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55,分251页显示  上一页  226  227  228  229  230  232  233  234  23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熝头僧
凌云头角
灵头幡
淋头盖脑
六场通头
六臂三头
六州歌头
刘窟头
留待梳头
分类词汇
颜色
高台
髑髅
元首
佛头
脑袋
《漢語大詞典》:熝头僧(熝頭僧)
詈语。《西湖佳话·放生善迹》:“数日前,有两个熝头僧,拐了 莲池 行李,分赃不均,嚷闹至礼部衙门前来。”
分類:詈语
《分类字锦》:凌云头角(凌云头角)
殷文圭 贺同年第三人刘先辈咸辟命诗 脱俗文章笑鹦鹉,凌云头角压麒麟。
分类:贵盛
《國語辭典》:灵头幡(靈頭幡)  拼音:líng tou fān
送葬时在棺材前引路的纸旗,由死者的儿子持举。如:「白色的灵头幡被风吹得猎猎做响,夹杂在一片呜咽声中。」
《漢語大詞典》:淋头盖脑(淋頭蓋腦)
比喻来势猛。 康濯 《东方红》第十五章:“我一上手可还觉着不好意思……要不是 杨排风 淋头盖脑批评了我一家伙呀,嗨嗨。”
分類:来势势猛
《漢語大詞典》:六场通头(六場通頭)
见“ 六场通透 ”。
《漢語大詞典》:六场通透(六場通透)
亦称“ 六场通头 ”。 戏曲术语。谓于文(唱)、武(打)、吹(笛、唢呐)、拉(胡琴)、弹(月琴、三弦)、打(锣鼓)等六种技艺无一不精。一说六场专指六种乐器的演奏,即文场的胡琴、月琴、南弦子,武场的单皮、大锣、小锣。 梅兰芳 许姬传 《舞台生活四十年》一集第五章:“他素性爱好戏剧,场面上鼓板、胡琴、唢呐、海笛都拿得起来,可称六场通头。”
《漢語大詞典》:六臂三头(六臂三頭)
神话人物中神通广大的,多能现三头六臂法身。常以喻人的本事非凡。 明 孟称舜 《死里逃生》第一折:“便六臂三头待怎么,料应飞不出这天罗鏬。”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六章一:“六臂三头,后先辉映,无怪乎这小木头人,有时候也就真的‘不可一世’了。”
《漢語大詞典》:六州歌头(六州歌頭)
词牌名。本《鼓吹曲》,六州为 唐 之 伊 、 凉 (梁)、 甘 、 石 、 氐 (熙)、 渭 ,每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后用为词牌。双调平仄韵互叶,一百四十三字。音调悲壮,多以写吊古之词。《词谱》卷三八谓以 贺铸 的“少年侠气”一首为定体。
分類:六州
《漢語大詞典》:刘窟头(劉窟頭)
(1). 五代 刘仁恭 善挖掘地道攻城,因得“刘窟头”之号。新五代史·杂传一·刘守光:“ 刘守光 , 深州乐寿 人也。其父 仁恭 ,事 幽州 李可举 ,能穴地为道以攻城,军中号‘刘窟头’。”
(2).谓身死入土。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十:“上闻 从荣 伏诛,悲骇几落御榻,气絶復苏者再,由是不豫转增,以至晏驾。自云:‘我今日自作刘窟头也。’”
《分类字锦》:留待梳头(留待梳头)
李昌符 婢仆诗春娘爱上酒家楼不怕归迟总不留谁道那家娘子卧 且留教住待梳头。
分类:奴婢
《國語辭典》:颜色(顏色)  拼音:yán sè
1.面容、脸色。《论语。泰伯》:「正颜色,斯近信矣。」唐。皇甫枚《却要》:「巧媚才捷,能承顺颜色,姻党亦多怜之。」
2.姿色。《西游记》第二三回:「小女俱有几分颜色,女工针指,无所不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断事问道:『你妻子生得如何?』井庆道:『也有几分颜色的。』」
3.色彩。《儒林外史》第一回:「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著一张纸。」《红楼梦》第四二回:「不过随手写字的笔画画罢了。就是颜色,只有赭石、广花、藤黄、胭脂这四样。」
4.厉害的手段。如:「给他一点颜色看看。」
《國語辭典》:颜色(顏色)  拼音:yán shai
颜料。
《國語辭典》:高台(高臺)  拼音:gāo tái
楼台、房屋。南朝陈。丘迟 与陈伯之书:「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三国演义》第三四回:「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
《國語辭典》:髑髅(髑髏)  拼音:dú lóu
死人的头骨。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九:「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也称为「骷髅」。
《國語辭典》:骷髅(骷髏)  拼音:kū lóu
乾枯的死人头骨或尸骨。《西游记》第八回:「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也称为「髑髅」。
《國語辭典》:元首  拼音:yuán shǒu
1.一国最高的首长。在君主国家有国王,多为世袭的君主;共和国家则称总统、主席等,大致由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唐。魏徵 论时政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2.开始。《晋书。卷一七。律历志中》:「弗复以正月朔旦立春为节也,更以十一月朔旦冬至为元首。」
3.人头。《抱朴子。外篇。诘鲍》:「远取诸物,则天尊地卑,以著人伦之体。近取诸身,则元首股肱,以表君臣之序。」
《漢語大詞典》:佛头(佛頭)
(1).指佛像的头。法苑珠林卷五九:“我於 耆闍崛山 经行,为 提婆达 举崖石长六丈广三丈,以掷佛头,山神名 金埤罗 ,以手接示,石边小片迸堕中佛脚大拇指,即破血出。”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六:“ 欧阳公 作五代史,或作序记其前。 王荆公 见之,曰:‘佛头上岂可著粪?’”
(2).间隔嵌在成串朝珠里的一种珠形装饰品。佛头比朝珠大,形如桂圆,左右上下各一枚,前三后一,多用宝石、翡翠之类制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 焦侍郎 ﹞便把所穿的香珠,凑了一百零八颗,配了一副烧料的佛头、纪念,穿成一挂朝珠。”
《國語辭典》:脑袋(腦袋)  拼音:nǎo dai
1.头。《三国演义》第七回:「张虎见陈生坠地,吃了一惊,措手不及,被韩当一刀,削去半个脑袋。」《红楼梦》第八一回:「躺在炕上,觉得脑袋上加了几个脑箍似的。」也作「脑袋瓜」。
2.记忆、想像、理解、思考等能力。如:「他脑袋好、反应灵敏,对于阅读的书,更是过目不忘。」也作「脑袋瓜」、「脑子」。
《國語辭典》:脑筋(腦筋)  拼音:nǎo jīn
1.脑神经。《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据外国大夫还说,恐怕囟门碰破,伤及脑筋。」
2.泛指思考力、记忆力等。如:「脑筋急转弯」。《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我想我们一个人脑子是顶要紧的,一切思想都从脑筋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