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55,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原头
津头
头翁
头路
笔头
垂头
垆头
平头
牛头
鸭头
白头翁
词头
草头
竿头
蓬头
《國語辭典》:原头(原頭)  拼音:yuán tóu
1.本原。《朱子全书。卷二四。中庸一》:「问天命之谓性,此只是从原头说,否曰万物皆只同这一个原头。」
2.原野。唐。岑参 原头送范侍御诗:「百尺原头酒色殷,路傍骢马汗斑斑。」宋。陆游岳池农家〉诗:「春深农家耕未足,原头叱叱两黄犊。」
《漢語大詞典》:津头(津頭)
渡口。 唐 王昌龄 《送薛大赴安陆》诗:“津头云雨暗 湘山 ,迁客离忧 楚 地颜。” 清 金农 《将游楚中于真州江上登舟》诗之二:“月初缺处津头别,髣髴 湘 烟 楚 竹愁。”
分類:渡口
《國語辭典》:头翁(頭翁)  拼音:tóu wēng
旧时官署的差役。《儒林外史》第一回:「头翁,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也称为「衙役」。
分類:衙役
《國語辭典》:头役(頭役)  拼音:tóu yì
旧时官署的差役。《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人姓翟,是诸暨县一个头役,又是买办。」也称为「衙役」。
分類:衙役为首
《國語辭典》:头路(頭路)  拼音:tóu lù
1.端绪、线索、办法。《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平空不见了五十绽大银,见今著落临安府提捉贼人,十分紧急,没有头路得获,累害了多少人。」
2.门路。《西游记》第四○回:「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得到?』」
3.对象。《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我今苟延性命,与死无二,便多活几年,没甚好处。不如早早死了,出脱了娘子。他也得趁少年美貌,别寻头路。」
4.投靠的人,主人。《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他家许多人,都存住不得,各自四散去了。你何不也别了他,另寻头路?」
5.闽南方言。指职业。
《國語辭典》:头脑(頭腦)  拼音:tóu nǎo
1.头颅。《后汉书。卷七七。酷吏列传。序》:「若其揣挫彊埶,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
2.脑筋、思想。唐。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诗:「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五八:「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铜买酒回。」
3.头绪、条理。如:「他办事很有头脑。」《醒世恒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长安》:「好几日饭不得饱吃,东奔西趁,没个头脑。」
4.首领、主脑人物。《红楼梦》第五六回:「单你们有一百个也不成个体统,难道没有两个管事的头脑带进大夫来?」《九命奇冤》第一三回:「这里又有聚仙馆的林大有,他是个私贩烟土的头脑。」
5.结婚的对象。《水浒传》第八回:「万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林冲误了贤妻。」《警世通言。卷一四。一窟鬼癞道人除怪》:「婆子道:『教授方才二十有二,却像三十以上人。想教授每日价费多少心神!据老媳妇愚见,也少不得一个小娘子相伴。』」
6.理由、原因。《警世通言。卷二○。计押番金鳗产祸》:「押番不知头脑,走出房门看时,周三让他过一步,劈脑后便剁。」《二刻拍案惊奇》卷一○:「果然莫翁在莫妈面前,寻个头脑,故意说丫头不好,要卖他出去。」
7.主顾。《醒世恒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长安》:「似这寸金田地,偏有卖主,没有受主,敢则经纪们不济,须自家出去寻个头脑。」
8.一种用肉与杂味配合的酒。《水浒传》第五一回:「那李小二,人丛里撇了雷横,自出外面赶碗头脑去了。」《金瓶梅》第九八回:「王六儿安排些鸡子肉圆子,做了个头脑,与他扶头。」也称为「头脑酒」。
《國語辭典》:笔头(筆頭)  拼音:bǐ tóu
笔尖、笔端。唐。杜牧 池州清溪诗:「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
《國語辭典》:垂头(垂頭)  拼音:chuí tóu
低头。宋。欧阳修 秋声赋:「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红楼梦》第四二回:「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
分類:垂头低头
《高级汉语词典》:垆头
酒坊
《國語辭典》:平头(平頭)  拼音:píng tóu
1.一种短发发型,从脑后到两鬓的头发全部推光,上端头发稍长齐平。
2.仆隶所戴的头巾,引申作奴仆。南朝梁。萧衍〈河中之水歌〉:「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西湖二集》卷一一:「收拾了细软物件,带领了平头、锅边秀,一径而来。」
3.平凡的、一般的。《负曝闲谈》第三回:「我们当老爷的都做了贼,那些平头百姓,不一个个都该做强盗么?」
4.不带零头的整数。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旦)敢问师母尊年?(末)目下平头六十。」也作「齐头」。
5.诗歌声律的「八病」之一,南朝梁沈约所倡。谓五言诗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如:「今日欢宴会,欢乐难句陈。」今、欢同属平声调,目、乐同属入声调。
《漢語大詞典》:平头小样巾(平頭小樣巾)
头巾名。新唐书·车服志:“文官又有平头小样巾,百官常服,同於庶人。”
《國語辭典》:平头奴子(平頭奴子)  拼音:píng tóu nú zǐ
