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师学(師學)
(1).学校。荀子·正论:“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汉书·礼乐志》:“师学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给大官挏马酒,其七十人可罢。”
(2).从师学习。 唐 元稹 《唐故建州蒲城县尉元君墓志铭》:“予与君伯季之间,十岁相得,师学然诺,出入宴游,无不同也。”
《国语辞典》: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水师学堂)  拼音:běi yáng shuǐ shī xué táng
清末一所新式海军官校。光绪六年(西元1881)由李鸿章于天津创办,民国名人黎元洪、张伯苓均为该校毕业生。
《国语辞典》:工程师学会(工程师学会)  拼音:gōng chéng shī xué huì
民国元年为创始年,总会设于南京,宗旨是联络工程人员、研究工程学术、协力发展中国工程建设。全名为「中国工程师学会」。
《国语辞典》:拜师学艺(拜师学艺)  拼音:bài shī xué yì
拜人为师以学习技艺。如:「因热爱西洋艺术,他决定出国拜师学艺。」
分类:学习技艺
《國語辭典》:教授  拼音:jiào shòu
1.传授知识、技艺。《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
2.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学校课试等职。后亦用为对教书先生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五年之后,选了衢州教授。」
3.在大学及专科以上学校任教的教师中职级最高者。如:「他今年升了教授。」
《國語辭典》:从师(從師)  拼音:cóng shī
跟随老师学习。唐。柳宗元〈师友箴〉:「吾欲从师,可从者谁?」《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女人自小从师上学,与男人一般读书。」
《國語辭典》:受业(受業)  拼音:shòu yè
1.追随老师接受学业。《孟子。告子下》:「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原来郑康成名玄,好学多才,尝受业于马融。」
2.学生对老师的自称。
《國語辭典》:学徒(學徒)  拼音:xué tú
1.学生。《后汉书。卷三五。张曹郑列传。郑玄》:「玄自游学,十馀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唐。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本记〉:「俾我学徒,弦歌以时。」
2.跟随师傅学习技艺的人。如:「旧时,修理汽车都必须从学徒做起。」
《國語辭典》:就学(就學)  拼音:jiù xué
1.从师学习。《列子。说符》:「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后汉书。卷三六。郑范陈贾张列传。张霸》:「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学焉。」
2.入学。《后汉书。卷五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周燮》:「十岁就学,能通诗、论。」
《漢語大詞典》:受学(受學)
谓从师学习。后汉书·党锢传序:“初, 桓帝 为 蠡吾侯 ,受学於 甘陵 周福 。” 宋 曾巩 《永州军事推官孙君墓志铭》:“君年十有四,辞亲学问 江 东,已有闻於人,往从 临川 王安石 受学, 安石 称之。” 明 李东阳 《修建广平府庙学记》:“教授某以 潜 ( 张潜 )受学於予,上京师请纪成绩。”
《漢語大詞典》:受经(受經)
汉 儒重师法,研习经学,师弟相传。从师学经,称受经。汉书·夏侯胜传:“ 胜 霸 既久繫, 霸 欲从 胜 受经, 胜 辞以罪死。 霸 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胜 贤其言,遂授之。”
《國語辭典》:徒弟  拼音:tú dì
门人、弟子。《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师父平日无书不读,直是皓首一经,也不得一名半职。便在乡里教著徒弟,也甚得济事。」《红楼梦》第一五回:「一时,到了水月庵,净虚带领著智善智能两个徒弟出来延接,大家见过。」
《國語辭典》:求学(求學)  拼音:qiú xué
研求学问。《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秋胡变文》:「况汝少小失阿耶,孤单养汝,成立汝身。今舍吾求学,更须审思。」
《國語辭典》:袭迹(襲跡)  拼音:xí jī
蹈袭前人的轨迹、作法。《孔子家语。卷三。观周》:「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岂不惑哉?」《韩非子。孤愤》:「今袭迹于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