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074,分2072页显示  上一页  230  231  232  233  234  236  237  238  23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叶仪凤(子仪 )
叶谦亨(伯益 拙斋 )
曾慥(端伯 至游居士、至游子 )
李处权(巽伯 崧庵惰夫、崧庵 )
李奕(世德 凤山 )
李焘(仁甫、子真 巽岩 文简 )
杨汝南(彦侯 快然居士 )
沈虚中(太虚 )
罗泌(长源 归愚 )
罗烈(子刚 )
苏迟(伯充、伯克 涌泉先生 )
释印肃(别称 普庵肃 印肃 普庵 余 )
释弥光( 晦庵 )
丁权(子卿 )
任子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侯官人,字子仪。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官漳州军教授。文章淹博。有《群书类句》、《左氏联璧》及《易玄神契》、《绛毫集》等。
全宋诗
叶仪凤,字子仪,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四)。历漳州、邵武军教授(同上书卷二四、明嘉靖《邵武府志》卷四)。有《左氏连璧》八卷(《郡斋读书志》卷五上),已佚。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四六七○
叶仪凤,字子仪,福州(今福建福州)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绍兴间曾任漳州、邵武军教授。著有《群书类聚》十四卷、《左氏连璧》八卷。见《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首姓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赵希弁《读书附志》卷上,道光《福建通志》卷九三、九四、一四八、一四九,《宋诗纪事补遗》卷四三。(按《淳熙三山志》卷三一又载:叶仪凤,字子仪,侯官人,嘉定七年登第。此当别是一人,非《播芳大全》之叶仪凤,因《播芳大全》编成于光宗绍熙时,不可能收宁宗嘉定间人之文。盖侯官别有一叶子仪,嘉定七年进士。此人又见于杜范《清献集》卷二、《万姓统谱》卷一二四,后人续补《淳熙三山志》,遂与绍兴之叶仪凤相混。)
叶谦亨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5—? 【介绍】: 宋处州青田人,字伯益。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复中博学弘词科。累官起居舍人,兼权中书,知抚州,终浙江提点刑狱。所至发摘奸盗,人皆信服。
全宋文·卷四六七○
叶谦亨(一一一五——?)字伯益,号拙斋,丽水(今浙江丽水)人,一作青田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后中博学宏词科。授钱塘县主簿,为宣州州学教授,转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知抚州,为江东提刑,终浙西提刑。见《南宋馆阁录》卷八,《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一七○、一七六、一八○、一八四、一八五、一九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端伯,号至游居士。曾孝宽孙。博学能诗。初为尚书郎,历仓部员外郎、江西转运判官、知虔州。后以右文殿修撰知庐州,旋罢。有《类说》、《高斋漫录》、《乐府雅词》等。
全宋诗
曾慥(?~一一五五),字端伯,号至游居士,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清乾隆《晋江县志》卷一二)。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为仓部员外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除江南西路转运判官,九年,为户部总领应办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司大军钱粮。十一年,以疾提举洪州玉龙观。未几,起知虔州。十八年,改知荆南。二十年,移知庐州。二十五年卒(同上书卷四七、一三三、一四○、一五二、一五八、一六五、一六八)。有《类说》、《高斋漫录》、《乐府雅词》行世。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四二二八
