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天眼  拼音:tiān yǎn
一种能看到众生死后投生何处、苦乐状况,以及世间各种形形色色的神通能力。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大士天眼所照,预睹未来。」
《漢語大詞典》:天眼开(天眼開)
犹言苍天有眼,谓将奖善罚恶。 宋 陈亮 《与韩子师侍郎书》:“百姓闻贤使君之来,举手加额,以为天眼开矣。”参见“ 天开眼 ”。
《國語辭典》:天开眼(天開眼)  拼音:tiān kāi yǎn
1.三月日落后或九月日出前,在黄道两侧看到的微光。也称为「黄道光」。
2.比喻天帝明察人间善恶,报应不爽。《元曲选。举案齐眉。第四折》:「怎能勾虎榜姓名标,谁想今朝,天开眼自然报。」《水浒传》第六二回:「你这财主们,闲常一毛不拔。今日天开眼,报应得快。」
《國語辭典》:天眼通  拼音:tiān yǎn tōng
1.一种能看到众生死后投生何处、苦乐的状况,以及世间各种形形色色的神通能力。《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七:「非天眼通能知此事!」
2.俗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國語辭典》:六通四辟  拼音:liù tōng sì pì
顺应天时,任物性自然。《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后比喻四面八方无不通达。也作「六通四达」。
《國語辭典》:三明  拼音:sān míng
1.日、月、星。晋。崔豹《古今注。卷下。问答释义》:「三王,三明也;五霸,五岳也。」
2.佛教谓佛和阿罗汉所拥有的三种神通:(1)悉知一切众生过去世的种种,称为「宿命明」。(2)悉知一切众生在未来世的生死状况,称为「天眼明」。(3)悟道、断除一切烦恼所得的智慧,由此达到解脱,称为「漏尽明」。《大智度论》卷二:「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也作「三达」。
《漢語大詞典》:三达(三達)
佛教谓能知宿世为宿命明,知未来为天眼明,断尽烦恼为漏尽明。彻底通达三明谓之三达。用以指佛。 南朝 梁 沈约 《弥勒佛铭》:“七珍非羡,三达斯仰。”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於如是等知穷尽,説为三达。”
《漢語大詞典》:三达(三達)
佛教谓能知宿世为宿命明,知未来为天眼明,断尽烦恼为漏尽明。彻底通达三明谓之三达。用以指佛。 南朝 梁 沈约 《弥勒佛铭》:“七珍非羡,三达斯仰。”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於如是等知穷尽,説为三达。”
《漢語大詞典》:五眼
佛教语。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见为肉眼,天人禅定所见为天眼,小乘照见真空之理为慧眼,菩萨照见普度众生的一切法门为法眼,佛陀具种种眼而照见中道实相为佛眼。大智度论卷三三:“菩萨摩訶萨欲得五眼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藴终古於三季,俟通明於五眼。” 唐 独孤及 《观世音菩萨等身绣像赞》:“五眼周视,四魔怖慑。”
人天眼目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卷,宋智昭著。集禅宗诸家之要义。
天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无量寿经下曰:「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佛学常见辞汇】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三藏法数】
天眼者,谓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也。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以无色质障碍故也。
天眼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所得十力之一。佛所得之天眼也。为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者,故云力。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得十力之一,也就是佛所得的天眼,因佛的天眼无能坏和无能胜,所以叫做力。
天眼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天眼通之更为明了者。天眼通凡圣皆能得之,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
【佛学常见辞汇】
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比天眼通更加厉害,天眼通凡人圣人都能得到,但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
【三藏法数】
谓但见死此生彼,名天眼通。复见我及众生死时生时,及身口意所作善恶之行,或生善道、恶道,皆悉能见,是名天眼明。
天眼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通之一。以色界天趣清净之四大所造之眼根,而知远近粗细之形色及六道众生之死此生彼,通达无碍者。有修得报得二种。(参见:天眼)。今催眠术家亦有此名目,日本谓之千里眼。
【佛学常见辞汇】
六通之一,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
【三藏法数】
天眼通者,谓于世间一切种种形色,及诸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悉能见也。
【三藏法数】
谓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天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无量寿经下曰:「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佛学常见辞汇】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三藏法数】
天眼者,谓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也。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以无色质障碍故也。
天眼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天眼知物之智也。
天眼智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眼智證通之略。
天眼智證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论二十七叙六通,谓神境智證通乃至漏尽智證通也。六通悉以智为体,智慧为證知事物分别通达无碍之力用者。故谓之智證通。依天眼与眼识相应所起之智慧證知所对之境通达无碍,是为天眼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