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中  拼音:dà zhōng
1.中正之道。《书经。大禹谟》「民协于中」句下汉。孔安国。传:「民皆命于大中之道,是汝之功,勉之。」
2.唐朝宣宗的年号(西元847~860)。
《漢語大詞典》:大中丞
古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荐举、弹劾官员的事务。例如:是时以大中丞抚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国语辞典》:大中华经济圈(大中华经济圈)  拼音:dà zhōng huá jīng jì quān
一种以台湾、香港、澳门及大陆地区等地为主要范围,从事区域性经济和贸易交流活动的主张。理论上可分严密式(官方)组织和松散式(民间)组织,后者因不受政治层面限制,目前正逐步发展中,如当前台商已在港澳、大陆地区进行设厂和贸易等经济行为。如:「因为台、港、澳及大陆沿海地区的密切贸易关系,遂有人提出建立大中华经济圈的主张。」
《分类字锦》:阿大中郎
苏轼和陈述古弟章生子诗阿大中郎喜有馀注谢道韫尝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盖谓谢安也
分类:伯叔
《國語辭典》:大中人  拼音:dà zhōng rén
大陆地区指体型接近成人的少年。
《國語辭典》:皇极(皇極)  拼音:huáng jí
1.皇帝所建立的准则、规范。《晋书。卷三。武帝纪》:「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
2.帝位或王室之位。《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名器崇于周公,权制严于伊尹。至于世祖,遂享皇极。」
《漢語大詞典》:皇极殿(皇極殿)
明 宫殿名。本名 奉天殿 , 清 改名 太和殿 ,为皇帝视朝之所。在今 北京市 故宫 内。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皇极殿 ,即 奉天殿 也,金砖玉瓦。” 清 黄宗羲 《明司马澹若张公传》:“ 皇极殿 工已抵八九,止用银壹百伍拾万两。”日下旧闻考·宫室·明一:“上曰 皇极殿 ,中曰 中极殿 ,后曰 建极殿 ,所谓三大殿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 崇祯 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晚上,月亮刚升上 皇极殿 的琉璃觚棱。”
《國語辭典》:南京  拼音:nán jīng
1.地名。位在江苏省西南部。东有钟山,西、北临长江,依山面水,中间为秦淮河和长江的冲积平原,形势险要。战国时称为「金陵」,三国时吴国于此建都,改称为「建业」。后东晋、宋、齐、梁、陈皆以南京为首都,改称为「建康」。至明太祖又在此建都,称为「应天府」。后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应天府为南京,为「南京」名称的由来。
2.城市名。参见「南京市」条。
《國語辭典》:岁星(歲星)  拼音:suì xīng
木星。参见「木星」条。《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
《漢語大詞典》:州都
州大中正的别称。 三国 魏 曹丕 时行九品中正制,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掌管地方选拔官吏事宜。 隋 时避讳,改大中正为州都,常以重臣兼任,如 炀帝 为 晋王 时,即曾任州都。 开皇 后罢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州都遂废。《晋书·刘毅传》:“置州都者,取州里清议,咸所归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宋书·恩倖传序:“州都郡正,以才品人。” 陈垣 《史讳举例》卷六:“ 魏 晋 以后,诸州皆置大中正,以甄别流品。 隋 时避讳,改为州都,而去中正之名。”
《漢語大詞典》:宣宗
武宗的叔父李忱,唐宪宗之子,年号大中。例如:宣宗初亦号供奉,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王谠《唐语林·雅量》
《漢語大詞典》:制置使
官名。 唐 大中 五年设置,经划边防军务,控制地方秩序。 宋 初不常置。南渡后,因与 金 作战,设置渐多,多以安抚大使兼任。其秩高者称为“制置大使”。制置使往往辖治数路军务,类似 明 清 的总督。宋史·宁宗纪三:“ 成都府路 安抚使 董居谊 为 四川 制置使。”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祖宗朝,制置使多用名将。”参阅文献通考·职官
《國語辭典》:榜花  拼音:bǎng huā
科举考试录取榜单中姓氏稀有罕见的人。宋。钱易《南部新书。丙集》:「大中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三二人姓氏稀僻者,谓之色目人,亦谓之榜花。」
《国语辞典》:广韵(广韵)  拼音:guǎng yùn
书名。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分二百零六韵。宋时大中祥符年间陈彭年、邱雍等重修,原增字加注处,部目也略有增订,收字二万六千馀。
《國語辭典》:厢官(廂官)  拼音:xiāng guān
职官名。宋时将京城划分为若干厢,每厢置厢官一人,掌管都城各坊厢居民的讼事。见《宋史。卷一六六。职官志六》。
《國語辭典》:天贶节(天貺節)  拼音:tiān kuàng jié
农历的六月六日。宋时以为这一天有天书再降的祥瑞,故定为「天贶节」。《宋史。卷八。真宗本纪三》:「丙申,诏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日为天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