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白骨  拼音:bái gǔ
死人的骨头。《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唐。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國語辭典》:骸骨  拼音:hái gǔ
1.骨的通称,一般指尸骨。《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我本是湖广人,而今把先君骸骨背到故乡去归葬。」
2.形骸、躯体。《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天下大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國語辭典》:暴骨  拼音:pù gǔ
暴露尸骨,未加收埋。《战国策。秦策四》:「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刘敬》:「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
《國語辭典》:骷髅(骷髏)  拼音:kū lóu
乾枯的死人头骨或尸骨。《西游记》第八回:「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也称为「髑髅」。
《漢語大詞典》:香骨
指美女的尸骨。 唐 杜甫 《石镜》诗:“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 唐 李贺 《官街鼓》诗:“ 汉 城黄柳映新帘,柏陵 飞燕 埋香骨。”
《漢語大詞典》:寒骨
(1).指贫寒的人。 清 沈起凤 《谐铎·奇女雪怨》:“某本一介寒骨,骤得专城五马。”
(2).死物之体;尸骨。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谢惠巨鱼之半》诗:“冷鳞中断榆钱破,寒骨平分玉筯光。” 宋 苏舜钦 黎明 《悲二子联句》:“作诗告石梁,聊以慰寒骨。”
《國語辭典》:骨殖  拼音:gǔ zhí
尸体经焚烧后遗留的骨灰和骨头。《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就带骨殖去祖茔安葬。」也作「骨植」、「骨拾」。
分類:尸骨骨灰
《漢語大詞典》:骸骼
指尸骨。新唐书·文艺传下·李翰:“ 巡 ( 张巡 )身首分裂,将士骸骼不掩,宜於 睢阳 相择高原,起大冢,招魂而葬。” 清 傅维麟 《明书·乱贼传》:“遂夷 石城 之险,堕其城垣,葬诸军士阵亡骸骼。”
分類:尸骨
《漢語大詞典》:冥骨
犹尸骨。 唐 陈子昂 《送中岳二三真人序》:“陪饮 崑崙 之处,观化玄元之府,宿心遂矣,冥骨甘焉。” 明 张居正 《归葬事毕谢恩疏》:“窀穸之礼,幸少尽於殁后,宿心获遂,冥骨用安。”
分類:尸骨
《漢語大詞典》:骨拾
尸骨。《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我把那私窠子的骨拾烧成灰撒了!”《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投崖的拖拉着少七没八的骨拾,跳河跳井的自己抱着个瓮大的肚子行动不得。”参见“ 骨殖 ”。
分類:尸骨
《國語辭典》:骨殖  拼音:gǔ zhí
尸体经焚烧后遗留的骨灰和骨头。《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就带骨殖去祖茔安葬。」也作「骨植」、「骨拾」。
分類:尸骨骨灰
《國語辭典》:埋骨  拼音:mái gǔ
人死而埋其尸骨。《乐府诗集。卷五九。琴曲歌辞三。蔡琰。胡笳十八拍。第一一拍》:「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分類:埋葬尸骨
《國語辭典》:残骸(殘骸)  拼音:cán hái
1.人或动物残存的骨骸。宋。苏轼 到常州谢表二首之一:「已分没身,寄残骸于魑魅;敢期择地,收暮景于桑榆。」
2.今亦泛指残馀物。如:「飞机残骸」。
《國語辭典》:埋香  拼音:mái xiāng
埋葬美人。清。俞樾 金缕曲。花信匆匆度词:「万紫千红飘零尽,凭仗东风送去,更不问埋香何处?」也作「埋香骨」。
《漢語大詞典》:掩骼
掩埋暴露的尸骨。 唐 陈子昂 《窅冥君古坟记铭序》:“阳和掩骼,既服国典;至德埋胔,又在 周 令。” 明 陈子龙 《封给谏歙姚公八十寿序》:“先生虽以魁垒闻天下,而好行其德,修掩骼之令,广祝网仁。”
《國語辭典》:露骨  拼音:lù gǔ
1.暴露骸骨。《晋书。卷五九。成都王颖传》:「卢志言于颖曰:『黄桥战亡者有八千馀人,既经夏暑,露骨中野,可为伤恻。』」
2.说话不含蓄,没有保留。如:「说话不可太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