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辊弹(輥彈)
(1).古代一种计时器。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律历·晷漏四法:“铜壶、香篆、圭表、辊弹。” 清 汪鋆 《十二砚斋随录》卷三:“鐘表肇自外洋。其説已久,吾乡太傅 阮文达 公据 王伯厚 小学紺珠内载 薛季宣 説:‘晷漏有四:曰铜壶、曰香篆、曰圭表、曰辊弹。’此辊弹以轮为用,至时弹扣以成声,非鐘表耶。然则此製已古,特西洋人传而精之耳。故 文达 《红毛时辰表》诗云:‘我曰此辊弹,於书见於 宋 。’”
(2).弹奏乐器。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公仰能窥天步,俯能测海镜;艺能善辊弹,聪能审律吕。”
《漢語大詞典》:戏竹(戲竹)
指挥奏乐的用具。元史·礼乐志五:“戏竹,制如籈,长二尺餘,上繫流苏香囊,执而偃之,以止乐。”清史稿·乐志八:“戏竹,析竹为之,凡二,各五十茎。髤朱,承以涂金壶卢,下有柄,亦髤朱。人各执其一,立丹陛上,合则乐作,分则乐止。”原注:“戏,音与麾同,其用亦与麾同。”
分類:奏乐用具
《漢語大詞典》:悬籥(懸籥)
谓停止奏乐。籥,管乐器。晋书·后妃传下·成恭杜皇后:“帝御太极前殿,羣臣毕贺,昼漏尽,悬籥,百官乃罢。”
《國語辭典》:书鼓(書鼓)  拼音:shū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是布依族、汉族捶击膜鸣乐器。布依族称「手鼓」。鼓身扁圆,两面蒙皮,置于架上敲击,专用于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的伴奏乐器。
《國語辭典》:试音(試音)  拼音:shì yīn
表演者通常于正式演出前,针对音响或乐器所作的发声准备。
《漢語大詞典》:韶理
谓持续不断地演习奏乐。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壼政穆宣,房乐韶理。” 李善 注:“礼记曰:‘韶,继也。’ 如淳 《汉书注》曰:‘今乐家五日一习乐,为理乐也。’”
《漢語大詞典》:韬籥(韜籥)
藏起管笛。指停止奏乐。 晋 潘岳 《笙赋》:“弛絃韜籥,彻塤屏箎。”
分類:停止奏乐
《漢語大詞典》:扬阿(揚阿)
演奏乐曲。一说为歌曲名。《楚辞·大招》:“謳和扬阿, 赵 簫倡只。” 王逸 注:“扬,举也,阿,曲也……乐人将歌,徐且謳吟,扬举善曲,乃俱相和,又使 赵 人吹簫先倡,五声乃发也。或曰《謳和》《扬阿》皆歌曲也。”
《漢語大詞典》:鼓柷
敲击柷。柷,古乐器名。古代奏乐之初,必先击柷。《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辽史·礼志五:“协律郎举麾,太乐令令撞黄钟之钟,左五钟皆应,工人鼓柷,乐作。”
《漢語大詞典》:乾安曲
宋 代行大典,在帝王出入时所奏乐曲名。 宋 周邦彦 《汴都赋》:“炉烟既升,宝符奠瑞,聆《乾安》之妙音,仰天颜而可覿。”宋史·乐志一:“皇帝出入作《乾安》,罢旧《隆安之曲》。”
《漢語大詞典》:击擪(擊擪)
谓敲打金石和按捺箫管等乐器。指奏乐。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磬簫筝笛递相搀,击擪弹吹声邐迤。”
《漢語大詞典》:鬻弹(鬻彈)
以弹奏乐器谋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一:“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
《漢語大詞典》:则剧孩儿(則劇孩兒)
宋 代内宫为后妃奏乐的小女孩。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慈明:“ 慈明太后 , 越 人也……时年十一二,尝置 宪圣 侧,宫中谓之则剧孩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杨太后:“ 慈明 杨太后 养母善声伎……如 杭 ,或导之入 慈福宫 为乐部头。后方十岁,以为则剧孩儿。”
《漢語大詞典》:在谷满谷(在谷滿谷)
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此谓奏乐时声音遍及各处,形容道的无所不在。后以“在谷满谷”形容人物众多。
《漢語大詞典》:素十番
合奏乐名。纯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乐器演奏的十番鼓。以其不加用丝竹乐器,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