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63,分98页显示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70 71 72 73 下一页
董师谦(号 南江 )
赵友直(字 益之 号 兰洲、牛山子 世称 师干先生 )
吕师孟
张伯淳(字 师道 文穆 )
释达益巴( 祐圣国师 )
僧希陵( 佛鉴、大圜、慧照、佛鉴禅师 字 西白 何 大辨 )
畅师文(字 纯甫 号 泊然 文肃 )
张留孙(字 师汉 )
释万恒( 慧鉴国师 朴 号 古潭 )
释混丘( 宝鉴国师 金 字 丘乙 塔曰妙应 号 无极老人 )
僧行端(别称 元叟端、寒拾里人、僧杰焉、微笑居士 行端 字 元叟、景元、原叟 何 慧文正辩禅师 普照 )
田衍(字 师孟 )
释佛智( 大辩广智法师 )
释了义(别称 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天目断崖 号 断崖 杨 )
其它辞典(续上)
师严(字 道立 )董师谦(号 南江 )
赵友直(字 益之 号 兰洲、牛山子 世称 师干先生 )
吕师孟
张伯淳(字 师道 文穆 )
释达益巴( 祐圣国师 )
僧希陵( 佛鉴、大圜、慧照、佛鉴禅师 字 西白 何 大辨 )
畅师文(字 纯甫 号 泊然 文肃 )
张留孙(字 师汉 )
释万恒( 慧鉴国师 朴 号 古潭 )
释混丘( 宝鉴国师 金 字 丘乙 塔曰妙应 号 无极老人 )
僧行端(别称 元叟端、寒拾里人、僧杰焉、微笑居士 行端 字 元叟、景元、原叟 何 慧文正辩禅师 普照 )
田衍(字 师孟 )
释佛智( 大辩广智法师 )
释了义(别称 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天目断崖 号 断崖 杨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友直,字益之,号兰洲,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良坡子。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与祖必蒸、父良坡同登进士第,授桐川簿、迁知县事。帝炳祥兴元年(一二七八),父于广州抗元死难,友直冒死舆尸归葬,后隐居眠牛山,自号牛山子,学者称师干先生。事见清乾隆《绍兴府志》卷三一、五五,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七。 赵友直诗,据清道光本《历朝上虞诗集》所录,编为一卷。宋登科记考
绍兴府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人。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
人物简介
简介
咸淳六年(1270)任高邮军知军。德祐元年(1275)任兵部侍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3—1303 【介绍】: 宋元间杭州崇德人,字师道。宋末曾举进士,累官太学录。入元,授杭州路儒学教授,擢福建廉访司知事。因荐,世祖遣使召问,入见,所对悉称旨,将重用之,固辞,遂授翰林直学士。迁庆元路总管府治中,行省檄按疑狱衢、秀,皆得其情。累拜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穆。有《养蒙文集》。元诗选
伯淳,字师道,杭州崇德人。少善书法,宋末应童子科,□宗命给巨笔大纸写之。伯淳书天字在纸中间以进,诘之,对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宗喜,遂中选。寻举进士,累除太学录。元至元二十三年,用荐者言,授杭州路儒学教授,迁浙东道按察司知事。二十八年,擢福建廉访司知事。岁馀,召至阙下,论事数十条,皆当世急务,辞意剀切,世祖为之动容。命至政事堂,将重用之,固辞。授翰林直学士,谒告归,授庆元路总管府治中。大德四年,即家拜侍讲学士。明年造朝,扈从上都。又明年卒,谥文穆。师道称赵魏公孟頫为内弟,与巴西邓文原同直词林,情义款洽。文原尝谓师道为文,耻尚钩棘,而春容纡馀,铿乎如金石之交奏,然不喜以藻翰自能,殁后无成稿。其子河东宣慰副使采,长孙武康县尹炯,访求遗逸,釐为十卷。蜀郡虞集为序,刊之右塾,时至正六年也。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师道,杭州崇德人。宋末举进士,官太学录。