曾慥(?——一一五五),字端伯,自号至游子,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孝宽曾孙,丞相怀之从兄。历仓部员外郎、江西转运判官。绍兴十八年以秘阁修撰知虔州,改知荆南;二十三年九月知庐州。又官尚书郎,直宝文阁,奉祠闲居银峰。二十五年卒,官至太府卿、右文殿修撰。著《通鉴补遗》一百篇、《类说》五十卷(存)、《道枢》二十卷(存)、《集仙传》十二卷,编《本朝百家诗选》一百卷、《乐府雅词》三卷。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一二、一五、二一,《宋史》卷二○三、二○七、二○九,《宋诗纪事》卷四八,《南宋制抚年表》卷上,《全宋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5 【介绍】: 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
全宋诗
李处权(?~一一五五)字巽伯,号崧庵惰夫,洛(今河南洛阳)人。淑曾孙。南渡后定居溧阳(《景定建康志》卷四九)。生平未获显仕,转辗各地为幕僚,以诗游士大夫间。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卒于荆州年逾七十。著作曾自编有《崧庵集》,不传。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由其堂弟处全收辑遗著四百馀篇刊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崧庵集》六卷。事见本集自序及李处全序。 李处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崧庵集》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及李鼎《宋人集甲编》(简称宋人集)本等。新从《永乐大典》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八○一
李处权(?——一一五五),字巽伯,号崧庵,本丰县人,徙溧阳(今江苏溧阳),淑曾孙。宣和间与陈叔易、朱希真俱以诗名。南渡后尝知衢州。绍兴二十五年卒于荆州,年七十馀。著有《崧庵集》,今存永乐大典本六卷。见《崧庵集》卷首、卷末序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二。
李奕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饶州安仁人,字世德,号凤山。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官终会稽尉。博览诸子百家之书。有《易传》、《春秋辨例》、《诗话》及诗文杂著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5—1184 【介绍】: 宋眉州丹棱人,字仁甫、子真,号巽岩。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十二年,始调华阳主簿。历官至礼部侍郎。孝宗淳熙十一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以名节、学术著称,长于吏治,关心民瘼,然终未获大用。博览典籍,著述宏富。纂修《续资治通鉴长编》,用力四十年始成,取材广泛,考订精核。又有《易学》、《春秋学》、《六朝通鉴博议》、《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及文集等。
全宋诗
李焘(一一一五~一一八四),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授成都府华阳县主簿,未上,读书丹棱龙鹤山(或作龙鹄山)。十二年秋,始赴任。历官州县及朝廷史职多年。孝宗朝仕至同修国史,北宋典故,尤为该洽。淳熙十一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寻卒,年七十,谥文简。著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千卷,用力垂四十年,叶适以为《春秋》之后才有此书;诗文集五十卷,已佚。事见《周文忠集》卷六六《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八有传。 李焘诗,据《两宋名贤小集·李文简诗集》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四六六一
