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233,分416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君子
天子
子孙
夫子
孔子
之子
孟子
公子
父子
燕子
游子
子弟
弟子
老子
二子
《國語辭典》:君子  拼音:jūn zǐ
1.在位者或君王。《易经。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礼记。曲礼上》:「故君子式黄发。」唐。孔颖达。正义:「君子谓人君也。」
2.才德出众的人。《论语。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3.称谓。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漢語大詞典》:君子军(君子軍)
指 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以心腹组成的军队。《后汉书·郑玄传》:“昔 齐 置士乡, 越 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也。”
《漢語大詞典》:君子竹
竹耐寒挺立,心虚节贞,德比君子,故称为“君子竹”。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出墙有千竿君子竹,遶寺长百株大夫松。”
《國語辭典》:天子  拼音:tiān zǐ
旧称统治天下的帝王。古代认为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帝王为上天的儿子,称为「天子」。《文选。班固。东都赋》:「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幼学琼林。卷一。朝廷类》:「天子,天下之主。」
《國語辭典》:子孙(子孫)  拼音:zǐ sūn
儿子和孙子,泛指后裔。《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红楼梦》第五回:「子孙虽多,竟无一个可以继业者。」
《國語辭典》:夫子  拼音:fū zǐ
1.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易经。恒卦。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唐。李白 赠孟浩然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2.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故特指孔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3.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孟子。梁惠王上》:「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4.称谓。旧时妇人对丈夫的尊称。《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红楼梦》第一○五回:「见眼前俱是贾政的人,自己夫子被拘,媳妇病危。」
《國語辭典》:夫子  拼音:fū zi
脚夫、夫役。《水浒传》第一六回:「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就这两个夫子,缓缓而行也罢。」
《國語辭典》:夫子(伕子)  拼音:fū zi
临时受雇供人役使的人。如:「你的行李太重了,我去替你找个夫子来好了。」
《國語辭典》:孔子  拼音:kǒng zǐ
春秋时孔丘。参见「孔丘」条。
《國語辭典》:之子  拼音:zhī zǐ
此人。《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唐。孟浩然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诗:「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分類:这个个人
《國語辭典》:孟子  拼音:mèng zǐ
1.战国时孟轲。参见「孟轲」条。
2.书名。孟轲撰,由弟子辑录而成,七篇,十四卷。有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朱熹集注,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國語辭典》:公子  拼音:gōng zǐ
1.古代称诸侯的孩子。《诗经。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2.尊称他人的孩子。《儒林外史》第八回:「这二位乃是娄中堂的公子。」
3.复姓。如春秋时鲁有公子牙。
4.古典小说戏曲里对世家子弟的尊称。如:「承蒙公子帮助,小弟万分感激。」
《國語辭典》:父子  拼音:fù zǐ
1.父亲与儿子。《易经。序卦》:「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三国演义》第六九回:「辂见其父子情切。」
2.古时称叔与侄为「父子」。《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疏广》:「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國語辭典》:燕子  拼音:yàn zi
泛指燕雀目燕科的动物。春向北飞,秋复南返,飞行时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参见「燕」条。
《國語辭典》:游子  拼音:yóu zǐ
离家远游他乡作客的人。汉。苏武〈烛烛晨明月〉诗:「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也作「游子」。
《國語辭典》:游子(遊子)  拼音:yóu zǐ
离家远游的人。《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唐。李白 送友人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也作「游子」。
《國語辭典》:子弟  拼音:zǐ dì
1.后生晚辈。《左传。襄公十三年》:「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从军的士兵。《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唐。元稹 授王播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使职如故制:「昔萧何用新造之汉,而能调发子弟,完补败亡。」
3.寻花问柳的人。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自小上花台做子弟,这汴梁城中有一歌者,乃是宋引章,他一心待嫁我。」《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吴清逢爱爱》:「有一个多情的女儿,没兴遇著个子弟,不能成就,干折了性命。」
4.古代称唱戏的演员。元。白朴《梧桐雨。楔子》:「高力士,你快传旨排宴,梨园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我们绍兴孙尚书府中子弟,到南京去做生意。」
《國語辭典》:弟子  拼音:dì zǐ
1.学生、门徒。也用为学生、门徒的自称。如:「弟子不敏,愿奉师训。」《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2.为人弟与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穷弟子快走开去!让我们。」三国魏。曹丕 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
3.称佛教、道教的徒众。亦作为徒众、信徒的自称。《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皇甫嵩》:「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西游记》第三六回:「弟子乃东土大驾下差来,上西天拜活佛求经的。」《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弟子虔诚拜祷,伏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
4.弟弟的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5.古时称戏剧、歌舞艺人。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宋、元时用以称妓女。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但来两三遭,不问那厮要钱,他便道:『这弟子敲镘儿哩!』」《喻世明言。卷四。閒云庵阮三偿冤债》:「庵内尼姑,姓王名守长,他原是个收心的弟子。」
《國語辭典》:老子  拼音:lǎo zǐ
1.道家始祖李耳的别名。参见「李耳」条。
2.书名。春秋时老聃撰,分上下篇。阐述道、德的意义。也称为「道德经」、「道德真经」。
《國語辭典》:老子  拼音:lǎo zi
1.我。自称之词。《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宋。苏轼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词:「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也称为「老头子」。
2.老翁。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他连声儿短叹长吁,这老子有甚么冤屈,大叫高呼?」《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众人入去吃茶,一个老子上灶点茶。」也称为「老头」、「老头子」、「老头儿」、「老儿」。
3.父亲。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南郑,见西陲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文明小史》第三○回:「且说他带来的两个家人,一个就是申福,他老子已经荐到许州当稿案去了。」也称为「老头儿」、「老儿」。
《国语辞典》:二子  拼音:èr zǐ
《诗经。邶风》的篇名。共二章。根据〈诗序〉:「二子乘舟,思伋寿也。」首章二句为:「二子乘舟,汎汎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