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塞种(塞種)
见于我国古代史籍的游牧部族名,即国外记载的Saka。操 伊朗 语族的语言。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昔 匈奴 破 大月氏 , 大月氏 西君 大夏 ,而 塞王 南君 罽宾 。 塞 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 疏勒 以西北, 休循 、 捐毒 之属,皆故 塞 种也。”
《國語辭典》:洋烟(洋菸)  拼音:yáng yān
由外国制造生产的香烟。如:「无论洋烟、国产烟,吸食它都有害健康。」
《國語辭典》:洋烟(洋煙)  拼音:yáng yān
旧称烟捲。今多指外国出品的香烟。《红楼梦》第五二回:「宝玉便揭翻盒扇,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里面盛著些真正『汪恰』洋烟。」也称为「洋烟捲儿」。
《國語辭典》:舶物  拼音:bó wù
由国外运来的货物。即舶来品。《南史。卷五九。列传。王僧孺》:「又外国舶物,高凉生口岁数至,皆外国贾人以通货易。」
《國語辭典》:华侨(華僑)  拼音:huá qiáo
侨居中华民国领域外,具中华民国国籍的人民。
《漢語大詞典》:中国学
也称“中国研究”、“汉学”。国外对中国研究的统称。有广狭两义。广义指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经济、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指研究中国的文献、语言和文学。在现阶段,中国学的研究重心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分類:中国国外
《国语辞典》:侨生(侨生)  拼音:qiáo shēng
移居于国外而回祖国求学的学生。如:「各类学校都设有负责协助辅导侨生生活事务的单位及人员。」
《国语辞典》:巴夏礼(巴夏礼)  拼音:bā xià lǐ
Sir Harry Smith Parkes
人名。(西元1828~1885)英国外交官。出生于苏格兰史特拉福郡,毕业于伯明罕爱德华王子学校,是最早到华的文职洋客。西元一八五七年他凭籍亚罗船事件,唆使英法联军进兵广州,劫走总督,导致清廷门户大开,并引来英法联军之役与列强侵略。
《國語辭典》:洋油  拼音:yáng yóu
煤油。
《國語辭典》:华工(華工)  拼音:huá gōng
泛指19世纪下半至20世纪初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晚清中国以不合理的佣金与契约,甚至诱骗绑架的手法,在广东、福建沿海的穷困乡间招募廉价劳工,前往东南亚、欧、美、澳等地,从事剥削性的劳动工作。
《國語辭典》:侨胞(僑胞)  拼音:qiáo bāo
本国人称旅居国外的同胞。如:「院长上星期去美国参访,并与当地侨胞联系感情。」
《國語辭典》:中产阶级(中產階級)  拼音:zhōng chǎn jiē jí
泛指社会中在经济收入、生活水准或社会地位,属于中等阶层的社群。此社群可以以客观的收入、财产或主观的认同为区分标准,其组成分子大致包括一般的管理阶层、专业人士、白领阶层、自由业等。在西元1980年代晚期之后,具有文化资本、专业能力与生活风格的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中重要的生产与消费群体,他们重视的政治及文化自由与社会发展也有重要关联。
《國語辭典》:猪仔(豬仔)  拼音:zhū zǎi
1.广东方言。指小猪。
2.称被诱拐到外国做苦工的人。
《國語辭典》:洋药(洋藥)  拼音:yáng yào
1.由印度输入的鸦片。中国本土所产的鸦片则称为「土药」。《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所谓戒烟者,原戒的是洋药,不是戒的本土。」
2.西医所用的药品。
《國語辭典》:洋纸(洋紙)  拼音:yáng zhǐ
旧指从欧洲输入的纸。《恨海》第七回:「那洋人便在衣袋里取出洋纸、铅笔,画了许多洋字,交给伯和。」也称为「西洋纸」。
《漢語大詞典》:洋糖
旧指从国外进口的机制糖。儒林外史第六回:“云片糕无过是些瓜仁、核桃、洋糖、粉麵做成的了,有甚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