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议学(議學)
(1).谓谋议兴学化民之事。明史·儒林传一·陈谟:“ 洪武 初,徵诣京师,赐坐议学。”
(2).指研究议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的学说。 孙中山 《建国方略·民权初步序》:“自西学之东来也,玄妙如宗教、哲学,奥衍如天算、理化,资治如政治、经济,实用如农、工、商、兵,博雅如歷史、文艺,无不各有专书,而独於浅近需要之议学,则尚闕如。”
《國語辭典》:学案(學案)  拼音:xué àn
叙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并略加论断的书籍。如明黄宗羲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漢語大詞典》:私学(私學)
(1).私人创办的学校。后汉书·舆服志下:“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奴隶制时代那种‘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一去不复返了,‘私学’在社会上发展起来。”
(2).特指 战国 时期法家以外的各种学说及其流派。韩非子·心度:“国不事力而恃私学者,其爵贱,爵贱则上卑,上卑者必削。”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
《漢語大詞典》:雅说(雅説)
雅正的学说。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儒学》:“谈章句之远旨,构纷纶之雅説。”
分類:雅正学说
《漢語大詞典》:鸿谟(鴻謨)
(1).远大的谋略。 明 张居正 《答王鉴川书》:“诚高见渊识,石画鸿謨,非公爱我之深,曷得闻此。” 闻一多 《调整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二系机构刍议》:“我们认为调整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二系机构,是民族复兴中应有的鸿谟。”
(2).精辟的言论;博大的学说。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徵义举乎人事,迺圣贤之鸿謨,经籍之通矩也。” 周振甫 注:“鸿謨:大的谋划,指大文章。” 清 蒲松龄 《拟上因经筵讲官进呈尚书四书讲义遂谕礼部刊刻颁行天下群臣谢表》:“鸿謨因凤詔以增辉,圣经得王言而益著。”
《國語辭典》:酣饫(酣飫)  拼音:hān yù
酒醉饭饱。《新唐书。卷一九四。卓行传。元德秀传》:「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为酣饫。」
《漢語大詞典》:节脉(節脉)
人体的关节和脉络。喻学说的源流。 明 唐顺之 《杂编序》:“夫六艺之节脉碎细,皆儒者之所宜究其説而折衷之。”
《漢語大詞典》:傍蹊
(1).偏仄的小路。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譬之驱车,既已由於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乃马性未调,御勒不齐之故。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决不赚入傍蹊曲径矣。”
(2).用指学说的旁绪支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余所更定九流,一曰儒,二曰杂……杂主饰治捄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漢語大詞典》:兼士
奉行墨家兼爱学说的人。墨子·兼爱下:“﹝兼士﹞曰:吾闻为高士於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於天下。是故退睹其友,飢则食之,寒则衣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
《漢語大詞典》:反异(反異)
(1).反常奇异。指不符当时经师正统的学说。后汉书·范升传:“今《费》《左》二学,无有本师,而多反异,先帝前世,有疑於此,故《京氏》虽立,輒復见废。”
(2).谓已招认,而又翻供。《明律·刑律·断狱》:“主守教囚反异。”
《國語辭典》:天择(天擇)  拼音:tiān zé
自然界对物种的选择。在自然界中,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并繁衍后代,这种选择是取决于自然的力量,故称为「天择」。
《漢語大詞典》:奥说(奥説)
奥妙的学说。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究 香城 之妙理,穷 金河 之奥説。”
分類:奥妙学说
《漢語大詞典》:邪学(邪學)
不正当的学说。荀子·大略:“语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此家言邪学之所以恶儒者也。”
分類:正当学说
《國語辭典》:无神论(無神論)  拼音:wú shén lùn
否定神存在的理论、学说,统称为「无神论」。相对于有神论而言。
《漢語大詞典》:杂术(雜術)
(1).犹言各派学说。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 尸佼 兼总於杂术,青史曲缀以街谈。” 周振甫 注:“兼总杂术:是杂家的特色,所谓‘兼儒 墨 ,合名法’。”
(2).指医、卜、星、相之术。 清 黄宗羲 《陈令升先生传》:“先生於书画古奇器,赏鉴无不精絶,而青乌、《素问》、龟卜杂术,皆能言其理。”
分類: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