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喧议(諠議)
大声而嘈杂地议论。南齐书·刘祥传:“諠议朝廷,不避尊贱。”旧唐书·孝友传·张琇:“然道路諠议,故须告示。”
《漢語大詞典》:山叫
大声鸣叫。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一个手里捧着一彩壜酒,一个手里抱着一隻鹅,用红绒紥着腿,綑得他噶噶的山叫。”
分類:大声鸣叫
《国语辞典》:广欬(广欬)  拼音:guǎng kài
大声呼喊。《礼记。曲礼上》:「车上不广欬、不妄指。」
《国语辞典》:起高调(起高调)  拼音:qǐ gāo diào
扯开喉咙,大声说话。如:「他为人温厚,说话总是轻声细语,从不起高调。」
《漢語大詞典》:謍嗃
谓小声与大声俱发。《文选·马融〈长笛赋〉》:“故其应清风也,纤末奋蕱,錚鐄謍嗃” 李善 注:“《字林》曰:‘謍,小声也……’《埤苍》曰:‘嗃,大呼也。’”
分類:大声
《漢語大詞典》:斥叱
叱责;大声责骂。 柳杞 《长辈吴松明》:“就在他突然醒来,跳下炕,只穿一只鞋子跑出去,斥叱着哟克夏它们的时候,时常又突然退回来。”
《漢語大詞典》:吼号(吼號)
大声哀号。后汉书·邓训传:“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 训 卒,莫不吼号。”
分類:大声哀号
《漢語大詞典》:吼骂(吼駡)
大声叫骂。 华山 《鸡毛信》:“ 海娃 刚刚把‘头羊’抱住,小胡子忽然吼骂起来:‘八个呀路!’”
分類:大声叫骂
《漢語大詞典》:鐄鐄
形容大声。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五·侑食乐章:“鼓鐘鐄鐄,宫徵洋洋,怡神养寿,理阴顺阳。”
《國語辭典》:话筒(話筒)  拼音:huà tǒng
1.能将声音转为相应电信号的器具。参见「传声器」条。
2.用以扩大说话声音的圆锥形筒。也称为「传声筒」。
3.违背客观的立场,专为特定的对象作宣传。如:「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话筒,真讨人厌!」也称为「传声筒」。
《漢語大詞典》:哗争(譁争)
大声争吵。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方 王 譁争不决。”
分類:大声争吵
《漢語大詞典》:欢咋
大声喧哗。三国志·蜀志·孟光传:“好 公羊 春秋而讥呵 左氏 ,每与 来敏 争此二义, 光 常譊譊讙咋。”新唐书·叛臣传下·陈敬瑄:“诸儿连臂讙咋行宫中,士捕繫之,謼曰:‘我事天子者!’” 清 唐孙华 《狎客》诗:“嚻声正讙咋,我耳如不闻。”
分類:大声喧哗
《漢語大詞典》:嗥叫
亦作“嘷叫”。
(1).指兽类的吼叫。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鹿走崖岸之上,羣鰐嘷叫其下,鹿怖惧落崖。”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远处的林子里传出狼和豹子的嗥叫声。”
(2).大声哭叫,叫唤。嗥,通“ 号 ”。北史·吐谷浑传:“ 叶延 少而勇果,年十岁,缚草为人,号曰 姜聪 ,每日輒射之,射中则嘷叫泣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刀脊中额,额破血流,披髮嗥叫而出,将以奔告其家。”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九章:“ 杜三春 也嗥叫起来:‘他打人。’”
《漢語大詞典》:嗥啼
号啼。大声啼哭。嗥,通“ 号 ”。 汉 贾谊 新书·耳痹:“大夫 种 拊心嗥啼,沬泣而言信,割白马而为牺,指九天而为证。”
分類:大声啼哭
《國語辭典》:喊话(喊話)  拼音:hǎn huà
于队伍前方高声说话,常指在阵地前方对敌人大声宣传及劝降,或警方包围罪犯,对其大声呼喊使之自首或放弃抵抗。如:「升旗时,老师对著大家精神喊话。」「警长向枪击要犯喊话,希望他们弃械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