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师范(師範)  拼音:shī fàn
1.模范。《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师范之功,昭于内外。」《北史。卷四一。列传。杨播》:「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2.教师。《西游记》第七七回:「保护唐僧,拜为师范。」《金瓶梅》第七一回:「原来家中教了十二名吹打的小厮,两个师范领著上来磕头。」
3.仿效、学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通变》:「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
4.师范学校的简称。参见「师范学校」条。
《分类字锦》:宜居师范(宜居师范)
元史陈旅传旅笃志于学于书无所不读游京师虞集与马祖常交口游誉于诸公间咸以为旅博学多闻宜居师范之选
分类:博学
《国语辞典》:师范大学(师范大学)  拼音:shī fàn dà xué
1.招收高中毕业或具同等学力有志研习教育、担任教师的学生,予以师资培育的课程,毕业后经实习、检定甄选或分发,担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机构。
2.目前的师范大学,如台湾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等,均已发展为综合大学。
《国语辞典》:师范教育(师范教育)  拼音:shī fàn jiào yù
为培养初等及中等学校教师所实施的专业教育。
《国语辞典》:大通师范学堂(大通师范学堂)  拼音:dà tōng shī fàn xué táng
西元一九○五年,光复会成员徐缟摬、陶成章在浙江绍兴创办,由秋瑾主持校务,后置国语、教育、伦理、图画、音乐等课程,特别重视军事体育。当时培养不少革命人才,并且把这个学堂当作革命的掩护机关。一九○七年秋瑾在此起义失败,学堂被满清政府查封。
《国语辞典》:高雄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  拼音:gāo xióng shī fàn dà xué
国立大学之一。前身为民国五十六年成立的省立高雄师范学院,六十九年改制为国立高雄学院,七十八年改制为「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设有教育、人文教育、理学三个学院。现址位于高雄市苓雅区。
《国语辞典》: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  拼音:tái wān shī fàn dà xué
国立大学之一。前身为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成立于民国三十五年,四十四年改制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五十六年再改制为国立。设有教育、文、理、艺术等四学院,是一所以培养中等学校教育师资为主的学校。现址位于台北市和平东路。
《国语辞典》:彰化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  拼音:zhāng huà shī fàn dà xué
国立大学之一。民国六十年成立台湾省立教育学院,六十九年改制为国立台湾教育学院,七十八年改制为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设有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教育三个学院,至九十七年发展成七个学院。有进德、宝山两校区,前者现址位于彰化市进德路,后者位于彰化市师大路。
《国语辞典》:师范生(师范生)  拼音:shī fàn shēng
就读师范学校的学生。如:「师范生是国内各中、小学的主要师资来源。」
《漢語大詞典》: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法国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的高等学校。1795年创建于巴黎。原名巴黎师范学校,1845年改现名。1903年起成为巴黎大学的附属机构。分文理两科。学校免收学费并向学生发放助学金。毕业后须到指定岗位为国家服务十年。
《漢語大詞典》: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的高等师范大学。校址在北京。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49年改现名。设有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外语等系和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另建有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分类字锦》:师范一人(师范一人)
通典唐复置三师以师范一人仪刑四海无其人则阙天宝以前凡三师官虽有其位而无其人
分类:公孤
《国语辞典》:师范学校(师范学校)  拼音:shī fàn xué xiào
以往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目的的学校。
《國語辭典》:简易师范(簡易師範)  拼音:jiǎn yì shī fàn
大陆地区的一种师范教育。相当于初中程度的师范学校,主要是培养小学师资。
《漢語大詞典》:两级师范学堂(兩級師範學堂)
清 末创办的含有初级和优级两级的师范学校。初级培养小学堂教员,修业五年。附设简易科,修业一年或半年。优级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的教员与管理员,修业公共科一年,本科三年。辛亥革命后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