尚书大传卷三:“駡女毋叹,唾女毋乾。”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 代州 ,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 师德 曰:‘未也。絜之,是违其怒,正使自乾耳。’”后以“唾面自乾”形容逆来顺受,受辱而不计较、反抗。镜花缘第三八回:“ 唐敖 道:‘若讲能够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 娄师德 了:他告诉兄弟,教他唾面自乾。’”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由这情形,推而广之以至于文坛,真令人有不如逆来顺受,唾面自干之感。”亦省作“ 唾面 ”。 明 归有光 《士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论》:“其在於古,若偿金、脱驂、翻羹、唾面之类,皆可以言忠厚也。”
《漢語大詞典》:一唾
(1).吐一口唾沫。摩诃止观·门人灌顶记:“劫火起时,菩萨一唾火即灭。”
(2).表示鄙视,唾弃。 唐 韩偓 《此翁》诗:“ 严光 一唾垂緌紫, 何胤 三遗大带红。” 金 元好问 《玉泉墨》诗:“万灶元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 明 何景明 《江畬行》:“富贵苟非道,千駟秖一唾。”
《國語辭典》:龙漦(龍漦)  拼音:lóng lí
原指由龙口中流出的唾液。即龙的精气。相传周厉王后宫的一名童妾,遭龙漦而受孕,生下褒姒。见《史记。卷四。周本纪》。后用以比喻祸国的女子。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國語辭典》:煦沫  拼音:xǔ mò
口中吐沫。《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鱼以泉涸而煦沫,鸟因将死而鸣哀。」
《漢語大詞典》:弃唾(棄唾)
吐掉唾沫。比喻鄙弃至贱之物,毫不可惜。 南朝 齐 张融 《与周颙书论释法宠》:“ 法宠 法师,絶尘如弃唾,若斯之志,大矣远矣。” 宋 秦观 《送刘承议解职归养》诗:“登山尚记飞云处,罢吏端如弃唾轻。”
《漢語大詞典》:唾涕
亦作“ 唾洟 ”。
(1).吐唾沫。礼记·内则:“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
(2).喻别人的片言只语。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中:“ 王直方 拾人唾涕,然 苏 黄 遗风餘韵,赖此足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