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仇由
亦作“ 仇犹 ”。亦作“ 仇繇 ”。 春秋 时国名。故地在今 山西 孟县 东北。韩非子·说林下:“ 智伯 将伐 仇由 ,而道难不通。”《淮南子·精神训》:“夫 仇由 贪大钟之赂而亡其国。” 高诱 注:“ 仇由 ,近 晋 之狄国也。”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知伯 之伐 仇犹 ,遗之广车。” 裴骃 集解:“ 许慎 曰:‘ 仇犹 ,夷狄之国。’战国策曰:‘ 智伯 欲伐 仇犹 ,遗之大鐘,载之广车。’”《通志略·氏族略二》:“ 韩子 云: 仇吾国 为 智伯 所灭,因氏焉。或作 仇繇 。”
分類:故地山西
《漢語大詞典》:马烽
(1922- )作家。山西孝义人。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晋绥出版社总编辑、山西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山西分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作),短篇小说集《我的第一个上级》,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刘胡兰传》等。
《國語辭典》:裴松之  拼音:péi sōng zhī
人名。(西元372~451)字世期,南朝宋闻喜人。博览坟籍,立身简素,累官太中大夫。奉敕注陈寿《三国志》,网罗繁富。又著《文论》、《晋纪》等。
《漢語大詞典》:平型关(平型關)
在 山西省 繁峙县 东北边境。长城要口之一。古称 瓶形寨 , 金 时称 瓶形镇 , 清 时称 平型岭关 ,后改今称。地势险要,为 晋 北交通要冲。抗日战争时,八路军于1937年9月在此伏击 日本 侵略军,歼灭 日 军三千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打击了 日 军的气焰。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 平型 雁门 捷, 阳堡 显奇迹。”
《漢語大詞典》:晋阳关(晉陽關)
古关名。在今 山西省 太原市 。 唐 贺朝 《从军行》:“自从一戍 燕支山 ,春光几度 晋阳关 。”
《國語辭典》:老西儿(老西兒)  拼音:lǎo xī ér
俗称山西省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他可又闹急了,找著一个专门重利盘剥的老西儿,要和他借钱。」
分類:山西票号
《漢語大詞典》: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平山西柏坡举行。会议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问题,研究和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这次会议为保证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作了充分准备。
《漢語大詞典》:陭氏
汉 县名。属 上党郡 。故城在今 山西省 安泽县 南。汉书·地理志上:“ 上党郡 ……户七万三千七百九十八,口三十三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县十四…… 陭氏 、 阳阿 、 穀远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沁水:“出 上党 涅县 謁戾山 ……南过 穀远县 东,又南过 陭氏县 东。”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沁水:“ 沁水 又南逕 陭氏县 故城东。”
分類:故城山西
《國語辭典》:云冈石窟(雲岡石窟)  拼音:yún gāng shí kū
位于山西省大同县西武周山的佛教石窟。北魏文成帝时,僧人昙曜奏准凿窟筑寺,经历百年,雕佛像万尊传世,大者长数丈,小者仅二寸,雕塑精工,气魄雄伟,中外驰名。
《國語辭典》:中路梆子  拼音:zhōng lù bāng zi
流行于大陆地区山西地方的剧种。由蒲剧派衍生而成。音调高亢,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也称为「晋剧」、「山西梆子」。
《漢語大詞典》:蔿国(蔿國)
古国名。或说即 妫 国,在今 山西省 境内。国语·周语上:“ 惠王 三年, 边伯 、 石速 、 蔿 国出王而立 子頽 。” 韦昭 注:“ 惠王 即位,取 蔿 国之圃及 边伯 之宫,又收 石速 之秩,故三子出王而立 子頽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 蔿 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羆。” 袁珂 注:“ 蔿 国或当作 嬀 国。 嬀 ,水名, 舜 之居地。”
《漢語大詞典》:畖留
地名。故址在今 山西省 新绛县 境内。
《漢語大詞典》:条戎(條戎)
古代戎族的一支。分布在今 山西省 运城县 中条山 北的 鸣条岗 一带。竹书纪年卷下:“﹝ 周宣王 ﹞三十八年,王师及 晋穆侯 伐 条戎 、 奔戎 ,王师败逋。”后汉书·西羌传:“后五年,王伐 条戎 、 奔戎 ,王师败绩。”
《漢語大詞典》:天井窑
也称“地坑窑”。窑洞的一种。流行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黄土地区。先在平坦的冈地上,凿掘方形或长方形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沿坑面开凿窑洞。深坑面积相当于庭院,俗称“地坑院”或“天井院”。坑院各面窑洞,一如地面四合院。院内挖有地沟或掘渗井排水。地坑边缘,筑矮墙防护。
《漢語大詞典》:谒泉(謁泉)
山名。在 山西省 文水县 西南, 汾阳县 北。山有石室,传为 卜子夏 退隐处。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文水:“ 文水 又南逕县右,会 隐泉 口,水出 謁泉山 之上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