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武人,字少鲁,自号三休居士。志气崖岸,不求广交以延誉。与严羽、严仁齐名,时号“三严”。
全宋诗
严参,字少鲁,自号三休居士(《诗家鼎脔》卷下),邵武(今属福建)人。与严羽、严仁并称邵武三严。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平江府长洲人,字方叔,号乐闲居士。工画人物,善小篆。官至中散大夫。有《集古篆韵》。
姚原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平江府长洲人,字子东,号北窗居士。少孤,自知读书。尝应科举,旋弃去,绝意仕进。有《纂玄》、《洞微经》、《剡溪丛话》、《玉林瑶编》等。
余韶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诏。宋漳州龙溪人,字道夫,号东湖居士。有学术,隐于东湖。举八行不就。有《栖静堂集》。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顺之,号练溪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游乡校,以诗名,尝得句法于吴可,与程洵有交。有《练溪集》,已佚。事见《尊德性斋集》卷二《跋练溪诗话后》、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一二。
郑思问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三四一
郑思问,号拙斋居士,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咸淳前后在世。见光绪《青田县志》卷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朱斗文,字彦章,号北湖居士,丹阳(今属江苏)人。《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5—1063 【介绍】: 宋杭州临安人,一作钱塘人,字叔廉,一字简之,号武林居士。真宗景德二年进士。历官秘书省著作佐郎、利州路提点刑狱、广南东路转运使、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等,以工部侍郎致仕。好导引服饵,尤擅医术。有《集验方》。
全宋诗
郎简(九六八~一○五六),字叔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知宁国县,调随州推官。历知窦、藤、泉、广、越、江宁、扬、明等州府,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仁宗嘉祐元年卒,年八十九(同上书卷六五)。《宋史》卷二九九有传。
全宋文·卷二六八
郎简(九六八——一○五六),字叔廉,一字简之,自号武林居士,杭州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幼孤贫,借书录之,多至成诵。景德二年进士及第,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宁国县。徙福清令,调随州推官,知分宜县,徙窦州、藤州,通判海州、提点利州路刑狱。历知泉、广、越、扬、明等州。以工部侍郎致仕。嘉祐元年卒,年八十九。简历知州县,所至兴水利,建学校,甚得民誉。好医术,人有疾,多自处方以疗之,传集验方数十于世。《宋史》卷二九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3—1068 【介绍】: 宋成都双流人,字隐之。博通经学,尤长《周易》、《太玄》,著《发隐》三篇。以道自裕,尊生养气。蜀守以逸民荐,诏为州助教,不赴。仁宗嘉祐中赐号冲退居士。有《卦气图》等。
全宋文·卷四○八
章察(九九三——一○六八),字隐之,成都双流(今四川双流)人。博通经学,尤长《》、《太玄》。蜀守蒋堂、张方平、赵抃等咸以逸民荐,一赐粟帛,再命州助教,不就。嘉祐中,赐号冲退处士。熙宁元年卒,年七十六。著《太玄经讲疏》四十六卷、《注》十四卷、《疏》三十卷、《发隐》一卷、《太玄图》一卷、诗歌杂文二十卷。见吕陶《章察行状》(《净德集》卷二八),《宋史》卷四五八《隐逸传》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愈。宋益州郫县人,祖籍河东,字少愚。游学四方,屡举不第。仁宗康定初上书言边事,知州杨曮、安抚王拱辰交称其才。除试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显忠而自隐于家。文彦博治蜀,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以居之,因号“白云先生”。母丧,盐酪不入口。六召不应,乐游山水。后闭门著书,未就而卒。有《白云集》。
全宋诗
张俞,字少愚,又字才叔(《青琐高议》前集卷六),号白云居士,益州郫县(今属四川)人。屡试进士不第。仁宗宝元初,西夏事起,曾于蜀上书陈攻取十策,诏赴阙。庆历元年(一○四一),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不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三)。隐居青城山白云溪,七诏不起,遨游天下山水三十馀年,卒年六十五。有《白云集》,已佚。《东都事略》卷一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有传。今录诗二十九首。
全宋文·卷五五○
张俞(一○○○——一○六四),一作愈,字才奴,又字少愚,号白云居士。其先三世自河东徙,为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少嗜书,好为诗,喜弈棋,隽伟有大志。屡举进士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宝元初,西戎犯边,上书陈攻取十策,诏以为试秘书省校书郎,请授其父显忠而隐于家。文彦博治蜀,为置青城山白云溪杜光庭故居以处之。凡七诏不起。乐山水,遇有兴,虽数千里辄尽室往。遂浮湘沅,观浙江,升罗浮,入九嶷,买石载鹤以归。有文集三十卷。见张俞《上蜀帅任密谏书》及《东都事略》卷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0—1080 【介绍】: 宋筠州人,字凝之,号西涧居士。仁宗天圣八年进士。为颍上令。以刚直不能事上官,弃去隐于庐山之阳。欧阳修作《庐山高》以美其节。
全宋诗
刘涣(一○○○~一○八○),字凝之,号西涧居士,筠州(今江西高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为颍上令。年五十归隐庐山(《东都事略》卷八七)。神宗元丰三年卒,年八十一(《三刘家集》引苏辙《哀西涧先生辞》、《山谷内集》卷三○《跋欧阳文忠公庐山高诗》)。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五七九
刘涣(一○○○——一○八○),字凝之,号西涧居士,高安钧山(今江西高安)人,恕之父。天圣八年与欧阳修为同年进士。为颍上令,刚直不阿,弃官归隐庐山,时年五十。欧阳修高其节,赋《庐山高》诗以美之。涣居庐山三十馀年,环堵萧然,饘粥以为食,而游心尘垢之外,无戚戚意。元丰三年卒,年八十一。见苏辙《刘凝之屯田哀辞并叙》(《栾城集》卷一八),《宋史》卷四四四《刘恕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道元。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知陕州、广州,皆有廉名。河北大水,民多流入京东,夔以给事中、枢密直学士知郓州,发廪赈饥,赖以全活者甚众。累官工部侍郎,知福州、建州,以户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迁吏部。卒年八十三。有《晋书指掌》、《武夷山记》。
全宋诗
刘夔,字道元,自号北山居士,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补广德军判官。累迁屯田员外郎、权侍御史(《武夷山志》卷一七)。历江西、两浙、淮南转运使,知陕州、广州。仁宗庆历五年(一○四五),以右谏议大夫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七)。皇祐元年(一○四九)知郓州(同上书卷一六六)。四年,知建州。五年,以户部侍郎致仕(同上书卷一七二)。英宗即位,改吏部侍郎。卒,年八十三。有《文选笔粹》、《刘夔应制》等,不传。《宋史》卷二九八、《武夷山志》卷一七有传。
全宋文·卷三六○
刘夔字道元,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历三司户部判官,判度支勾院,江西、两浙、淮南转运使,知陕州、知广州。所至有廉名。以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还,权判吏部流内铨、知审刑院。进给事中、枢密直学士,迁工部侍郎,知郓州、福州、建州,以户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迁吏部。卒,年八十三。《宋史》卷二九八有传,又见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七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72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欧阳观子。少贫,从母郑氏学。仁宗天圣八年进士。调西京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以歌诗唱和。景祐间为馆阁校勘,作文为范仲淹辩,贬夷陵令。庆历中召知谏院,改右正言、知制诰,赞助新政。新政失败,上疏反对罢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扬、颍等州。召为翰林学士。嘉祐二年知贡举,倡古文,排抑“太学体”,文风大变。五年,擢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英宗初,以尊英宗父濮王为皇,起濮议之争。神宗立,请出知亳、青、蔡三州。以反对王安石新法,坚请致仕。能诗词文各体,为当时古文运动领袖,后人称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俱受其称誉。亦擅史学,与宋祁等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集古录》、《六一词》等。
