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寓言  拼音:yù yán
1.有所寄托比喻的话。《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2.以浅近假托的故事或用拟人手法,表达某种哲理的文学。常含有训诲的教育作用,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國語辭典》:聊赖(聊賴)  拼音:liáo lài
依靠、凭藉。汉。蔡琰〈悲愤诗〉二首之一:「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也作「寥赖」。
《國語辭典》:栖托(棲託)  拼音:qī tuō
栖身、安身。《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企山阳之游践,迟鸾鹥之栖托。」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吾放游,获受知于右相武成侯段公,因以栖托。」
分類:寄托安身
《國語辭典》:托迹(託跡)  拼音:tuō jī
寄托形迹。有寄托身心的意思。《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辞世却粒。」也作「托分」。
《國語辭典》:寄怀(寄懷)  拼音:jì huái
托寄情怀。晋。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唐。许浑 晨起诗二首之二:「清镜晓看发,素琴秋寄怀。」
《國語辭典》:寄意  拼音:jì yì
传达心意。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唐。李商隐〈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青云宁寄意,白骨始沾恩。」
《漢語大詞典》:托契(託契)
寄托交情;彼此信赖投合。 晋 陶潜 《扇上画赞·周阳珪》:“饮 河 既足,自外皆休。缅怀千载,託契孤游。” 唐 温庭筠 《投宪丞启》:“运租船上,便获甄才;避雨林中,俄闻託契。” 元 范梈 《赋赠邓提举之官江浙》:“託契自有初,相晞在结髮。”
《漢語大詞典》:兴寄(興寄)
指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唐 陈子昂 《修竹篇》序:“僕尝暇时观 齐 梁 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絶,每以永叹。” 明 李东阳 《寿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公九十诗序》:“平生所著意见及典籍格言,歷代奏议,日取而閲之,虽兴寄冲漠,而爱君体国之念,犹耿耿不能忘也。”
《國語辭典》:托命(託命)  拼音:tuō mìng
托付身命。《文选。蔡琰。悲愤诗二首之一》:「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
《漢語大詞典》:系心(係心)
挂心;心有所寄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平 既嫉之,虽放流,睠顾 楚国 ,繫心 怀王 。”《后汉书·朱浮传》:“陛下虽兴大业,海内未集,而独逸豫,不顾北垂,百姓遑遑,无所繫心。” 唐 罗邺 《冬夕江上言事》诗之一:“多少繫心身未达,寻思举目泪堪零。” 清 李渔 《凰求凤·囚鸾》:“须要及时行乐,切不可把别事繫心。” 梁斌 《红旗谱》十六:“孩子们大了,你不给他屋里寻下个系心的人儿,这孩子,他一气下了 关 东。”
(1).犹归心。汉书·成帝纪:“不蒙天祐,至今未有继嗣,天下无所係心。”宋书·南郡王义宣传:“且万姓莫不係心於公,整众入朝,内外孰不欣戴。”新唐书·卫次公传:“太子虽久疾,冢嫡也,内外係心久矣。”
(2).挂心。二刻拍案惊奇卷七:“想着 董氏 一家飘零四散, 元广 妻女被人占据,亦且不知去向,日夜係心。”
《漢語大詞典》:托兴(託興)
因外物而触动感情;借外物以抒写感情。 唐 李白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诗:“心中与之然,託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跡栖絶巘。” 宋 刘攽 《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赋》:“若乃託兴禽鸟,致情芻蕘,上则恢张乎宫室,下则吟咏其笙簫。” 明 宋濂 《谢翱传》:“每慕 屈平 ,託兴远游,自号 晞髮子 。”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古人词大率无题者多。 唐 五代 人多以调为词,自增入《闺情》《闺思》等题,全失古人託兴之旨。”
《漢語大詞典》:寄深
寄托重大的责任。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武皇 晏驾,寄深负图,公仰惟国典,俛遵遗託。”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 世祖 武帝 情等布衣,寄深同气。”
《國語辭典》:寓形  拼音:yù xíng
寄身、托身。《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宋。苏轼〈和寄天选长官〉诗:「寓形宇宙间,佚我方以老。」
分類:寄托形体
《國語辭典》:托名(託名)  拼音:tuō míng
1.依附他人高名,以提高自己的身分。如:「他深恐同学参加不踊跃,只好托名老师主办。」也作「托名」。
2.冒名。如:「他竟敢托名参加考试,真是大胆。」也作「托名」。
3.假冒之名。《三国演义》第三六回:「此人乃颍川徐庶,字元直,单福乃其托名耳。」
《漢語大詞典》:寄愁
寄托愁思。《后汉书·仲长统传》:“百虑何为,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忧地下。” 唐 杨炯 《送徐录事诗序》:“两乡风月,万里江山,脩路为下泣之思,长天非寄愁之所。”
分類:寄托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