李焘(一一一五——一一八四),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丹棱(今四川丹棱)人。登绍兴八年进士第,调华阳簿,再调雅州推官,知双流县,迁知荣州。乾道中,除兵部员外郎、礼部郎,迁秘书少监,兼权起居舍人、实录院检讨官,后以直显谟阁出为湖北转运副使。乾道八年,以直宝文阁帅潼川,兼知泸州。淳熙初,进秘阁修撰、权同修国史,累官至礼部侍郎。淳熙十一年卒,享年七十,谥文简。焘性刚正,不阿权贵,多有建明。长于吏治,历仕州县,所至皆有惠爱及民。犹以学识见称海内,博通百家,研精史学,著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存)、《六朝通鉴博议》(存)、《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存)、《易学》、《春秋学》、《文集》等。《宋史》卷三八八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杨汝南,字彦侯,自号快然居士,龙溪(今福建漳州龙海市)人。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历赣州、广州教授,知古田县。明嘉靖《龙溪县志》卷八有传。
全宋文·卷四六七三
杨汝南,字彦侯,自号快然居士,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人。绍兴十五年进士,为赣州教授,移广州,知古田县。见刘克庄《杨彦侯集序》(《后村大全集》卷九七),《淳熙三山志》卷九,《宋诗纪事》卷四七,《宋元学案补遗》卷一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广德人,字太虚。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中为学士,作歌曲以荐于太庙、圜丘、明堂。二十四年,使金贺正旦。次年,在权直学士院任上草秦桧父子致仕制。二十八年,以桧党罢宫观、责筠州居住。有《资治通鉴事类》、《左传国语要略》、《桐川集》等。
全宋文·卷三四○○
沈虚中,字太虚,广德(今安徽广德)人。宣和中进士。绍兴间官国子监丞、吏部郎中兼权太常少卿、权尚书兵部侍郎。绍兴二十六年,以臣僚言虚中为省试参详官,令人密报秦熺,已取秦埙为省元,故罢官。著有《资治通鉴事类》、《左传国语要略考异》、《国史要纲》、《桐川集》等书。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选举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一六五、一七一,乾隆《江南通志》卷一六七,光绪《安徽通志》卷二二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长源,号归愚。罗良弼子。学博才宏,侈游坟典。有《路史》。
罗烈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汀州长汀人,字子刚。高宗建炎二年进士。绍兴初知兴宁县,为群盗擒执去,烈不为动,以理谕之,盗不敢加害,乃送还邑。未几群盗又复合,烈率民兵千余大破之。官终宣教郎、知庐陵。有《博文新说》、《古文类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5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伯充,一作伯克。苏辙长子。高宗建炎初,以右朝请大夫直秘阁,知婺州,奏减税额,父老为立生祠。后知泉州、处州。官至工部侍郎,以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
全宋诗