全宋诗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为峡州夷陵令。四年,移乾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复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为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为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为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为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系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證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史》有传。有《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六一词》。
全宋文·卷六六三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孤力学,天圣八年第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初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以范仲淹谪降事致书责谏官高若讷,贬峡州夷陵令,移光化军乾德令。康定初召还复职,庆历间历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出为河北都转运使。以支持「庆历新政」,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初召为翰林学士,修《唐书》。累擢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治平末,出知亳州。神宗立,徙知青州。议青苗法与王安石异,再徙蔡州。熙宁四年致仕归颍,明年卒于汝阴,年六十六,谥文忠。尝集三代以来金石铭刻为一千卷,撰《新唐书》纪、志、表七十五卷,《五代史》七十四卷,《诗本义》十四卷,后人集其文为一百五十三卷。见吴充撰行状、韩琦撰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91 【介绍】: 宋应天宋城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科,复中贤良方正科。历知昆山县,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论建甚多,主与西夏讲和。累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数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反对任用王安石,极论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师致仕。既告老,而论事益切,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卒谥文定。有《乐全集》。
全宋诗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举贤良方正,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历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顷之,知江宁府,入判流内铨。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复以三司使召,迁尚书左丞、知南京。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英宗立,迁礼部尚书,知郓州,还为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转徙中外,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赠司空,谥文定。有《乐全集》四十卷。事见《东坡后集》卷一七《张文定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八有传。 张方平诗四卷,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全集》为底本,校以清吴兴陶氏抄本(简称陶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季锡畴校本(简称季本)。又据《栾城集》等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二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颖悟,景祐元年举茂材异等,宝元元年又中贤良方正。西夏叛,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知制诰,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三司使。出知杭、益等州府,十易藩镇。英宗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寻以父忧免。服阕,以观文殿学士留守西京,又历数郡。极论新法之害。数请老,元丰二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谥文定。深识三苏父子,故苏轼终身敬事之。有《乐全集》四十卷(存)、《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乐书》一卷。见王巩《张公行状》(《乐全集》附录),《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2 【介绍】: 宋湖州乌程人,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嘉祐四年复举制科第一。官著作佐郎。神宗熙宁三年,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反对“青苗法”,疏谓其法乃“别为一赋以敝海内,非王道之举”,责监南康军盐酒税。有《都官集》等。
全宋诗
陈舜俞(?~一○七五),字令举,因曾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授签书寿州判官公事(《都官集》附陈杞跋、《至元嘉禾志》卷一三)。嘉祐四年(一○五九),由明州观察推官举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著作佐郎、签书忠正军节度判官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于知山阴县任上以不奉行青苗法,降监南康军酒税(同上书卷二一二)。熙宁八年,卒。有《都官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他书辑为十四卷(其中诗三卷),近人李之鼎刻入《宋人集》甲编。《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陈舜俞诗,据李刻《宋人集·都官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并酌校他书。另从《会稽掇英总集》、《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为第四卷。
全宋文·卷一五三四
陈舜俞(一○二六——一○七六),字令举,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尝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少学于胡瑗,年二十一,登庆历六年进士第,授天台从事。十五年间,再官于台、明二州。嘉祐四年,自明州观察推官举制科第一。历光禄丞、签书寿州判官,宰南阳。熙宁初,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三年,以拒行青苗法,上疏自劾,坐责监南康军盐酒税。越五年而卒。著有《庐山集》五卷、《都官集》三十卷。《宋史》卷三三一《张问传》有附传,又参本集《上欧阳内翰书》、《明州鄞县镇国禅院记》、《枫桥诗》、《骑牛歌》等篇及陈杞《都官集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