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山石
唐 杜甫 信行远修水筒 云端水筒坼,林表山石碎。
唐 王建 薛二十池亭 斜竖小桥看岛势,远移山石作泉声。
元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其二十四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分类:山石
《漢語大詞典》:燕山石
见“ 燕然石 ”。
《漢語大詞典》:燕然石
东汉 窦宪 破 北匈奴 ,登 燕然山 ,刻石记功。后以“燕然石”指建立边功的记功碑。 唐 李昂 《从军行》:“ 田畴 不卖 卢龙 策, 竇宪 思勒 燕然 石。” 唐 耿湋 《送王将军出塞》诗:“更就 燕然 石,行看奏虏功。” 唐 李益 《统汉峰下》诗:“只今已勒 燕然 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怀纪 燕山 石,思开 函谷 丸。”
《漢語大詞典》:韩山石(韓山石)
北魏 高欢 于 普泰 二年(公元532年)败 尔朱兆 于 韩陵山 ,在此建 定国寺 旌功,命 温子昇 作《韩陵山寺碑》以记其事。见北史·齐纪上·高祖神武帝。后遂以“韩山石”借指碑石。 明 郭贞顺《上俞将军》诗:“但嘱 壶 民歌太平,磨厓勒尽 韩山 石。”参见“ 韩陵石 ”。
分類:高欢二年
《漢語大詞典》:韩陵石(韓陵石)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 梁 庾信 从 南朝 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 信 将《枯树赋》以示之,於后无敢言者。时 温子昇 作《韩陵山寺碑》, 信 读而写其本,南人问 信 曰:‘北方文士何如?’ 信 曰:‘唯有 韩陵山 一片石堪共语。 薛道衡 、 卢思道 少解把笔,自餘驴鸣犬吠,聒耳而已。’”后因以“韩陵石”借指好文章。 清 姚鼐 《哭孔撝约三十二韵》:“文富 韩陵 石,书摹 邹嶧 碑。”亦作“ 韩陵片石 ”。 郑逸梅 《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林百举》:“ 百举 有简 楚傖 诗:‘君犹橐笔我回车,倦听高谈捫蝨餘,为问 庾山 枯树好, 韩陵 片石又何如?’”参见“ 韩陵山 ”。
分類:文章
《国语辞典》:湖山石  拼音:hú shān shí
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著湖山石边。」
《漢語大詞典》:山石榴
杜鹃花的别称。花开红色。也叫映山红。 唐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诗:“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按,称山石榴的植物尚有金樱子、小檗。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小檗
《漢語大詞典》:太山石敢当(太山石敢當)
北方旧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太山石敢当”五字,以为可禁压不祥,并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因北人谓医士为大夫,故亦名之曰石大夫。见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石大夫》。参见“ 石敢当 ”。
《國語辭典》:石敢当(石敢當)  拼音:shí gǎn dāng
旧时民间以为在朝著巷口或为巷陌桥道要冲的家居正门前,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当三字,即可禁压不祥。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七。石敢当》:「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
《漢語大詞典》:泰山石敢当(泰山石敢當)
旧俗,凡人家住屋门对桥梁、巷口或道路要冲,就在墙外立一小石碑,上刻“ 泰山 石敢当”五字,用以避邪。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八:“吾邑人家门户,当桥梁巷陋之衝,则竖石碑,书‘ 泰山 石敢当’五字,以镇之。” 鲁迅 《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其实, 中国 人谁没有迷信……他们会只化一个铜元买一条红纸,写上‘ 姜太公 在此百无禁忌’或‘ 泰山 石敢当’,悄悄的贴起来,就如此的安身立命。”参见“ 石敢当 ”。
《國語辭典》:石敢当(石敢當)  拼音:shí gǎn dāng
旧时民间以为在朝著巷口或为巷陌桥道要冲的家居正门前,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当三字,即可禁压不祥。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七。石敢当》:「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
《漢語大詞典》:泰山石刻
秦始皇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 泰山 ,丞相 李斯 等为歌颂 秦始皇 统一 中国 的功绩而刻的石碑。后 二世 于元年(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时又在背面刻诏书和从臣姓名。相传均为 李斯 书。字体为小篆。传世有 明 安国 旧藏 北宋 拓本,存一百六十五字。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秦泰山石刻》:“ 秦 泰山 石刻, 唐 时已亡,今所传者二十九字, 二世 之文也。据 宋 人 刘跂 模搨尚有二百廿三字,可读者一百四十有六字。据《集古》《金石》二録,犹存四十字。本朝 乾隆 初 碧霞元君庙 灾,则併二十九字亦亡之矣。”参阅史记·秦始皇本纪《封禅书》
《国语辞典》:天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  拼音:tiān lóng shān shí kū
中国古代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天龙山。石窟分为东西两峰,为东魏至唐代所创建。石雕造像体态生动,风格细致,但曾遭受盗劫破坏,雕像完整者不多。
《国语辞典》:响堂山石窟(响堂山石窟)  拼音:xiǎng táng shān shí kū
位于大陆地区河北省邯郸市境内的著名石窟。北齐文宣帝时(西元550~559)所建,为研究北齐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分南、北二区,南响堂七窟,北响堂六窟。窟内石雕毁坏严重,佛像大部无头。风格已由北魏的挺拔秀丽转为厚重敦实。
《漢語大詞典》:房山石经(房山石經)
房山 石刻经书。在 北京市 房山县 大房山 中。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畿辅·房山县石经:“ 大房山 ,在京师 房山县 境内,俗名 小西天 是也。 隋 大业 间,僧 静琬 募金钱凿石为板,刻藏经传后,至 唐 贞观 仅完《大涅槃》一部。其后法嗣继其功,直至 完颜 时始成,贮洞者七,穴者二;封以石门,锁以浮屠。”解放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國語辭典》:寿山石(壽山石)  拼音:shòu shān shí
成分为叶腊石或地开石,呈透明或半透明的块状石材,用于雕刻工艺品和印章。也称为「冻石」。
《漢語大詞典》:寿山石刻(壽山石刻)
指用寿山石为原料雕成的各种人物、动物、花果等名贵的工艺品。参见“ 寿山石 ”。
《國語辭典》:寿山石(壽山石)  拼音:shòu shān shí
成分为叶腊石或地开石,呈透明或半透明的块状石材,用于雕刻工艺品和印章。也称为「冻石」。
《漢語大詞典》:螺山石
即 圆通山 之石。 圆通山 位于 云南省 昆明市 东北隅,因其山石绾青篆翠,旋如螺髻,故称。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金乳生草花:“栏前以螺山石纍山坡数摺,有画意。”
《國語辭典》:麦积山石窟(麥積山石窟)  拼音:mài jī shān shí kū
地名。在甘肃省天水县东南麦积山。大部分为北朝时期的泥塑造像,风格清新秀丽,富有生活气息。石窟因年久风化而分裂成东西两崖,壁画虽多剥落,尚可看出古代中原画风的面目。由现存文献来看,在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期,此窟已经开凿,且为当时佛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