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婚嫁  拼音:hūn jià
嫁娶之事。唐。杜荀鹤 题田家翁诗:「田翁真快活,婚嫁不离村。」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四。皇后出乘舆》:「士庶家与贵家婚嫁,亦乘檐子。」
分類:婚嫁嫁娶
《國語辭典》:婚姻  拼音:hūn yīn
1.因结婚而产生互为配偶的关系;常以举行婚礼或法律见證的方式宣告婚姻关系成立。《谈徵。名部下。婚姻》:「《礼记》,娶妇以婚时,故曰『婚姻』。」《红楼梦》第六六回:「岂有婚姻之事,出入随意的?还要斟酌。」
2.因婚姻而产生的亲戚关系。《尔雅。释亲》:「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沛公奉酒为寿,约为婚姻。」
《國語辭典》:新婚  拼音:xīn hūn
刚结婚。唐。杜甫〈新婚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儒林外史》第一一回:「他因新婚燕尔,正贪欢笑,还理论不到这事上。」也作「新昏」。
分類:新婚结婚
《漢語大詞典》:冠婚
亦作“ 冠昏 ”。
(1).指冠礼与婚礼,礼记各有专篇记述。亦指其篇名。大戴礼记·保傅:“春秋之元,《关雎》《冠》《婚》之乾巛,皆慎始敬终云尔。”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礼法冠昏,著于雅族。”
(2).谓行加冠、结婚礼。西京杂记卷四:“儿真幼矣,白太后,未可冠婚之。”
《漢語大詞典》:婚媾
(1).婚姻;嫁娶。 晋 葛洪 抱朴子·弭讼:“夫婚媾之结,义无逼迫,彼则简择而求,此则可意乃许。”隋书·南蛮传·林邑:“每有婚媾,令媒者齎金银釧,酒二壶,鱼数头至女家。” 清 李渔 《蜃中楼·授诀》:“不但 柳生 的婚媾难谐,连 张生 与 琼莲 也无日作合。”
(2).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孔丛子·独治:“今以礼言耶,则无不拜,且宗族婚媾又与众宾异敬者也。”
《漢語大詞典》:婚宦
结婚与作官。《宋书·郑鲜之传》:“ 文皇帝 以 东关 之役,尸骸不反者,制其子弟,不废婚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年登婚宦,暴慢日滋。”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某齠齓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
分類:结婚
《漢語大詞典》:婚娶
嫁娶;结婚。后汉书·周举传:“顺四节之宜,适阴阳之和,使男女婚娶不过其时。”宋史·赵安仁传:“其甥 董灵运 尚幼,躬自训导,为毕婚娶。”《水浒传》第十五回:“原来 阮 家兄弟三个,只有 阮小二 有老小, 阮小五 、 阮小七 都不曾婚娶。”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后来守制三年,不便婚娶。”
《國語辭典》:成婚  拼音:chéng hūn
结婚。《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古者自受聘成婚之期,各有定例。」《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与他家往来得熟,其日因为他家成婚行礼,也来看看耍子。」也作「成亲」。
《高级汉语词典》:毕婚
完婚
《國語辭典》:结婚(結婚)  拼音:jié hūn
1.男女正式结为夫妻。
2.相同性别之二人,成立具有亲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结合关系。
《國語辭典》:婚礼(婚禮)  拼音:hūn lǐ
结婚的仪式。古代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礼。今指结婚双方公开举行的仪式。如:「他们的婚礼既简单又隆重。」也作「昏礼」。
《漢語大詞典》:毕婚嫁(畢婚嫁)
犹毕娶。办完子女婚事。谓了却俗务,心无牵挂。 唐 元结 《招陶别驾家阳华作》诗:“无或毕婚嫁,竟为俗务牵。”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官租日输纳,村酒时邀迓;閒爱老农愚,归弄小女姹。如今便可尔,何用毕婚嫁。”参见“ 毕娶 ”。
《漢語大詞典》:毕娶(畢娶)
后汉书·逸民传·向长载: 向长 ( 嵇康 高士传作“ 尚长 ”)隐居不仕,“男女娶嫁既毕,勑断家事勿相关”,于是与同好“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后遂以“毕娶”为办完子女婚事,避世优游的典故。《文选·谢灵运〈初去郡〉诗》:“毕娶类 尚子 ,薄游似 邴生 。” 吕延济 注:“ 尚子平 男娶女嫁毕,勑断家事,勿復相关。 邴曼容 养志自脩,薄为游官而已。” 唐 杜甫 《西阁》诗之二:“毕娶何时竟?消中得自由。”
《国语辞典》:未婚  拼音:wèi hūn
尚未结婚。如:「未婚联谊」。
《國語辭典》:求婚  拼音:qiú hūn
请求对方与自己结婚。《晋书。卷一一八。姚兴载记下》:「魏主拓跋圭送马千匹,求婚于兴,兴许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晓得是见景生情,暗藏著求婚之意。」
《國語辭典》:通婚  拼音:tōng hūn
两家结成婚姻关系。《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宋。陆游 村女诗:「白襦女儿系青裙,东家西家世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