苏迟(?~一一五五),小名梁(《苏轼诗集》卷二三《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自注),字伯充,号涌泉先生(《待制集》卷一九《题坡翁书寄邓道士诗》),眉山(今属四川)人。辙长子。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官登封县丞(《栾城三集》卷四《送迟赴登封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直秘阁。出知高邮军,寻改婺州,遂家于此。四年,召为中书门下检诸房文字,擢太常少卿。绍兴元年(一一三一),知处州。三年,召权刑部侍郎,改工部。五年,提举江州太平观。十二年,致仕。二十五年,卒,年八十馀。事见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六、二○、三四、三七、三八、四八、六八、六九、八四、一四五、一六八,明《金华贤达传》卷四、清《宋史翼》有传。
全宋文·卷二九一五
苏迟(?——一一五五),字伯充,号涌泉先生,小名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辙长子。建炎初累官尚书右司员外郎。建炎元年六月直秘阁知高邮军,既而改婺州。四年六月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九月直龙图阁知泉州,十月改太常少卿。绍兴元年十月以集英殿修撰知处州,三年九月权尚书邢部侍郎,十月权工部侍郎。五年告老,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二十五年卒。见《柳待制文集》卷一九《题东坡翁寄邓道士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六、三四、三七、三八、四八、六八、六九、八四、一六八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印肃。号普庵。袁州宜春余氏子。生六岁。梦一僧点其心。曰他日当自省。既觉以臆示其母。见当心有一点。红莹大如樱珠。未几。从寿隆院贤公出家。年二十七。落发具戒。师容貌魁奇。智性巧慧。贤。器之。勉读法华。师曰。尝闻诸佛元旨。必贵了悟。数墨巡行。何益于事。遂辞师。游湖湘。谒牧庵忠公于大沩。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忠竖起拂子。师遂有省。寻归受业院。院有邻寺慈化者。众请住持无尝住。师布衾纸衣。调粥二时。禅寂外。唯阅华严经论。忽大悟。遍体汗流。喜曰。我今亲契华严境界。述颂曰。捏不成团拨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特地来。自后发为语句。动悟幽显。有不期然而然者。一日忽一僧冒雪至。师目之。喜曰。此吾不请友也。拉与寂坐。交相问答。或笑或喝。僧曰。师再来人也。不久当大兴吾教。乃指雪书颂而行。自是慕向者众。师随宜说法。或书偈与之。有病患者。折草为药。服之即愈。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来者。与之颂。咸得十全。至于祈禳雨晹。伐怪木。毁淫祠。灵响非一。繇是。鼎新梵宇。或问师修何行而得此。师当空一画。云会么。云不会。师曰。止止不须说。将化。书偈于壁。集众垂示曰。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槃。入吾室者。必能玄契矣。善自护持。无令退失。索浴跏趺而逝。乾道五年七月也。世寿五十五。僧腊二十八。塔全身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普庵禅师。名印肃。政和乙未冬。生于袁州宜春。余姓肃生。祥光烛天。莲生道周。异香远馥。襁褓中即善世言。梦异僧点其胸曰。汝他日当自省去在。即寤白母王氏。视胸有赤点。如含桃状。王氏恍悟初徵。遂舍肃于寿隆寺。师事沙门贤公。贤尝授以法华经。肃曰。诸佛玄旨。贵悟于心。数墨循行。何益乎道。贤大惊。以大器期之。遂遣行脚。侣戒修谒牧庵忠于沩山。度岭。望丛谷中。有跨黄犊人。近之则忠公所跨者虎也。修拟避。肃下腰包。进前不审。忠微笑以手西指。令其前行。将及寺门回望。惟忠公策杖而来。失虎所在。二人具威仪。请益于忠。忠曰。何迟乎。望汝久矣。肃进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忠以拂示之。肃有省。时年二十九矣。归寿隆。袁州尹梦金甲人告曰。普庵大士。行道时至。言讫。天光五色。尹惊异。适刘长者亦感异徵。捐资鼎建大伽蓝。袁尹俾物色于寿隆。请肃主之。号曰大慈化寺。肃既居慈化。楮衣粝食。胁不沾席。十有二年。一日诵华严论。至达本忘情知心体合。通身汗流。乃大声示众曰。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李公长者。于此大经之首。痛下一椎。击碎三千大千世界。如汤消雪。不留毫发。许于后进作得滞碍。普庵一见。不觉吞却五千四十八卷。化成一气。充塞虚空。方信释迦老子出气不得之句。然后破一微尘。