称古代头戴平头巾的奴仆。南朝梁。萧衍〈河中之水歌〉:「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唐。李白梁园吟〉:「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國語辭典》:牛头(牛頭)  拼音:niú tóu
1.牛的头部。唐。白居易 戊申岁暮咏怀诗三首之一:「龙尾趁朝无气力,牛头参道有心期。」
2.道士的谑称。《红楼梦》第八○回:「宝玉、焙茗都大笑不止,骂:『油嘴的牛头!』」
3.橄榄球赛中,两队作正集团争球时,双方的前锋,俗称为「牛头」。
《漢語大詞典》:牛头阿旁(牛頭阿旁)
亦作“ 牛头阿傍 ”。亦作“ 牛首阿旁 ”。
(1).佛教谓地狱中的鬼卒。语本《五苦经》:“狱卒名阿帝,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法苑珠林卷八四引《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牛头阿傍,以三股铁叉,叉人内著鑊汤中,煮之令烂。”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李孝寿》:“贵人就坐,女妓环列左右,忽拊掌一声,悉变为牛头阿旁之属,奇形丑貌,可怖可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阎罗薨:“﹝ 魏经歷 ﹞言一出,即有牛首阿旁执公父至,即以利叉刺入油鼎。” 吕湛恩 注:“牛首阿旁,恶鬼名。”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我也没有研究过小乘佛教的经典,但据耳食之谈,则在 印度 的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
(2).喻指凶恶可怖的人。新唐书·路岩传:“俄与 韦保衡 同当国,二人势动天下,时目其党为‘牛头阿旁’,言如鬼阴恶可畏也。”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琴心 ﹞最后为 李 姓者挟持,牵连入狱,虽缘情得保,犹守以牛头阿旁也。”
《漢語大詞典》:牛头旃檀(牛頭旃檀)
梵语的音义并译。即旃檀香树。以其产地之山状若牛头,故称。法苑珠林卷十五引佛本行经:“尔时太子即初就学,将好最妙牛头旃檀作於书板,纯用七宝庄严四缘,以天种种殊特妙香涂其背上。”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二七:“旃檀那,谓牛头旃檀等,赤即紫檀之类,白谓白檀之属。”亦省称“ 牛头 ”。《翻译名义集·众香》“牛头旃檀”引《华严经》:“ 摩罗耶山 出旃檀香,名曰牛头。”《翻译名义集·众香》“牛头旃檀”引《正法念经》:“此洲有山,名曰 高山 。 高山 之峰,多有牛头旃檀……以此山峰状如牛头,於此峰中生旃檀树,故名牛头。”参见“ 檀香 ”、“ 旃檀 ”。
《國語辭典》:鸭头(鴨頭)  拼音:yā tóu
1.鸭子头部。如:「卤味鸭头」。
2.丫头。如:「那鸭头是谁家的女儿?生得好可爱。」
分類:鸭头水色
《國語辭典》:白头翁(白頭翁)  拼音:bái tóu wēng
1.鬓发泛白的老人。唐。白居易 重阳席上赋白菊诗:「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2.动物名。鸟纲雀形目。形体似画眉,色灰黑,腹白。头后部有一撮白斑羽毛,故称为「白头翁」。性吵杂。主要栖息于平地至中海拔处的开阔地,以昆虫、果实为主食。
3.植物名。毛茛科白头翁属,多年生草本。全株密生白毛,叶宽卵形,三全裂,中裂片三深裂,侧裂片不等二浅裂,末回裂片卵形。四、五月间,茎顶开暗紫色花。聚合果球形,径九至十二公分,瘦果扁纺锤形,长三至四公厘,宿存花柱长三至七公分,被长柔毛。可供观赏及入药用。
《國語辭典》:词头(詞頭)  拼音:cí tóu
语词中附加在词根前面的成分。如「老虎」的「老」、「阿爷」的「阿」等。
《漢語大詞典》:词目(詞目)
(1).词林名目,指诰策、书翰之事。宋史·陶穀传:“会 晋祖 废翰林学士,兼掌内外制。词目繁委, 穀 言多委愜,为当时最。”
(2).词语条目,即辞典中每一个注释的对象。《〈辞海〉前言》:“《辞海》是一部综合性辞书,编纂和使用时间较长,内容要求稳定。因此,凡是正在发展或经常变动的词目,暂不收入。”
《漢語大詞典》:草头(草頭)
(1).草端。 元 萨都剌 《酹江月·登凤凰台怀古用前韵》词:“遥忆 王 谢 功名,人间富贵,散草头朝露。”
(2).也叫草字头。汉字的偏旁。如芋、苗等字,顶端作“卄”者,概称草头。《新华文摘》1981年第4期:“他又说,这笔名‘矛盾’一看就知道是假名,如果国民党方面有人来查问原作者,我们就为难了,不如‘矛’上加个草头,‘茅’姓甚多,不会引起注意。”
(3).草寇的头领。《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蛇无头而不行,就有个草头天子出来……羣盗从之如流,啸聚至十餘万。”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一折:“苦相持一万阵,恶战九千场,全凭着竹节鞭,生併了些草头王。”《水浒传》第一一七回:“不是这四员将来 乌龙岭 厮杀,有分教: 清溪县 裡,削平哨聚贼兵; 帮源洞 中,活捉草头天子。”
(4).万位数的隐称。旧时往往用以代“万”字。 茅盾 《子夜》十二:“那么,我先打一个电话找 陆匡时 来,--谋事在人;我们化一个草头,也许可以提前两天。”
(5).我国有些农村地区对苜蓿的俗称。《农谚选》:“稻、麦、草头轮流种,九成变做十成收。”
《漢語大詞典》:竿头(竿頭)
竹竿的顶端。比喻至高境界。 唐 张祜 《大酺乐》:“小儿一伎竿头絶,天下传呼万岁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或谓因古人所及,更復精思,故已到竿头。”
《国语辞典》:蓬头(蓬头)  拼音:péng tóu
形容头发散乱。《儒林外史》第四回:「一个蓬头赤足的小使走了进来,望著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红楼梦》第一回:「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颠颠,挥霍谈笑而至。」也作「蓬发」、「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