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君子 拼音:jūn zǐ
1.在位者或君王。《易经。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礼记。曲礼上》:「故君子式黄发。」唐。孔颖达。正义:「君子谓人君也。」
2.才德出众的人。《论语。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3.称谓。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2.才德出众的人。《论语。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3.称谓。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國語辭典》:夫子 拼音:fū zǐ
1.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易经。恒卦。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唐。李白 赠孟浩然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2.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故特指孔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3.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孟子。梁惠王上》:「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4.称谓。旧时妇人对丈夫的尊称。《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红楼梦》第一○五回:「见眼前俱是贾政的人,自己夫子被拘,媳妇病危。」
2.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故特指孔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3.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孟子。梁惠王上》:「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4.称谓。旧时妇人对丈夫的尊称。《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红楼梦》第一○五回:「见眼前俱是贾政的人,自己夫子被拘,媳妇病危。」
《國語辭典》:夫子 拼音:fū zi
脚夫、夫役。《水浒传》第一六回:「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就这两个夫子,缓缓而行也罢。」
《國語辭典》:夫子(伕子) 拼音:fū zi
临时受雇供人役使的人。如:「你的行李太重了,我去替你找个夫子来好了。」
《國語辭典》:子弟 拼音:zǐ dì
1.后生晚辈。《左传。襄公十三年》:「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从军的士兵。《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唐。元稹 授王播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使职如故制:「昔萧何用新造之汉,而能调发子弟,完补败亡。」
3.寻花问柳的人。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自小上花台做子弟,这汴梁城中有一歌者,乃是宋引章,他一心待嫁我。」《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吴清逢爱爱》:「有一个多情的女儿,没兴遇著个子弟,不能成就,干折了性命。」
4.古代称唱戏的演员。元。白朴《梧桐雨。楔子》:「高力士,你快传旨排宴,梨园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我们绍兴孙尚书府中子弟,到南京去做生意。」
2.从军的士兵。《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唐。元稹 授王播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使职如故制:「昔萧何用新造之汉,而能调发子弟,完补败亡。」
3.寻花问柳的人。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自小上花台做子弟,这汴梁城中有一歌者,乃是宋引章,他一心待嫁我。」《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吴清逢爱爱》:「有一个多情的女儿,没兴遇著个子弟,不能成就,干折了性命。」
4.古代称唱戏的演员。元。白朴《梧桐雨。楔子》:「高力士,你快传旨排宴,梨园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我们绍兴孙尚书府中子弟,到南京去做生意。」
《國語辭典》:弟子 拼音:dì zǐ
1.学生、门徒。也用为学生、门徒的自称。如:「弟子不敏,愿奉师训。」《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2.为人弟与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穷弟子快走开去!让我们。」三国魏。曹丕 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
3.称佛教、道教的徒众。亦作为徒众、信徒的自称。《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皇甫嵩》:「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西游记》第三六回:「弟子乃东土大驾下差来,上西天拜活佛求经的。」《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
4.弟弟的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5.古时称戏剧、歌舞艺人。唐。白居易 〈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宋、元时用以称妓女。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但来两三遭,不问那厮要钱,他便道:『这弟子敲镘儿哩!』」《喻世明言。卷四。閒云庵阮三偿冤债》:「庵内尼姑,姓王名守长,他原是个收心的弟子。」
2.为人弟与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穷弟子快走开去!让我们。」三国魏。曹丕 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
3.称佛教、道教的徒众。亦作为徒众、信徒的自称。《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皇甫嵩》:「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西游记》第三六回:「弟子乃东土大驾下差来,上西天拜活佛求经的。」《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
4.弟弟的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5.古时称戏剧、歌舞艺人。唐。白居易 〈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宋、元时用以称妓女。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但来两三遭,不问那厮要钱,他便道:『这弟子敲镘儿哩!』」《喻世明言。卷四。閒云庵阮三偿冤债》:「庵内尼姑,姓王名守长,他原是个收心的弟子。」
《國語辭典》:老子 拼音:lǎo zǐ
1.道家始祖李耳的别名。参见「李耳」条。
2.书名。春秋时老聃撰,分上下篇。阐述道、德的意义。也称为「道德经」、「道德真经」。
2.书名。春秋时老聃撰,分上下篇。阐述道、德的意义。也称为「道德经」、「道德真经」。
《國語辭典》:老子 拼音:lǎo zi
1.我。自称之词。《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宋。苏轼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词:「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也称为「老头子」。
2.老翁。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他连声儿短叹长吁,这老子有甚么冤屈,大叫高呼?」《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众人入去吃茶,一个老子上灶点茶。」也称为「老头」、「老头子」、「老头儿」、「老儿」。
3.父亲。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南郑,见西陲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文明小史》第三○回:「且说他带来的两个家人,一个就是申福,他老子已经荐到许州当稿案去了。」也称为「老头儿」、「老儿」。
2.老翁。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他连声儿短叹长吁,这老子有甚么冤屈,大叫高呼?」《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众人入去吃茶,一个老子上灶点茶。」也称为「老头」、「老头子」、「老头儿」、「老儿」。
3.父亲。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南郑,见西陲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文明小史》第三○回:「且说他带来的两个家人,一个就是申福,他老子已经荐到许州当稿案去了。」也称为「老头儿」、「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