出此华严大经。遍含法界。无理不收。无法不贯。便见摩耶夫人是我身。弥勒楼台是我体。善财童子是甚茄子。文殊普贤是我同参。不动道场遍周法界。悲涕欢喜踊跃无量。大似死中得活。如梦忽醒。良久云。不可说不可说又不可说。即说偈曰。捏不成团擘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特地来。复谓心斋圆通二子曰。达本情忘知心体。合汝作么生会。二人各以颂呈。肃不诺。乃引声长吟。以示之曰。先天先地。何名何样。阿曼陀无物比况。触目菩提。自是人不肯承当。且轮回滞名著相。圆融法界无思无想。庐陵米不用商量。血脉才通。便知道击木无声。打虚空尽成金响。又曰。柏庭立雪一场败缺。了无为当下休歇。百匝千围但只者孤圆心月。不揩磨镇常皎洁。无馀无欠。无听无说。韶阳老只得一橛。十圣三贤闻举著。魂消胆裂。惟普庵迥然寂灭。俄有异僧。名称道存。冒雪而来。肃大喜。互相徵诘。棒喝交驰。心心密契。存合爪叹曰。师再来人也。大兴吾道。非师而谁。乃指雪书颂而别。于是肃大唱佛眼宗旨。盖其师牧庵忠观水磨。发明心要于佛眼拂下。后尝以白木剑。迫死心禅师。死心引颈而笑。忠作舞而出。故冯济川曰。佛眼磨头悟法轮之常转。死心室内容慧剑以相挥。忠出入江湖。人莫测之。宣和间。湘潭大旱。祷雨不应。忠跃入龙渊。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时以佛僧目忠。肃既见忠后。亦以神异。利济含灵。藏污耐垢。不知有己。演释谈章咒。旋天地。转阴阳。世盛传之。布于弦谱。而弭灾焉。至其异迹。不可胜纪。有问曰。师修何行业。而得此三昧。肃当空一画云。会么。曰。不会。肃曰。止止不须说。归宗贤禅师曰。慈化乃吾党黄钟也。惜哉时流独传其迹耳。肃道满异邦。义学窃疑。其宗趣莫详。肃悯而说偈曰。苍天苍天。悟无生法。谈不说禅。开两片皮。括地该天。如何是佛。十万八千。一日书偈方丈西壁云。乍雨乍晴宝象明。东西南北乱云深。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为汝清。乃结跏趺坐。令侍者鸣钟众集。瞑目而逝。时乾道己丑年。七月二十一也。 赞曰。荻苇之间。病鸟栖焉。六合之外。曲士藐焉。故肃公现三头六臂。而传持祖道。其心良苦矣。悠悠者独以神通见推。则公之大慈悲愿足乎否邪。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弥光(?~一一五五)(《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俗姓李,闽人。住泉州教忠寺,称晦庵弥光禅师。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今录诗九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弥光号晦庵。闽中季氏子也。生寡言笑闻僧贝梵则喜。年十五依文慧禅师圆顶。未穷海藏喜究群书。一日计曰。剃发染衣当期悟彻。而醉心俗典耶。遂首谒圆悟。次参黄檗详高庵悟。机语皆契。以淮楚盗起归谒佛心。值大慧寓广因从之。慧曰。汝在佛心处所得者试举一二看。光曰。佛心上堂拈普化公案曰。佛心即不然。总不恁么来时。如何劈脊便打。从教遍界分身。慧曰。汝意如何。曰某不肯。他后头下个注脚。慧曰。此正是以病去法。光毅然无信可意。慧曰。汝但揣摩看。光竟以为不然。经旬因记海印信公拈曰雷声浩大雨点全无。光始无滞。趋告慧。举道者见琅邪并玄沙未彻语诘之。光对已大慧笑曰。虽进一步秖不著所在。如人斫树根。下一刀则命根断矣。汝向枝上斫。其能断命根乎。今诸方浩浩说禅见处总如是也。何益于事。其杨岐正传止三四人而已。光愠而去。翌日慧问。汝还疑否。曰无可疑者。慧曰。秖如古人相见未待开口已知虚实。或闻其语便识浅深。此理如何。光悚然汗下莫知所诣。慧令究有句无句话。慧过云门庵。光亦侍行。一日问曰。某到这里不能得彻。病在甚处。慧曰。汝病最癖世医拱手。何也别人死了不得活。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光疑情愈深。后入室慧问。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光曰裂破。慧乃振威喝曰。你又说禅也。光即大悟。慧即挝鼓告众曰。龟毛拈得笑咍咍。一击万重关锁开。庆快平生在今日。孰云千里赚吾来。光亦呈偈曰。一拶当机怒雷吼。惊起须弥藏北斗。洪波浩渺浪滔天。拈得鼻孔失却口。自尔名喧宇宙。道洽缁素出住教忠。瓣香为妙喜拈出。其为知本也欤。 系曰。凡为人师者须具二种法方堪坐曲录床。一先明己眼。二鉴机病源。若己则未明。自尚拖枷带锁。胡能为人解粘去缚。不识病源未免佣丑杀人之陋。所以久依炉鞴不能脱胎成器者。非学人之罪也。