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元彻,字壁山。姓侯氏,高淳人。襁褓失怙,茕茕孑立。年十六,发心出家,依宁国莲花禅院一枝剃度,复圆戒于漂阳崇福寺石鉴。寻至报恩,作苦两载,勤方参究,终无省发。因行脚吴越,踏遍禅丛,每触云山烟水,花发鸟啼,觉非境缘。性灵绝待,虽不自信,为有悟处,而随响答机,颇无滞相,归省一枝。夜起廊下,举头见月,直下豁然,一如身外无馀。有偈云:“通身即见大光明,犹是迷云遮太清。明暗两关俱打破,驴胎马腹任纵横。”时年二十有六,己亥中秋也。过漂水塔下寺,见永泰互相勘发,亦有入处。为数日留,乃访铁舟金陵天隆,叩自閒于宜兴芙蓉,更于福岩谒费隐,各见机用,当仁不让。随至嘉兴万寿寺,听三宜讲《楞严经》,颇新见闻,多落窠臼。闻太平采石镇麓心寺大咸,善诱方来,诲人不倦,往依杖履,视其语默,时或触机点拨,生大惭愧。清夜感悲,深怀悔责,咸见其真诚,因勉之曰:“众到无边誓愿度,已身未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烦恼无尽誓愿断,断一切烦脑,證一切菩提;法门无尽誓愿学,佛称种智,修假多闻;佛道无上誓愿成,虚空真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智种。”彻聆斯语,服膺拳拳。淹忽三年,随咸退归东山,以联芳源流付之,勖其躬行实践,深蓄厚养,以待时节因缘,不可轻出浅露。康熙丁未,将往盛京,道出维扬,与刘居士调元遇于舟中,萍水契合,受其约请住古燕观音道场。六月望日入院,云:“释迦已过去,弥勒犹未来。”乃顾左右曰:“相逢不识面,著眼莫依稀。”著有《语录》二卷。有《住山偈》云:“居在深林远市廛,山中无事绝攀缘。荆门镇日无人到,时看残霞落照前。”《栽松》:根深培植在山隈,日见青青覆缘苔。可与山门标景致,四时苍翠拂云堆。”又《和友人韵》:“深山幽谷且随缘,种粟浇蔬数亩园。寒暑来时浑不觉,披云坐起覆西轩。”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八一
今壁(?—一六九五),字仞千。东莞人。俗姓温。弱冠出世,习毗尼于鼎湖。闻天然禅师倡道雷峰,徒步归之。禅师一见知为法器,许以入室。清圣祖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元旦,与澹归禅师同日付嘱。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冬,分座海云。未几示寂。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僧。江苏吴江人,号竹憨。善画山水、兰竹、花草、果品。笔墨多自率胸臆,脱略恣肆。兼长草书。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七
超睿,字壁观,一字韶山,徐州人,本姓杜。主慧济庵。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七
超远,字心壁,云南人。
清诗别裁集
字心壁,云南人。○心壁出家西江之庐山,商丘宋公巡抚西江,与酬接唱和,后移节江苏,心壁复来吴中,又有唱和诗,时人以东坡得佛印比之。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四十一
字楚白,慈溪人。有《息贤堂前后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82—1755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中林,号东壁。康熙五十三年举人。由内阁中书出为兴化通判。乾隆初与修《三礼》,在馆十年,详审同异,多所订正。有《仪礼章句》、《三礼疑义》、《东壁书庄集》等。
全台诗
吴廷华(?~?),字中林,号东壁,浙江钱塘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3)举人,雍正三年(1725)任福建海防同治,尝奉檄查台湾仓库,并协同诸罗县平乱。著有《三体疑义》、《曲台小录》、《东壁书庄集》。(廖振富撰)
清诗别裁集
字中林,浙江仁和人。康熙甲午举人,官福建海防同知。著有《东壁诗钞》。○东壁穿穴经学,尤究心《三礼》,所为诗征引典实,虽风雅不足,不碍为方家也。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真宝人。字而静、希颜。号青壁、后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25—1792 【介绍】: 清江苏吴县人,字大绅,号爱庐。诸生。为学通儒释,作《无名先生传》,谓先生讲学不朱不王。又作《撞庵先生记》,自称学无墙壁,行无辙迹。工诗文,受袁枚称道。有《二耕草堂集》、《汪子文录》。
晚晴簃诗汇·卷九十七
汪缙,字太绅,号爱庐,吴县人。诸生。有《二耕草堂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0—1816 【介绍】: 清直隶大名人,字武承,号东壁。乾隆二十七年举人。嘉庆间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等县知县。学术以辨伪、考信为主。有《补上古考信录》、《唐虞考信录》、《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无闻集》等。
晚晴簃诗汇·卷九十
崔述,字武承,号东壁,大名人。乾隆壬午举人,官罗源知县。有《知非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4 【介绍】: 清蒙古镶黄旗人,额勒德特氏,字东垣,一字星泉。自笔帖式历知县、知府等官。道光七年,从那彦成赴回疆办理善后,以有吏才,谙边情,事多倚办。累擢叶尔羌办事大臣。击退浩罕寇边。擢参赞大臣,专回疆全局。官至福建将军、署两江总督。卒谥勤襄。有《兵武闻见录》、《叶尔羌守城纪要》等。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许廷璧(?~?),清道光年间(1821~1850)人士,生平不详。以下诗作收录于徐宗干编,海东书院刊印之《瀛州校士录》。(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5—1876 【介绍】: 清广西马平人,初名锡振,以服膺宋包拯,改名拯,字定甫,号少鹤。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通政使。同治时屡疏论军事形势及善后之难。工古文,常与梅曾亮相切磋,所作渊雅古茂,为世所重。有《龙壁山房文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四
