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士类(士類)  拼音:shì lèi
文人、读书人。《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孙程传》:「臣生自草茅,长于宫掖,既无知人之明,又未尝交知士类。」《晋书。卷八三。袁瑰传》:「少有才气,俶傥不羁,为士类所称。」也作「士流」。
《國語辭典》:老友  拼音:lǎo yǒu
1.相交多年情感深厚的朋友。《文明小史》第一回:「有一个老友,姓姚名士广,别号遁盦,本贯徽州,年纪七十多岁。」《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老友与我相别二十年,不通音问;他今做官适意,可喜!可喜!」
2.明代士大夫对已考中秀才的儒学生员的称呼。《儒林外史》第二回:「比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儒林外史》第二回:「你众位是不知道我们学校规矩,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
《國語辭典》:玉麈  拼音:yù zhǔ
以玉为柄的麈尾。唐。卢照邻〈行路难〉:「金貂有时换美酒,玉麈但摇莫计钱。」《西游记》第二五回:「那行者没高没低的,棍子乱打。大仙把玉麈左遮右挡,奈了他两三回合。」
《漢語大詞典》:外臣
(1).古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礼记·杂记上:“﹝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仪礼·士相见礼:“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左传·成公三年:“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 首 ( 荀首 ), 首 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2).犹藩臣。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朝请於边。”《史记·西南夷列传》:“ 南越王 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餘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 宋 陆游 《南唐书·元宗纪》:“三月,遣司空 孙晟 及礼部尚书 王崇质 使 周 ,削去帝号,奉表请为外臣,犹不许。” 清 唐甄 潜书·用贤:“ 犬戎 虽强虣,亦终为 周 之外臣。”
(3).方外之臣。指隐居不仕者。南齐书·明僧绍传:“ 太祖 谓 庆符 曰:‘卿兄高尚其事,亦 尧 之外臣。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 唐 任华 《寄李白》诗:“高歌大笑出关去,且向东山为外臣。” 金 元好问 《长寿新居》诗:“诗酒娱中岁,山林有外臣。”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外臣者隐处之臣也。天下乱则贤人隐,故以外臣终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苏州 徐文靖 公, 明 季殉难。二子 昭文 、 贯时 ,俱守父志,不仕。 尤西堂 为 贯时 作传,其言‘少时美好,自称三十六帝外臣’。”
(4).指朝臣。与大内的宦官称内臣相对。 清 侯方域 《宦官论》:“今也,外臣不敢与闻内事,而中贵苛刻暴横民间。”红楼梦第十八回:“此係正殿,外臣未敢擅拟。”参见“ 内臣 ”。
《國語辭典》:内臣(內臣)  拼音:nèi chén
1.国内之臣,亦指属下诸侯。《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晋。杜预。注:「天子内臣,不得外交诸侯,故不言使。」《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请为内臣受吏。」
2.宫禁亲近之臣。唐。韩愈顺宗实录一〉:「二十馀日,中外不通,两宫安否?朝臣咸忧惧,莫知所为,虽翰林内臣,亦无知者。」
3.宦官、太监。《喻世明言。卷三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复至南垣一小门,题曰:『不忠内臣之狱。』」
《國語辭典》:晚生  拼音:wǎn shēng
后进对于前辈的谦称。《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萧云仙道:『晚生得蒙老先生指教,如拨云见日,感谢不尽。』」《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宋卿道:『这些器具名目,晚生虽开得出,只是办得齐全办不齐全,却拿不定。』」
《國語辭典》:筌蹄  拼音:quán tí
1.比喻为达某种目的所使用的工具。参见「荃蹄」条。唐。白居易〈禽虫十二章诗。序〉:「庄列寓言,风骚比兴,多假虫鸟以为筌蹄。」
