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太平御览》卷四十〈地部五·王屋山〉~39~
《茅君内传》:「王屋山之洞,周回万里,名曰小有清虚之天。」《太素真人王君内传》曰:「王屋山有小天,号曰小有天,周回一万里,三十六洞天之第一焉。」

例句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四:「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杜甫 秦州杂诗二十首

《漢語大詞典》:小有
(1).稍有一些。《易·讼》:“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宋 苏轼 《策略》:“吏民上书,苟小有可观者,皆宜召问。”
(2).谓薄有资财。犹言小阜、小康。 汉 无名氏 《梁相孔耽神祠碑》:“治产小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家称小有。”
分類:小有资财
《漢語大詞典》:小有天
(1).道家所传洞府名。在 河南省 济源县 西 王屋山 。太平御览卷四十引《太素真人王君内传》:“ 王屋山 有小天,号曰 小有天 ,周迴一万里,三十六洞天之第一焉。”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四:“万古 仇池 穴,潜通 小有天 。”
(2).泛喻名胜地方。 宋 赵师侠 《阳华岩》诗:“縈迴栈道泉湍响,疑是僊家小有天。”太平御览卷四十引《茅君内传》:“ 王屋山 之洞,周迴万里,名曰 小有清虚之天 。”
《漢語大詞典》:小有才
在小事小道方面有才智。孟子·尽心下:“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潘吴二家论杨嗣昌诗:“按 嗣昌 小有才, 思宗 任之颇专。”
《漢語大詞典》:小有洞
指仙境。 唐 皇甫冉 《祭张公洞》诗之二:“云开小有洞,日出大罗天。”参见“ 小有天 ”。
分類:仙境
《漢語大詞典》:小有天
(1).道家所传洞府名。在 河南省 济源县 西 王屋山 。太平御览卷四十引《太素真人王君内传》:“ 王屋山 有小天,号曰 小有天 ,周迴一万里,三十六洞天之第一焉。”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四:“万古 仇池 穴,潜通 小有天 。”
(2).泛喻名胜地方。 宋 赵师侠 《阳华岩》诗:“縈迴栈道泉湍响,疑是僊家小有天。”太平御览卷四十引《茅君内传》:“ 王屋山 之洞,周迴万里,名曰 小有清虚之天 。”
《漢語大詞典》:小有产者(小有産者)
小资产阶级分子。 韦君宜 《告诉》:“天为甚么赋与了我这一副小有产者多感的神经质的心性?”
分類:资产阶级
《漢語大詞典》:小有清虚之天
见“ 小有天 ”。
《漢語大詞典》:小有天
(1).道家所传洞府名。在 河南省 济源县 西 王屋山 。太平御览卷四十引《太素真人王君内传》:“ 王屋山 有小天,号曰 小有天 ,周迴一万里,三十六洞天之第一焉。”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四:“万古 仇池 穴,潜通 小有天 。”
(2).泛喻名胜地方。 宋 赵师侠 《阳华岩》诗:“縈迴栈道泉湍响,疑是僊家小有天。”太平御览卷四十引《茅君内传》:“ 王屋山 之洞,周迴万里,名曰 小有清虚之天 。”
《国语辞典》:小有小难,大有大难(小有小难,大有大难)  拼音:xiǎo yǒu xiǎo nán,dà yǒu dà nán
不论大小,都各有各的难处。如:「咱们家虽然是大户人家,然而小有小难,大有大难。许多事情也不是像你们想的那么单纯。」
《漢語大詞典》:謏闻(謏聞)
(1).小有声名。礼记·学记:“发宪虑,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郑玄 注:“謏之言小也。” 孔颖达 疏:“謏之言小;闻,声闻也。”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杂录:“近年士风盛而古意衰,习竞浮华,辞昧体要,真材不足以胜,謏闻雷同,反得以敝帚倖出。” 清 刘大櫆 《方府君墓志铭》:“虽士之修身洁行,非以謏闻而骇俗。”
(2).孤陋寡闻。常用作谦词。南齐书·陆澄传:“ 澄 謏闻肤见,貽挠后昆,上掩皇明,下笼朝议。”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臣掖垣备位,论譔非工,受明命之已行,率謏闻而塞职。” 元 张起岩 《济南路大都督张公行状》:“故详録其实,而以謏闻附,庶备宗工鉅儒之采择云。” 清 钱谦益 《苏州府重修学志序》:“则姑述其謏闻以告于乡之子弟,其亦可乎?”
《漢語大詞典》:小觉(小覺)
(1).谓小有觉悟。文子·上德:“夫道者内视而自反,故人不小觉,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大觉如日,明觉如月,独觉如星,偏觉如燎炬,小觉如灯烛。”
(2).稍微觉得。 晋 王导 《与人书》:“溼蒸事何如?颇小觉损不?”
《漢語大詞典》:小起
谓病患小有起色。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与君散两钱,当吐二升餘脓血讫,快自养,一月可小起。”
分類:病患小有
《漢語大詞典》:謏问(謏問)
小有声誉。 北周 庾信 《和何仪同讲竟述怀》:“实欣怀謏问,逢君理入微。”一本作“ 謏闻 ”。参见“ 謏闻 ”。
《漢語大詞典》:謏闻(謏聞)
(1).小有声名。礼记·学记:“发宪虑,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郑玄 注:“謏之言小也。” 孔颖达 疏:“謏之言小;闻,声闻也。”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杂录:“近年士风盛而古意衰,习竞浮华,辞昧体要,真材不足以胜,謏闻雷同,反得以敝帚倖出。” 清 刘大櫆 《方府君墓志铭》:“虽士之修身洁行,非以謏闻而骇俗。”
(2).孤陋寡闻。常用作谦词。南齐书·陆澄传:“ 澄 謏闻肤见,貽挠后昆,上掩皇明,下笼朝议。”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臣掖垣备位,论譔非工,受明命之已行,率謏闻而塞职。” 元 张起岩 《济南路大都督张公行状》:“故详録其实,而以謏闻附,庶备宗工鉅儒之采择云。” 清 钱谦益 《苏州府重修学志序》:“则姑述其謏闻以告于乡之子弟,其亦可乎?”
《國語辭典》:枉尺直寻(枉尺直尋)  拼音:wǎng chǐ zhí xún
枉,弯曲。直,伸。寻,古代长度单位,约八尺或七尺。枉尺直寻指弯曲一尺而能伸长八尺。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后比喻损失小部分以求大范围的收穫。《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枉尺直寻,议者讥之,盈欲亏志,孰云非羞?」《晋书。卷九四。隐逸传。戴逵传》:「苟迷拟之然后动,议之然后言,固当先辩其趣舍之极,求其用心之本,识其枉尺直寻之旨,采其被褐怀玉之由。」
分類:小有大有
《国语辞典》:謏闻浅说(謏闻浅说)  拼音:xiǎo wén qiǎn shuō
形容小有名气,学识浅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七○。术下篇》:「凡我同志,庶几于此者,要在细求真诀,务以师授,不可以謏闻浅说,多言或中之义所希企及矣。」
《漢語大詞典》:尺瑜寸瑕
大块美玉而小有疵病。比喻良才而有小缺点。 宋 岳珂 宝真斋法书赞·蒋观文钱塘天府二帖赞:“尺瑜寸瑕,工所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