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分类字锦》:声应(声应)
淮南子瑟不鸣而二十五弦各以其声应
分类:声应
《分类字锦》:闻声应媒(闻声应媒)
潘岳射雉赋何调翰之乔桀邈畴类而殊才候扇举而清叫野闻声而应媒注调翰谓媒也乔桀俊逸也扇布也形如手中将欲媒雊振布令有声媒便清叫野雉闻即应而出也
分类:
《国语辞典》:声叫声应(声叫声应)  拼音:shēng jiào shēng yìng
声唤必应,有问必答。《西游记》第三○回:「说你还是个聪明伶俐之人,常时声叫声应,问一答十。」
分类:有问
《分类字锦》:声应鼓吹(声应鼓吹)
华氏洛阳记端门内有大钟上作群狮子交纽遇正朝大会击之与鼓吹相应声闻二十里
分类:
《國語辭典》:声应气求(聲應氣求)  拼音:shēng yìng qì qiú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语本改为《易经。乾卦。文言》:「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后用以比喻彼此志趣、意气相投。明。李贽〈富莫富于常知足〉:「朋来四方,声应气求,达之至也。」也作「声求气应」。
《國語辭典》:声气(聲氣)  拼音:shēng qì
1.声音和气息。《易经。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后用以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合。
2.声音、言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生来在父母身边,如珠似玉,何曾听得这般声气?」《红楼梦》第六四回:「这好一会我们没进去,不知他作什么呢,一些声气也听不见。」
《漢語大詞典》:唱到
谓被点到名时高声应“到”。 阿英 《灰色之家》三:“我们分三行走进被告栏,重行点名,唱到。”
分類:高声声应
《國語辭典》:附和  拼音:fù hè
1.自己毫无定见,随他人意见或行动而同声应和。《古今小说。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或时唾骂严贼,地方人等齐声附和。」《文明小史》第三二回:「你如何倒附和起新党来?索性要开学堂了。」
2.依附勾结。宋。叶适〈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声连势合,附和倾朝廷。」《明史。卷一七九。列传。邹智》:「李林甫、牛仙客与高力士相附和,而唐政不纲。」
3.响应、追随。如:「许多同侪都附和他的政策主张。」
《漢語大詞典》:鸣和(鳴和)
鸣声谐和的车铃。文选·陆机〈前缓歌声〉:“羽旗栖琼鑾,玉衡吐鸣和。” 李善 注:“ 郑玄 周礼注曰:‘鑾、和,皆以金为铃也。’ 应劭 汉书注曰:‘鑾在軾,和在衡。’”
鸣声应和。 明 赵于礼 《溉园记·中秋烧香》:“怎能得玉斧伐为柯,怎能得簫凤共鸣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生:“方将施刑, 兴 不满志,戛然大号;两墀诸鬼,万声鸣和。”
《國語辭典》:诺诺(諾諾)  拼音:nuò nuò
连声答应的声音。表示顺从。《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漢語大詞典》:和附
(1).随声应和。 唐 韩愈 《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
(2).响应归附。新唐书·郭震传:“国家所患,惟 吐蕃 与 默啜 耳;今皆和附,是将大利於中国也。” 宋 陆游 《德勋庙碑》:“巨盗乘间,羣兇和附,公则建翦除安辑之成绩。”
《漢語大詞典》:声诺(聲諾)
亦作“ 声喏 ”。
(1).出声应答。 宋 李纲 《靖康传信录》卷一:“﹝余与 吴敏 撰数十语﹞俾閤门官宣读,每读一句,将士声诺。”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黄巢庙》:“山下人每闻庙内声喏,若数百人受令唯诺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偷桃:“﹝吏﹞少顷復下,命取桃子,术人声诺。”《快心编三集》第八回:“ 张芳 跪领钧旨,声喏而去。”
(2).古人谒见官长或会见宾客时叉手行礼,同时扬声致敬之谓。 宋 方勺 泊宅编卷四:“一夕,公独坐便斋,神声诺而不见形。”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王尝春日游后圃,见一老卒卧日中,王蹴之曰:‘何慵眠如是?’卒起声喏,对曰:‘无事可做,只得慵眠。’”《水浒传》第四八回:“庄门上 杜兴 看见有 杨雄 、 石秀 在彼,慌忙开了庄门,放隻小船过来,与 宋江 声诺。” 清 徐士鸾 《宋艳·驳辨》:“舵工遽见 才仲 携一丽人登舟,即前声喏。”
《漢語大詞典》:一呼再喏
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韩诗外传》卷五:“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快意,一呼再喏者,人隶也。”
《国语辞典》:一呼再诺(一呼再诺)  拼音:yī hū zài nuò
在上者一呼喊,在下者则连声应诺。形容恭敬顺从。《韩诗外传》卷五:「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决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