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秦晋(秦晉)  拼音:qín jìn
春秋时代,秦、晋二国世代多互为婚嫁。后遂以秦晋代指婚姻关系。唐。蒋防《霍小玉传》:「妙选高门,以谐秦晋。」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國語辭典》:偶成  拼音:ǒu chéng
1.偶然而成。宋。韩琦《卷二○。别录》:「某平生仗孤忠以进,每遇大事,即以死自处,幸而不死,事皆偶成,实天扶持之,非某所能也。」
2.偶而。宋。陆游 夜泛蜻蜓浦诗:「偶成摇楫去,不减御风行。」
3.配成婚姻。元。白朴《东墙记》第二折:「你待教媒人偶成……俺姐姐念旧盟,想旧情,何须媒證?」
《國語辭典》:民政  拼音:mín zhèng
地方人民的政事。《宋史。卷八。真宗本纪三》:「戊申,禁内臣出使预民政。」
《國語辭典》:二姓  拼音:èr xìng
1.缔结婚姻的男女两家。《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
2.两朝的君主。《汉书。卷七二。龚胜传》:「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宋书。卷八九。袁粲传》:「粲自以身言嗹托,不欲事二姓,密有异图。」
3.两个丈夫。元。陈樵〈节妇赋〉:「予敢辱先人之教兮,以一身而事二姓。」
《國語辭典》:姻亲(姻親)  拼音:yīn qīn
由婚姻而产生亲属关系的人。如配偶、姐夫、妻子的兄弟姐妹等。唐。袁郊《红线》:「专膺指使,敢议姻亲。」《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又有一家,是徽州人,姓方,在五河开典当行盐,就冒了籍,要同本地人作姻亲。」
《國語辭典》:姬姜  拼音:jī jiāng
1.春秋时代,周王室姓姬,齐国姓姜,二国常通婚,故用以称贵族妇女。《左传。成公九年》:「虽有姬姜,无弃蕉萃。」《文选。班固。西都赋》:「游士拟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
2.泛指美人。《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室无姬姜,门多长者。」《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序》:「饰姬姜狗马之玩,外言不入,惟欲是从。」
《漢語大詞典》:外姻
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左传·隐公元年:“士踰月,外姻至。” 杜预 注:“姻,犹亲也。”《后汉书·皇后纪序》:“妖倖毁政之符,外姻乱邦之迹,前史载之详矣。” 南朝 宋 鲍照 《松柏篇》诗:“外姻远近至,名列通夜臺。” 唐 元稹 《告赠皇考皇妣文》:“依倚舅族,分张外姻,奉祀免丧,礼无遗者。” 宋 陆游 《祭王侍御令人文》:“惟是孤生,实忝外姻。”参见“ 外亲 ”。
分類:婚姻亲戚
《國語辭典》:外亲(外親)  拼音:wài qīn
1.由女系血统而连续的亲属。《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这魏妈妈是我家外亲,极是好情分。」《程乙本红楼梦》第一八回:「现有外亲薛王氏及宝钗、黛玉在外候旨,外眷无职,不敢擅入。」
2.外戚。《汉书。卷八三。朱博传》:「博宰相,玄上卿,晏以外亲封位特进。」
《國語辭典》:下定  拼音:xià dìng
1.订婚时交纳聘物。如:「堂哥何时到女方家下定?」《通俗常言疏證。妇女。传红》引《金陵杂志》:「传红,俗谓之下定,男宅婚既合,由双冰人封致女宅,女家用泥金红全柬、书年庚八字,交冰人,俗称大宾送男宅,男宅则报以金、银、茶、果等物。」
2.买东西时先付定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四回:「那么你吃过饭,赶紧去看,马上下定,马上今天就搬。」
《國語辭典》:重亲(重親)  拼音:chóng qīn
1.有姻亲关系的亲戚,又再结亲。《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吕后长女为宣平侯张敖妻,敖女为孝惠皇后。吕太后以重亲故,欲其生子万方。」
2.祖父及父母两代。汉。无名氏〈合阳令曹全碑〉:「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
《國語辭典》:媒妁  拼音:méi shuò
婚姻介绍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國語辭典》:红线(紅線)  拼音:hóng xiàn
1.红色的丝线。唐。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
2.俗谓男女婚姻关系的发生,是命中注定的,好像冥冥之中有条红线牵系著。
3.唐袁郊传奇小说《红线传》中的人物。为潞州节度使薛嵩家婢女,通经史。
《國語辭典》:丝鞭(絲鞭)  拼音:sī biān
用丝裹的软鞭,古代多用为缔结姻亲的聘物。《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七出》:「我与胜花小娘子登百尺采楼,你祇候状元来,教相公亲递丝鞭多少好。」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咱不接丝鞭,恁紧候归轩。」
《漢語大詞典》:择对(擇對)
择配。选择婚姻对象。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同县 孟氏 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 梁伯鸞 者。’ 鸿 闻而娉之。”
《國語辭典》:女家  拼音:nǚ jiā
结婚的两方,称女方为「女家」。《晋书。卷二九。五行志下》:「梁国女子许嫁,已受礼娉,寻而其夫戍长安,经年不归,女家更以适人。女不乐行,其父母逼强,不得已而去,寻得病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遇节序,即以节物、头面、羊酒之类追女家,随家丰俭。」
《國語辭典》:六礼(六禮)  拼音:liù lǐ
1.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明。孟称舜《桃花人面》第五出:「小生与姐姐,虽无六礼之期,偶有半面之雅。」
2.古代冠、婚、丧、祭、乡、相见等士礼。《礼记。王制》:「司徒脩六礼,以节民性。」
3.古享祭宗庙之礼,指肆献、馈食、祠、礿、尝、烝。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唐。贾公彦。疏。
4.古代朝见之礼,指朝、宗、觐、遇、会、同。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