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34,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好官
五官
集注
官名
一阕
武官
总制
改授
试官
清要
在职
择木
上司
劝学
大权
《國語辭典》:好官  拼音:hǎo guān
1.职位、俸禄较好的官职。《宋史。卷二五八。曹彬传》:「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2.廉明公正的官吏。《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从龙世家,在南河的时候,不肯赚朝廷一个大钱,不肯叫百姓受一分累,是一个清如水,明如镜的好官,真是金山也似的人。」
《國語辭典》:五官  拼音:wǔ guān
1.人面目上的耳、目、口、鼻等器官的总称。如:「五官分明」、「五官清秀」。《荀子。正名》:「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无说。」
2.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韩非子。五蠹》:「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3.五行之官。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4.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国语。楚语下》:「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5.司历之官,自唐迄清皆置之。《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冬、中五官之名。」
6.秦、汉时的武职。为皇帝的侍从官。如秦汉时有五官、左、右中郎将,东汉时有五官侍郎、五官郎中诸官。
《漢語大詞典》:五官郎
汉 时五官中郎将署下的属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泛称“五官郎”。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后用以代称宫廷侍卫官。 唐 李白 《寒女吟》:“一拜五官郎,便索 邯郸 女。”
《國語辭典》:集注  拼音:jí zhù
1.集中专注。如:「大家都把眼光集注在女主角上。」
2.先集合众家对某部书的注释,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如《四书章句集注》。也作「集注」。
《國語辭典》:官名  拼音:guān míng
正名。即乳名外的正式名称。《儒林外史》第二回:「顾老相公家请的一位先生,姓周,官名叫做周进,年纪六十多岁。」
《漢語大詞典》:一阕(一闋)
(1).犹言一任(官职)。 汉 王符 潜夫论·边议:“且凡四海之内者,圣人之所以遗子孙也;官位职事者,羣臣之所以寄其身也。传子孙者,思安万世;寄其身者,各取一闋。” 汪继培 笺:“一闋,犹今言一任。”
(2).一度乐终,亦谓一曲。 宋 欧阳修 《晚泊岳阳》诗:“一闋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元史·礼乐志五:“齐声舞前曲一闋,乐止。”
《國語辭典》:武官  拼音:wǔ guān
1.武职官员。相对于文官而言。
2.专指驻外使馆的武职官员。多由三军军官中选派,担任军事性职务。
《漢語大詞典》:总制(總制)
(1).总聚其制度。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莫不总制清衷,递为心极。” 张铣 注:“总,聚;衷,思也。言诸道术,莫不聚其制度,运於清思,递互为用於心中也。”
(2).官名,即总督。 明武宗 尝自称“总督军务”,臣下避之,乃改总督为总制。 明世宗 嘉靖 十九年避“制”字,又改总制为总督。参阅明史·武宗纪《职官志二》
(3).任总督官职。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二:“ 王晋溪 总制三边时,每一廵边,虽打中火,亦费百金。” 清 曾国藩 《金陵楚军水师昭忠祠记》:“ 国藩 奉命总制 两江 。”
(4).犹统率。《水浒传》第五七回:“中军 宋江 、 吴用 、 公孙胜 、 戴宗 、 吕方 、 郭盛 总制军马,指挥号令。”
《國語辭典》:改授  拼音:gǎi shòu
改变原来官职,重新授与新的官职。《文选。陆机。赠顾交阯公真一首》:「发迹翼藩后,改授抚南裔。」
《國語辭典》:试官(試官)  拼音:shì guān
1.主持考试的官吏。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载应不捷声价益振》:「蒋凝应宏辞,为赋止及四韵,……试官叹息久之。」
2.未经正式任命的官吏。如清代有试用道、试用知府等。
《國語辭典》:清要  拼音:qīng yào
1.清高显要。《宋史。卷二六七。张洎传》:「学士之职,清要贵重,非他官可比。」《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说这魏生年少不检,不宜居清要之职,降处外任。」
2.清楚简要。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及傅毅七激,会清要之工。」
《國語辭典》:在职(在職)  拼音:zài zhí
正在任职、担任职务。《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张温》:「又原在职不勤,当事大堪,温数对以丑色,弹以急声。」
《國語辭典》:择木(擇木)  拼音:zé mù
选择树木栖息。语出《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比喻人臣择主而仕。《北史。卷五三。万俟普等传》论曰:「神武招携,理殊纳叛;诸将择木,情非背恩。」
《國語辭典》:上司  拼音:shàng sī
1.汉时对三公的称呼。《后汉书。卷三○下。郎顗襄楷列传。郎顗》:「金精之变,责归上司。」唐。章怀太子。注:「上司谓司马也,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后泛指高官。三国魏。钟会 移蜀将吏士民檄:「往者吴将孙壹,举众内附,位为上司,宠秩殊异。」
2.上级长官。《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我们动了三学朋友去见上司,怕不打断你这老驴的腿!」《儒林外史》第一回:「因前日本县老爷吩咐,要画二十四副花卉册页送上司,此事交在我身上。」
《國語辭典》:劝学(勸學)  拼音:quàn xué
1.劝勉鼓励人勤于学习。《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唐。孔颖达。正义:「劝学,劝民学问也。」《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序》:「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
2.职官名。于宫廷、王府中专职主讲经史诸书。《汉书。卷一○○。叙传上》:「伯少受诗于师丹。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召见宴昵殿。」
3.《荀子》篇名。东周战国荀子著。全文论述求学的重要性,勉人为学精进不辍,应以达到圣人之境界为终。
《國語辭典》:大权(大權)  拼音:dà quán
重大或支配的权力。《三国演义》第一○回:「且说李傕、郭汜既掌大权,残虐百姓,密遣心腹侍帝左右,观其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