入元,用荐授杭州路儒学教授,累迁翰林直学士、庆元路总管府治中,即家拜侍讲学士。卒谥文穆。有养蒙集十卷。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达益巴未知何国人。少为苾刍事帝师。十有三年侍听言论。陶熏滋久郁成美器。凡大小乘律论及秘密部皆得乎理之所归。帝师西还。送至临洮命依绰思吉大士。十有九年闻所未闻。道益精萃。秦人请居古佛寺。其六波罗蜜靡所不修。兼通贤首之教。于是名誉四表道重三朝。元武宗践祚召问法要称旨所赐虽厚辞不受。未久乞归许之。将谋以终自许。俄而复召还京。大宣法化。帝亲临听特赐弘法普济三藏之号。命铸金印及紫方袍以旌异之。敕王公大臣皆咨决心要。延祐五年八月十有六日无疾端坐而化。寿七十有三。帝命两宫赐币助葬。皇太子宰辅致奠敕有司卫送全身建塔。谥曰祐圣国师。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达益巴,未知何国人。少为苾刍,事帝师十有三年,侍听言论,陶熏滋久,郁成美器。凡大小乘律论及秘密部,皆得乎理之所归。帝师西还,送至临洮,命依绰思吉大士十有九年,闻所未闻,道益精萃。秦人请居古佛寺,其六波罗蜜靡所不脩,兼通贤首之教,于是名誉四表,道重三朝。元武宗践祚,召问法要称旨,所赐虽厚,辞不受。未久乞归,许之。将谋以终自许,俄而,复召还京,大宣法化,帝亲临听,特赐“宏法普济三藏”之号,命铸金印及紫方袍以旌异之,敕王公大臣皆咨决心要。延祐五年八月十有六日,无疾端坐而化,寿七十有三,帝命两宫赐币助葬,皇太子宰辅致奠,敕有司卫送,全身建塔,谥曰“祐圣国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7—1322 【介绍】: 元僧。婺州义乌人,字西白,俗姓何。家贫而苦学,十九岁在东阳资寿院出家。世祖召见,说法称旨,赐号佛鉴禅师。成宗加号大圜,诏住径山。仁宗又加号慧照。卒谥大辨。有《瀑岩集》。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西白,义乌何氏子,出家东阳。世祖召见,赐号佛鉴。成宗加号大圜。仁宗加号慧照。至正壬戌,说偈而逝,谥大辨。有《瀑岩集》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希陵,字西白。姓何氏,义乌人也。年十九落发东阳资寿,依东叟隐于净慈,掌内记,后侍石林巩兼外记。径山云峰高尤敬之,分座设法,凛凛诸老之遗风。元世祖召见,作法施仪,适合上旨,赐号“佛鉴”,成宗加号“大圜”,仁宗更加号“慧照”,三朝圣眷,恩宠无比。至正壬辛四月十二日,手书付属,说偈而逝,谥“大辨”,塔曰“宝华”。著有《瀑布集》及《语录》行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7—1317 【介绍】: 元南阳人,字纯甫,号泊然。许衡弟子。与姚燧、高凝相友善。世祖时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累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历官皆有惠政,以翰林学士卒。谥文肃。有《农桑辑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8—1321 【介绍】: 元信州贵溪人,字师汉。少入龙虎山为道士。世祖时从张宗演入朝,授为玄教宗师。时天下大定,留孙待诏尚方,论治道贵清净,深契主衷。成宗时加号大宗师。武宗立,升大真人。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万恒 古潭 慧鉴国师 俗姓朴氏。进士景升之子。熊津郡人。己酉生。师赴九山选中魁科。忠烈王命住三藏社。弟子至七百。延祐己未遘疾。前一夕。南峰大木自仆。赤祲亘山谷。年七十一。腊五十八。王赐谥。塔曰广照。 师以儒家子为僧。幼颖悟。能自强于学。长益不怠。赴九山选中魁科。拂衣往枫岳。夏满。移栖智理山。饥不重味。寒不袭裘。胁不至席者累稔。迹晦而名彰。忠烈王。命住三藏社。其师曹溪圆悟和尚亦谕之。乃往。后历主朗月云兴禅源等社。凡经指授。若聩而聆。若𨠯而醒。弟子至七百。士大夫抠衣入社者。不可胜计。中吴异蒙山。见其文偈。叹赏不已。赓和十数。仍贻书致古潭之号。皇庆癸丑。大尉王宴。居永安宫。安车卑辞。邀至京城。时方聚禅教名流。日以次讲论。师主棒喝风生。辩若悬河。王喜甚。行同舆。手捧馔。加法号别传宗主重续祖灯妙明尊者。袈裟衣裙帽袜先银币五十镒以赆。师还山。悉以付常住。不归于私。 浴更衣。修遗书。自占葬地。夜艾唤侍者檛鼓。披袈裟。据禅床声喝告别。其略曰。廓清五蕴。