为学者亦须具二种法。方可验天下善知识舌头。一不自知足。二死后复苏。若易知足必以鱼目为珠。若不死后再苏。则生死命根不断。所以久入选佛场不能心空及第者。非宗匠之罪也。是故妙喜一生不自肯。晚登川勤之室直阶华严七地。不其然乎。今晦庵以滑稽参禅。未曾大死一番。苟非妙喜屠龙之手。而不珍鱼目者几希。故遭振威一喝。直下丧身失命。便能对众作蟭螟虫大吼。岂不快哉。呜呼世之灵利汉靡不坐晦庵膏盲之疾。如狂子失心而不可疗者多矣曾未服医父起死之剂。且急欲为人指迷。不亦谬乎。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晦庵。闽中李氏子也。生寡言笑。闻僧贝梵则喜。年十五。依文慧禅师圆顶。喜究群书。一日计曰。剃发染衣。当期悟彻。而醉心俗典耶。遂首谒圆悟。次参黄檗祥。高庵悟。机语皆契。以淮楚盗起。归谒佛心。值大慧寓广因从之。慧曰。汝在佛心处。所得者。试举一二看。光曰。佛心上堂。拈普化公案曰。佛心即不然。总不恁么来时如何。劈脊便打。从教遍界分身。慧曰。汝意如何。曰某不肯他后头下个注脚。慧曰。此正是以病去法。光毅然无信可意。慧曰。汝但揣摩看。光竟以为不然。经旬。因记海印信公拈曰。雷声浩大。雨点全无。光始无滞。趋告。慧举道者见琅邪。并玄沙未彻语诘之。光对已。大慧笑曰。虽进一步。祇不著所在。如人斫树。根下一刀。则命根断矣。汝向枝上斫。其能断命根乎。今诸方浩浩说禅。见处总如是也。何益于事。其杨岐正传。止三四人而已。光愠而去。翌日慧问汝还疑否。曰无可疑者。慧曰。祇如古人相见。未待开口。已知虚寔。或闻其语。便识浅深。此理如何。光悚然汗下。莫知所诣。慧令究有句无句话。慧过云门庵。光亦侍行。一日问曰。某到这里不能得彻。病在甚处。慧曰。汝病最癖。世医拱手何也。别人死了不得活。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光疑情愈深。后入室。慧问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光曰裂破。慧乃振威喝曰。你又说禅也。光即大悟。慧即挝鼓告众曰。龟毛拈得笑咍咍。一击万重关锁开。庆快平生在今日。孰云千里赚吾来。光亦呈偈曰。一拶当机怒雷吼。惊起须弥藏北斗。洪波浩渺浪滔天。拈得鼻孔失却口。自尔名喧宇宙。道洽缁素。出住教忠。瓣香为妙喜拈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弥光,字晦庵,闽中李氏子也。生寡言笑,闻僧贝梵,则喜。年十五,依文慧禅师圆顶,未穷海藏。喜究群书,尝自忖曰:“剃发染衣,当期悟彻,而醉心俗典耶?”遂首谒圆悟,次参黄蘖祥、高庵悟,机语皆契。以淮楚盗起,归谒佛心,值大慧寓广,因从之。慧曰:“汝在佛心处,所得者试举一二。”光曰:“佛心上堂,拈普化公案,曰:‘佛心即不然,总不恁么来时,如何劈脊便打,从教遍界分身?’”慧曰:“汝意如何?”曰:“不肯他后头下个注脚。”慧曰:“此正是以病去法。”光毅然无信可意。慧曰:“汝但揣摩。”光竟以为不然。经旬,因记海印信公拈曰“雷声浩大,雨点全无。”光始无滞,趋告。慧举道者见琅琊并玄沙未彻语,诘之,光对已,大慧笑曰:“但道一步不著所在,如人斫树,根下一刀,则命根断矣,汝向枝上斫,其能断命根乎?今诸方浩浩说禅,见处总如是也,何益于事?其杨岐正传,止三四人而已。”光愠而去。翌日,慧问:“汝还疑否?”曰:“无可疑者。”慧曰:“秪如古人相见,未待开口己知虚实,或闻其语便识浅深,此理如何?”光悚然汗下,莫知所诣。慧令究有句无句话,慧过云门庵,光亦侍行。一日问曰:“某到这里不能得彻,病在甚处?”慧曰:“汝病最癖,世医拱手,何也?别人死了不得活,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光疑情愈深。后入室,慧问:“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郤药忌,道将一句来?”光曰:“裂破。”慧乃振威喝曰:“你又说禅也。”光即大悟。慧即搥鼓,告众曰:“龟毛拈得笑咍咍,一击万重关锁开。庆快平生在今日,孰云千里赚吾来。”光亦呈偈曰:“一拶当机怒雷吼,惊起须弥藏北斗。洪波浩渺浪滔天,拈得鼻孔失郤口。”自尔名喧宇宙,道洽缁素。出住教忠,瓣香为妙喜拈出,其为知本也欤。
丁权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绍兴会稽人,字子卿。善画竹,有《竹谱》。
任子宁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九三
任子宁,鄜延(治今陕西延安)人,绍兴初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