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风望(風望)  拼音:fēng wàng
名声威望。《新唐书。卷一一四。崔融传》:「从为人严伟,立朝棱棱有风望。」
《漢語大詞典》:威誉(威譽)
威望,声誉。后汉书·酷吏传论:“风行霜烈,威誉諠赫。”新唐书·裴度传:“其( 裴度 )威誉德业比 郭汾阳 ,而用不用常为天下重轻。” 宋 梅尧臣 《运使刘察院因按历归西京拜省》诗:“乃衣 汉 使绣,威誉倾国都。”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 白撒 本无守御才,但以严刻立威誉。”
分類:威望声誉
《漢語大詞典》:国望(國望)
国家的威望。南史·王琨传:“ 高帝 崩, 琨 闻国讳,牛不在宅,去臺数里,遂步行入宫。朝士皆谓曰:‘故宜待车,有损国望。’”
分類:国家威望
《國語辭典》:权威(權威)  拼音:quán wēi
1.权势威望。《吕氏春秋。审分览。审分》:「万邪并起,权威分移。」《北史。卷九。周本纪》:「昔者水运将终,群凶放命,或权威震主,或衅逆滔天。」
2.在某种领域具有崇高地位和影响力的人。如:「院长是医学权威。」
《漢語大詞典》:望臣
有威望的大臣。 三国 魏 曹操 《留荀彧表》:“国之望臣,德洽华夏。”
分類:威望大臣
《漢語大詞典》:威约(威約)
(1).谓威势为人制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穽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李善 注:“言威为人制约,渐积至此。”
(2).犹威信。威望和信约。 清 吴伟业 《读史杂诗》之二:“ 商君 刑师傅,徙木见威约。”
《漢語大詞典》:八大王
(1). 宋太宗 第八子 周王 赵元俨 ,性刚毅,有威望,时人称“八大王”。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杂录:“王( 赵元儼 )性严毅,威望著於天下,士民识与不识,呼之曰‘八大王’,犬戎尤惮之。”后小说戏曲中多称“八贤王”。参阅宋史·周王元俨传
(2). 明 末农民起义领袖 张献忠 自称。明史·张献忠传:“ 献忠 以 米脂 十八寨应之,自称‘八大王’。”
《漢語大詞典》:擅步
犹独步。谓最具威望,无与伦比。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僧伽跋摩:“时 祗洹 、 慧义 擅步京师,谓为矫异,执志不同,亲与 跋摩 拒论翻覆。”
《漢語大詞典》:震凝
震动及于边远之地。谓其很高的威望,边远之地亦被影响所及。凝,深远。宋书·礼志三:“ 太祖文皇帝 以启遘泰运,景望震凝。”参见“ 凝邈 ”。
《漢語大詞典》:凝邈
(1).深远。梁书·元帝纪:“日者,百司岳牧,祈仰宸鉴。锡珪之功,既归有道,当璧之礼,允属圣明;而优詔谦冲,窅然凝邈。飞龙可躋,而《乾》爻在四;帝閽云叫,而閶闔未开。”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序》:“公卿庶尹,遐邇牧岳,僉以天平地成,千载之嘉会;登封降禪,百王之盛典。宜其金泥玉检,展礼介丘;飞声腾实,常为称首。天子为而不恃,成而不居,冲旨凝邈,固辞弗许。”
(2).指渺茫不着边际。 唐 李商隐 《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多歧空扰扰,幽室竟倀倀。凝邈为时范,虚空作士常。”
《漢語大詞典》:重要人物
拥有极大影响或威望的人物;尤指拥有特权的高级官员。例如:我祖父招待当地一位重要人物的一次精致的午餐会。
《國語辭典》:众望攸归(眾望攸歸)  拼音:zhòng wàng yōu guī
深得众人拥护、爱戴,为人心所归依。《晋书。卷六○。解系等传。史臣曰》:「于时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也作「众望所归」。
《漢語大詞典》:威望素著
威望:威信,声望;素:一向;著:明显。一向很有威望。
《國語辭典》:言听行从(言聽行從)  拼音:yán tīng xíng cóng
无论说话、行事均受人听从。形容极具威望。《鹖冠子。卷上。道端》:「圣人之功,定制于冥冥,求至欲得,言听行从,近亲远附,明达四通。」
《国语辞典》:声威大震(声威大震)  拼音:shēng wēi dà zhèn
声势及威望大为提高,令人震惊。如:「我军三战三胜,声威大震。」
《国语辞典》:沽名邀誉(沽名邀誉)  拼音:gū míng yāo yù
利用手段求得名誉威望。参见「沽名钓誉」条。如:「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全是不择手段,沽名邀誉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