王拯,原名锡振,字定甫,一字少鹤,马平人。道光辛丑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通政副使。有《龙壁山房诗集》。
龙壁山房词·序
余与王子定甫为同年生,一星终矣,初闻馨逸,未数晨夕,中更别离,益感邈旷。岁在壬子,君旋自戎幕,键户扫轨,沉鳞羁羽,影响斯合,僦居相望,还往梭织,蔬飧檗酒,率穷欢妍。所为诗歌,获饫汁沥,爰出倚声,授余掎摭,芳意悦魄,古愁荡魂,铢黍不忒,情旨毕鬯,方诸两宋,洵可高揖清真,平视圣与。牧之序昌谷诗曰:「云烟绵联,不足为态。」又曰:「春之盎盎,水之迢迢。」以语君词,讵云多让。定甫复言词虽小技,壮夫所嗤,而当指物索神,造意搜状,刿肝鉥肾,其伤实多,自苦何为,将矢不作。余曰:唯唯。鄙生亦云,不惟君子,百年躄躄,生也有涯,而以感怨刺怼,劖刻造化,既违和平,更促年寿,屏置弗事,亦延命之一诀也。虽然,余与定甫解后相依,迹若蛩駏,幽室华烛,残杯冷炙,当其落木击牖,斜月移幌,结心沉冥,时或叹诧,悲愉颠倒,拉杂无端。他日者,雨绝云乖,故人入梦,追维此乐,窈窈在目,发之声音,必有不自禁者。定甫之词,其能已于是耶。平湖张金镛序于宣武城南寓庐。
茂陵秋雨词·自序
《茂陵秋雨词》者,大都山人病馀之所作也,始自潘岳悼亡之岁,洎乎王粲从军之年,往往床空竹簟,药裹金疮,哀动长言,感存微旨,其间中年恶疾,远道沉痾,皋桥赁庑,伯鸾则永噫而歌,樵泾负薪,翁子乃同声以唱,其创益甚,所作实多。夫词虽小文,道由依永,情文缭绕,家风既愧碧山,声谱荒唐,工匠大惭红友。爰事删夷,都为斯集,寓香草美人之旨,敢冀骚人,聆钧天广乐之音,犹疑梦呓。呜虖。倦游老矣,依然渴疾难消,薄宦无憀,惟是幽忧长抱,则相如自比,原非有托于其他,使去病当年,敢望何如之借问乎。咸丰己未新秋,龙壁山人自序。
茂陵秋雨词·自跋
庚申之秋,曾刻《龙壁山房词草》二卷,自维倚声一事,本强作解人,聊以宣幽导郁,不自爱重,遂亦不甚检点,声谱荒唐,而音韵尤非素习也。中年以往,精力渐疲,文辞潦倒,亦颇知自悔艾。乃以泺阳再役,比辛酉秋,重有悼亡之戚,往往情不自禁,独弦哀歌,虽声文窈眇之间,依然卤莽从事,而用律用韵,时较前刻稍知谨慎,抑不知果能免咎戾否。情冉冉老矣,即此文章最小技,而戒弃一再,不能屏绝,迄又靡所成就。为忆向所酬和,若梦玉海门,死丧离别,罔可就正,爰自蒐检,复为两卷,付之手民,仍附庚申所刻之后,聊志年来不憀心迹云尔。同治三年甲子秋八月,茂陵秋雨词人自记。
维基
王拯(1815年—1876年),原名王锡振,字定甫,一字少鹤,号忏甫、忏庵,别署龙壁山人,清朝诗人、书画家、官员、学者,广西(今属柳州市)马平人,是“桐城派”在广西的重要代表人物,“岭西五大家”之一。王拯七岁丧母,依附于其姐。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考中辛丑恩科三甲34名进士。因敬佩包拯,故改名王拯。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迁大理寺少卿。同治三年(1864年)升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史,官至通政使。王拯长期在京任职,因直言遭降职。同治四年(1865年)夏末告老还乡,于桂林榕湖经舍、秀峰讲舍讲学。同治十五年(1876年)病逝,终年六十一。
奎福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奎福(1817年—?),字子壁,号星耦,一号聚五,萨尔图克氏,内务府蒙古正白旗人。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举人,二十四年甲辰科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庚戌科会试同考官。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李清琦(1856~?),字璧生,号石鹤。籍晋江。光绪初寓居茄冬脚,遂隶籍彰化。光绪八年(1882)以台湾彰化籍身份取中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与曾维桢、黄彦鸿称台湾三翰林〖参考赖子清《台海诗珠》,台北:赖子清自印,1982年;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台北:幼狮出版社,1998年。编者按:「琦」,《台海诗珠》误作「奇」。〗。散馆后改刑部主事,复改知县。曾任福建清源书院山长。李清琦学问渊博,书法瘦劲,名重一方。曾于友人处见洪弃生所作诗文策论,惊为「海外奇士」,曾有句赠云:「前身共作龙华客,他日愿为骥尾人」,其诗则见于洪弃生《谑蹻集》〈遇李石鹤孝廉赋赠二首〉附录,今据以移录。(吴福助撰)
维基
李清琦(1856年—?),字壁生,号石鹤,福建晋江人,清朝进士、官员。明朝思想家李贽族裔。光绪八年(1882年)冒福建台湾省彰化籍中壬午科福建乡试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登甲午恩科进士,列二甲第10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清朝因甲午战争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李清琦与户部主事叶题雁,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等人联合上书都察院代奏光绪帝反对割台。散馆授刑部主事,不久改任知县,但未按期到任所报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离开北京回泉州,此后在泉州一直到逝世,曾任泉州清源书院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