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弯腰驼背(弯腰驼背)  拼音:wān yāo tuó bèi
弓著身子,弯曲脊背。形容姿势难看。如:「年轻人应抬头挺胸,不要老是弯腰驼背,显得没有朝气。」
《国语辞典》:腰椎穿刺  拼音:yāo zhuī chuān cì
抽取脑脊髓液的方法。使病患采跨坐或捲曲侧躺姿势,在适当腰椎位置消毒、麻醉,插针抽取脑脊髓液。手术过程必须无菌操作,并注意其压力。病患可能有头疼、头昏和虚弱等症状,故须妥善休息、护理。
《国语辞典》:海豚泳  拼音:hǎi tún yǒng
一种游泳姿势。由蝶泳衍生,游时两臂动作与蝶泳相似,两腿同时上下打水,因形与海豚游水的姿态相仿而得名。
《国语辞典》:打塔墩  拼音:dǎ tǎ dūn
形容坐跌在地的姿势。《水浒传》第六七回:「李逵便抢将入来,那汉子手起一拳,打个塔墩。」
分类:姿势
《漢語大詞典》:坐马势(坐馬勢)
两腿分开下蹲的姿势。 茅盾 《一个够程度的人》:“‘我喜欢这里!’一边回答,也坐下了,腰板挺得笔直,完全是坐马势,两个拳头放在膝盖上。”
分類:分开姿势
《漢語大詞典》:坐蹾
身体失控,臀部着地,状如蹲坐的倾跌姿势。《人民文学》1976年第2期:“那中年妇女赶到了,伸手一推,宰牛人一个坐蹾,四脚朝天。”
《漢語大詞典》:走像
(1).走样,变相。 姚雪垠 《长夜》二八:“而现在脸色发青,眼窝深陷,眼睛无光,鼻子瘦得起棱,脖颈歪着,完全给饿走像啦。”
(2).走路的姿势。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真好嗓门,好长像,好走像,真,真比不了!”
《国语辞典》:缠手缠脚(缠手缠脚)  拼音:chán shǒu chán jiǎo
比喻走路姿势的轻稳。《金瓶梅》第二九回:「头戴银丝云髻儿,白挑线衫儿,桃红裙子,蓝纱比甲儿,缠手缠脚出来,道了万福。」
分类:走路姿势
《国语辞典》:紧张病(紧张病)  拼音:jǐn zhāng bìng
指重复、特殊及复杂的静态姿势,但有部分患者是能量极大的身体动作。
《國語辭典》:功架  拼音:gōng jià
1.演出戏剧时,表演者所表演的身段、姿势。也作「工架」。
2.举止、仪容与风度。《续孽海花》第四三回:「小玉姊真不错!上海也找不出几个来,他的功架多好。」
《漢語大詞典》:圪仰
方言。形容走路姿势不正的样子。 赵树理 《孟祥英翻身》五:“ 孟祥英 打回柴来了,婆婆嘴一歪,悄悄说:‘圪仰圪仰,什么样子!’”
《國語辭典》:二郎腿  拼音:èr láng tuǐ
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的坐姿。如:「二郎腿坐姿容易导致骨骼歪斜、长短脚等后遗症。」
分類:姿势
《漢語大詞典》:吉祥坐
佛教语。也叫结跏趺坐。佛教徒坐禅的一种姿势。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八:“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趺之上,名为吉祥坐。”
《漢語大詞典》:朝天一炷香
旧时 北京 赶车夫的一种姿势。《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赶车的……跨在车沿上,脊梁笔直,连帽缨子都不作兴动一动:这个名堂叫做‘朝天一炷香’。” 清 学秋氏 《续都门竹枝词》:“行来荷叶风前摆,更作朝天一柱香。”自注:“赶后档轿车者,多习此款段。”
《國語辭典》:比划(比劃)  拼音:bǐ hua
1.借用手势摹拟动作来帮助说话。如:「他一边讲,一边比划著。」也作「比画」。
2.动武。如:「两个人说著说著就比划起来了。」也作「比画」。
3.较量切磋。如:「我们找一天在球场上比划比划。」也作「比画」。
4.演练、模拟。如:「我们必须先来比划一下,技巧才能更纯熟。」也作「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