2.南朝时贵族与士大夫讲经说法时所执拂麈之类的东西。《南史。卷八○。贼臣传。侯景传》:「上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命景离席,使其唱经。」
《國語辭典》:党锢(黨錮)  拼音:dǎng gù
禁止诽谤宦官的党人出任官职,并限制其与人交往,禁锢终身。《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序》:「中平元年,黄巾贼起,中常侍吕彊言于帝曰:『党锢久积,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也作「党禁」。
《國語辭典》:行药(行藥)  拼音:xíng yào
魏晋南北朝人好服五石散,服药后,须行走使药力散发开来,故称为「行药」。也作「行散」。
《國語辭典》:行散  拼音:xíng sàn
1.魏晋南北朝人好服五石散,服后须行走以宣泄药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觊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率尔去下舍,便不复还。」也作「行药」。
2.散步。清。陈维崧 雨淋铃。斜阳城阙词:「斜阳城阙,晚秋行散,偶尔游歇。」
3.施药治病。《水浒传》第一一四回:「安子青囊艺最精,山东行散有声名。」
《漢語大詞典》:行散
谓施药治病。散,散剂。《水浒传》第一一四回:“ 安子 青囊艺最精, 山东 行散有声名。人夸脉得 仓公 妙,自负丹如 蓟子 成。”
《漢語大詞典》:士习(士習)
士大夫的风气;读书人的风气。 明 宋濂 《评浦阳人物·宋太学生何敏中》:“愚谓世衰道微,士习日靡,工文辞而苟利禄,奔走乞哀於权倖之门,惟恐不一售者有矣。” 明 沈德符 野获编·佞倖·士人无赖:“国朝士风之敝,浸淫於 正统 ,而靡溃於 成化 ……至 宪宗 朝, 万安 居外, 万妃 居内,士习遂大坏。”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官常一:“士习果正,则仕风未有不清者。此正本清源之説也。”清史稿·世宗纪:“乙卯,詔 浙江 士习敝坏,工为怀挟,停其乡会试。”
《國語辭典》:羔羊  拼音:gāo yáng
1.小羊,或指小羊与大羊。《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汉。毛亨。传:「小曰羔,大曰羊。」
2.《诗经。召南》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羔羊,鹊巢之功致也。」或亦指美官吏安适之诗。首章二句为:「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3.比喻天真无邪或稚弱的人。如:「迷途羔羊」、「待宰羔羊」、「代罪羔羊」。
《漢語大詞典》:士行
士大夫的操行。多含褒义。《诗·大雅·既醉》“釐尔女士” 汉 郑玄 笺:“予女以女而有士行者,谓生淑媛使为之妃。”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林既 衣韦衣而朝 齐景公 , 齐景公 曰:‘此君子之服也?小人之服也?’ 林既 逡巡而作色曰:‘夫服事何足以端士行乎?’”旧唐书·文苑传下·崔颢:“ 崔顥 者,登进士第,有俊才,无士行,好蒲博饮酒。”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幕议》:“他若絶馈献、葺学宫、飭士行等件,都是 孙先生 文笔敷宣,便觉词严义正。”
《漢語大詞典》:任君
南朝 梁 时,士大夫对 任昉 的敬称。梁书·任昉传:“ 昉 好交结,奬进士友,得其延誉者,率多升擢,故衣冠贵游,莫不争与交好,坐上宾客,恒有数十。时人慕之,号曰 任君 ,言如 汉 之三君也。” 明 归有光 《重交一首赠汝宁太守徐君》:“昔 博昌 任彦升 好擢奬士类,士大夫多被其汲引,当时有 任君 之号。”
《漢語大詞典》:结袜(結韈)
见“ 结韤 ”。
《漢語大詞典》:御李
东汉 李膺 有贤名,士大夫被他接见的,身价大大提高,被称作登龙门。 荀爽 去拜访他,并为他驾御车马,回家后对人说:“今日乃得御 李君 矣!”见后汉书·李膺传。后因以“御李”谓得以亲近贤者。 唐 黄滔 《上卢员外启》:“岂可坚期御 李 ,确慕依 刘 ,志空切於投林,丑难逃於侧管。” 明杨珽《龙膏记·开阁》:“我谅才未达,名愧诸生,自喜登龙成饰,御 李 生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玉公子》:“ 韦 登堂展拜曰:‘久冀瞻 韩 ,无缘御 李 。’”
《漢語大詞典》:士则(士則)
士大夫的楷模、榜样。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年十二,随母至 潁川 ,读故 太丘 长 陈寔 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艾 遂自名 范 ,字 士则 。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