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9,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大秦寺
崇圣寺
貂寺
独乐寺
隆兴寺
佑国寺塔
有发头陀寺
塔尔寺
台省府寺
寺邸
寺洼文化
寺中二绝
同文寺
天竺寺前
题破山寺后禅院
《漢語大詞典》:大秦寺
唐 代所建景教寺,通称 大秦寺 。 宋 王溥 《唐会要·大秦寺》:“ 天宝 四载九月,詔曰: 波斯 经教,出自 大秦 ,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将欲示人,必修其本。其两京 波斯寺 宜改为 大秦寺 。天下诸府郡置者,亦準此。” 宋 苏轼 《南山纪行诗·小序》:“壬寅二月有詔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 宝鸡 、 虢 、 郿 、 盩厔 四县。既毕事,因朝謁 太平宫 ,而宿于 南谿 谿堂。遂并 南山 而西,至 楼观 、 大秦寺 、 延生观 、 仙游潭 。十九日乃归。”参阅 向达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附录二《盩厔大秦寺略记》
《漢語大詞典》:崇圣寺(崇聖寺)
寺名。在 云南省 大理 西北 点苍山 东麓。寺东有 千寻塔 ,方形,中空,密檐式建筑,十六层,高69.13米,建于 南诏 保和 时期;南、北各有一小塔,均八角形,实心,十层,高42.19米,建于 五代 。故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國語辭典》:貂寺  拼音:diāo sì
宦官、太监。《宋史。卷四二五。赵景纬传》:「弄权之貂寺素为天下之所共恶者,屏之绝之。」
《漢語大詞典》:独乐寺
中国现存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在天津市蓟县城西部。相传始建于唐代,公元984年重建。历代屡经重修。其主要建筑有山门和观音阁。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庑殿顶。观音阁在山门之北,为现存最古的木构楼阁。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外观两层,内部连同平坐夹层共三层,歇山顶。阁中央是一直通三层的空井,置有高16米的十一面观音塑像,造型精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漢語大詞典》:隆兴寺(隆興寺)
寺名。俗称 正定大佛寺 。在 河北省 正定县 城内。创建于 隋 开皇 六年(公元586年)。原名 龙藏寺 。 宋 时重建后改 龙兴寺 。 清 康熙 年间改今名。寺内 大悲阁 高33米。阁中高达22米的铜制大悲菩萨像铸于 宋 开宝 四年(公元971年),为 中国 古代铸铜艺术的杰作。寺内保存的 隋 代《龙藏寺碑》是研究 中国 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为 中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漢語大詞典》:佑国寺塔(祐國寺塔)
北宋 时建筑。位于 河南省 开封市 。塔底直径10.24米,高57.34米,全部用砖砌成,壁内外用铁色琉璃砖包砌,故又称铁塔,是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國語辭典》:有发头陀寺(有髮頭陀寺)  拼音:yǒu fǎ tóu tuó sì
宋代太学生生活清苦,如同带发修苦行的出家人,故称太学为「有发头陀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太学古语云:『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言其清苦而鲠亮也。」
《漢語大詞典》:塔尔寺(塔爾寺)
我国著名佛寺之一。藏语“公本”,意为“十万佛像”。在 青海省 湟中县 鲁沙尔 东北。为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始建于 明 嘉靖 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共由 大金瓦寺 、 小金瓦寺 、 小花寺 、 大经堂 等十余个建筑物组成,雄伟壮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字锦》:台省府寺(台省府寺)
隋书苏孝慈传:先是以百寮供费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孝慈以为官民争利,上表罢之。
分类:偶字
《韵府拾遗 荠韵》:寺邸
后汉书史弼传:卖郡邸行赂于侯览。注:郡邸若今之寺邸也。
《漢語大詞典》:寺洼文化
中国 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文化。最初发现于 甘肃 临洮 寺洼山 ,故名。主要分布在 甘肃 临洮 以南至 会川 之间 洮河 两岸一带。以马鞍形侈口平底的陶器为基本特征,已出现铜器。年代约当于中原的 周 代,可能是 氐 、 羌 族的原始文化。
《分类字锦》:寺中二绝(寺中二绝)
北齐书宋世轨传:世轨为少卿时,大理正苏珍之亦以平干知名,寺中为之语曰:决定嫌疑苏珍之,视表见里宋世轨。时人以为寺中二绝。
分类:卿监
《漢語大詞典》:同文寺
唐 官署名。掌管诸蕃使者朝见、献纳等事宜。新唐书·百官志三“鸿臚寺”原注:“ 龙朔 二年,改鸿臚寺曰同文寺, 武后光宅 元年,改曰司宾寺。”参见“ 鸿臚寺 ”。
《國語辭典》:鸿胪寺(鴻臚寺)  拼音:hóng lú sì
古代掌朝贡庆吊典仪的官署。《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过了奉天门,进到奉天殿,里面一片天乐之声,隐隐听见鸿胪寺唱:『排班。』」
《分类字锦》:天竺寺前
白居易画竹歌: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分类:
《漢語大詞典》: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篇名。唐代常建作。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写作者清晨游寺的见闻和感悟,“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四句,意境优美深邃,体现出作者的恬淡胸襟,为后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