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外道  拼音:wài dào
1.佛教称佛教之外的宗派。《陈书。卷三○。傅縡传》:「三论之兴,为日久矣。龙树创其源,除内学之偏见;提婆扬其旨,荡外道之邪执。」南朝梁。沈约 湘州柷园寺刹下石记:「魔众稽颡,外道屈膝;抽薪止火,折剑摧锋。」也称为「外教」。
2.见外、自居外人的意思。《红楼梦》第三回:「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
《國語辭典》:外道  拼音:wài dao
礼数周到而情谊疏淡。《红楼梦》第九○回:「平儿笑说道:『我们奶奶说,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岫烟道:『不是外道,实在不过意。』」
《國語辭典》:天魔外道  拼音:tiān mó wài dào
1.佛教徒称故意扰乱修行者的天界魔众为「天魔」;称异教徒为「外道」。《梵网经。卷一○上。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天魔外道,相亲如父母。」
2.称正统之外的旁门支流。《朱子语类。卷四四。论语。宪问篇》:「淳于髡是个天魔外道,本非学于孔孟之门者。」
《漢語大詞典》:野狐外道
犹言野狐禅。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儻犹於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 明 袁宏道 《叙小修诗》:“文则必欲準于 秦 汉 ,诗必欲準于 盛唐 ,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参见“ 野狐禪 ”。
《國語辭典》:野狐禅(野狐禪)  拼音:yě hú chán
佛教用语。指错解的佛法。由错解佛法将堕「野狐身」的典故演变而来,见《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宋。苏轼〈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卜亭醉题〉诗:「何似东坡铁柱杖,一时惊起野狐禅。」后泛指胡说八道,邪道异端。《儒林外史》第一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國語辭典》:邪魔外道  拼音:xié mó wài dào
妨害正道的邪说和教派。语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后比喻妖魔鬼怪。元。无名氏《神奴儿》第四折:「你将金钱银纸快安排,邪魔外道当拦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过来。」后亦比喻异端邪说或不正当的行径。《儒林外史》第一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也作「邪门外道」。
《国语辞典》:连外道路(连外道路)  拼音:lián wài dào lù
位于比较封闭或独立地区的对外道路。如:「这条路是本地唯一的连外道路,本地与外界的交通全靠它来连系。」
《国语辞典》:傍门外道(傍门外道)  拼音:páng mén wài dào
不正派的宗教派别。比喻不循正规的法门、途径。《西游记》第一七回:「讲的是立鼎安炉,搏砂拣汞;白雪黄芽,傍门外道。」也作「旁门左道」。
《国语辞典》:外道话(外道话)  拼音:wài dao huà
礼貌客气的话。如:「朋友间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不用说什么外道话。」
分类:礼貌客气
《国语辞典》:外道儿(外道儿)  拼音:wài dào ér
不正当的行径。如:「姑且不论他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外道儿,其实光是抽烟喝酒,就已经违反校规了。」「他尽结交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举止难免也染上些许外道儿。」
分类:正当行径
《漢語大詞典》:旁门外道(旁門外道)
见“ 旁门左道 ”。
《國語辭典》:旁门左道(旁門左道)  拼音:páng mén zuǒ dào
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后比喻不遵循正规的途径、法门。也作「旁门外道」、「傍门外道」、「左道旁门」。
《漢語大詞典》:空华外道(空華外道)
佛教语。 印度 佛教后期, 龙树 、 提婆 等首创大乘空宗,原先的小乘教派视之为左道邪说,因以贬称为“空华外道”。 唐 慧立 彦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僧皆小乘学,不信大乘,谓为空华外道,非佛所説。” 章炳麟 《与大乘相契》:“是故小乘之詆大乘,以为魔説,以为空华外道而已,未尝云诸大菩萨当时实无其人也。”参见“ 空华 ”。
《漢語大詞典》:空华(空華)
亦作“ 空花 ”。
(1).佛教语。隐现于病眼者视觉中的繁花状虚影。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楞严经》卷四:“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於空灭。忽有愚人,於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意树发空花,心莲吐轻馥。” 宋 司马光 《游三门开化寺》诗:“狂象调难伏,空华灭復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话説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认为实相。” 梁启超 《开明专制论》:“呜呼,我青年之眩於空华,困於噩梦者,其醒耶未耶?”
(2).指雪花。 宋 洪朋 《喜雪》诗:“漫天乾雨纷纷闇,到地空花片片明。”
《國語辭典》:野狐禅(野狐禪)  拼音:yě hú chán
佛教用语。指错解的佛法。由错解佛法将堕「野狐身」的典故演变而来,见《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宋。苏轼〈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卜亭醉题〉诗:「何似东坡铁柱杖,一时惊起野狐禅。」后泛指胡说八道,邪道异端。《儒林外史》第一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國語辭典》:正法  拼音:zhèng fǎ
1.正当、平正的法则。《淮南子。兵略》:「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汉书。卷六六。公孙贺等传。赞曰》:「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钜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2.对犯死罪者依法处决。《文明小史》第三回:「背后说这些乱民拿住了,就该一齐正法,还分什么首从?」
3.真实的佛法。《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九:「佛正法有二,谓:教、證为体。」
《國語辭典》:狮子吼(獅子吼)  拼音:shī zi hǒu
1.狮子的吼声。
2.比喻佛说法时发出很大的声音,震动世界。《维摩诘经。卷一。佛国品》:「狮子吼无畏音也,凡所言说不畏群邪异学,谕狮子吼众兽下之。」宋。苏轼〈闻潮阳吴子野出家诗〉:「当为狮子吼,佛法无南北。」也作「师子吼」。
3.比喻悍妻骂人的声音。宋。苏轼〈寄吴德仁兼𥳑陈季常〉诗:「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漢語大詞典》:师子吼(師子吼)
(1).狮子吼。佛教语。谓佛祖在大众中讲决定之说而无所畏惧,如狮子大吼。《维摩经·佛国品》:“演法无畏,犹如师子吼。”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窃以释门 义林法师 明大小乘,通内外学,灵山岭岫,苦海津梁,於大众中能师子吼。” 宋 黄庭坚 《赠王环中》:“囊中收得劫初铃,夜静月明师子吼。”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六:“ 龙树 马鸣 齐现身,我闻大地师子吼。”
(2). 宋 陈慥 自称 龙丘先生 ,好宾客,然其妻 柳氏 极凶妒, 苏东坡 因有诗云:“ 龙丘居士 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事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陈季常》。后即以“师子吼”比喻悍妇的怒骂声。参见“ 河东狮吼 ”。
《國語辭典》:河东狮吼(河東獅吼)  拼音:hé dōng shī hǒu
本为宋代陈慥之妻柳氏凶悍善妒,常使其夫惧怕的故事。用以讥嘲妻子凶悍,使丈夫畏惧。语本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后用以比喻太太凶悍发威。明。无名氏《四贤记》第一七出:「鹭鸶行状黄昏后,也曾闻河东狮吼,爹行千休万休,休将那皮鞭紧抽。」
《漢語大詞典》:外羡(外羨)
陵墓的外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復出者。”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钟山:“陵寝定,闭外羡,人不及知。所见者门三,饗殿一,寝殿一,后山苍莽而已。”
分類:陵墓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