真照无穷。死生出没。月转空中。吾今下脚。谁辨玄踪。告尔弟子。莫谩扪空。禅者景瑚。问以告住之意。则有何处不相逢。渡河不用筏等语。拍膝久手。含笑而化。 初母郑氏梦。天降翠幕。有童子。肌肉如冰玉。就视之。遂合掌跃入郑氏怀。反寤。如纳斗大石胞中。砭药之不效。以己酉八月六日诞师。因名幕儿。淮示寂带方郡民名白太者。梦师登翠幕天去。怪而明日奔至寺。师已逝(并李齐贤撰碑序)。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混丘 无极老人 宝鉴国师 字丘乙。旧名清玢。俗姓金氏。赠佥议评理弘富之子。清风郡人。忠宪王辛亥生。以九山选。首登上七科。弃去徒普觉学。忠烈王下批至大禅师。德陵即政。特授两街都僧统。加大师。子册命师为鉴智王师。两王同枢衣请益。因命住莹源寺。至理二年。移锡于松林寺。年七十三。僧夏六十三。赠谥塔曰妙应。有语录两卷。歌颂杂著二卷。新编水陆仪文二卷。重编指颂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丘。推明佛祖之道。以开学曰普觉国尊。其徒盖数百千人。而能钻坚挹深。妙契啐啄者。惟宝鉴国师为然。 幼与群儿戏。聚瓦石为塔庙。休则面壁。若有思念。形貌端严。性又慈祥。故亲戚目为小弥陀。十岁投无为寺禅师天镜祝发。以九山选。首登上七科。弃去。从普觉学。自诡非睹阃奥不止。始普觉梦一僧来。自谓五祖演。诘朝师往谒。心独怪之。及是叹其敏而勤。语众曰。吾梦有徵矣。洎嗣席开堂。其师众规绳。讲若画一。而雍容闲雅过之。 德陵谢位。处永安宫。屡遣中使。舆而致之。从容谈道。或至日暮。于是谂国王。以祖宗旧例。册命师为悟佛心宗解行圆满鉴智王师。两王抠衣。前古未有。数年乞退。许之。命住莹源寺。寺本禅院。元贞中为智者宗所有。以师故始复其旧焉。 盥浴说法别众。其略曰。荆棘林中下脚。干戈丛里藏身。今日路头果在何处。白云断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既乃还方丈。据床而逝。师况厚寡言。学无不窥。为诗文富赡。行丛林门中。吴蒙山异禅师。尝作无极说。附海舶以寄之。师默领其意。自号无极老人。 臣闻。佛氏喜言福智修己。而物应者也。缺一于二。不足以自立。宁能信于人乎。师凡七增秩。六锡号。九历名蓝。再住内院。为一国释林之首。受两王函丈之礼。人无异论。咸谓之宜。非所谓福智二严者。畴克如是哉。其撰词刻石。传示后世。臣可以无愧矣(并李齐贤撰碑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4—1341 【介绍】: 元僧。临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称寒拾里人,俗姓何。世为儒家。十一岁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赐号慧文正辩禅师,主中天竺,迁灵隐。后主径山作大护持师二十年。工诗文。有《寒拾里人稿》。元诗选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临海儒家何氏子。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初参藏叟和尚于径山,言下豁然顿悟,藏叟告寂,依净慈巩石林为记室。与陵虚谷、海东屿、熙晦机、永东州、真竹阁为莫逆交。寻挂锡灵隐伏虎岩,住径山。请居第一座,既而退处楞伽室。大德间,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至大间,特旨赐号曰「慧文正辩」,行宣政院举主中天竺,迁灵隐。延祐间,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升坐说法,竣事入觐,加赐「佛日普照」之号。南归养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间,降玺书命主径山,作大护持者二十年。至正辛巳,终于丈室,世寿八十八,僧腊七十八。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绝古雅,自称「寒拾里人」。尝拟寒山子诗百馀篇,四方衲子多传诵之。林石田隐居吴山,不与世接,独遗以诗曰:「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其取重前辈如此。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行端。字元叟。族临海何氏。世为儒家。年十一。从叔父茂上人。得度于馀杭化城院。气识渊邃。慨然以道自任。参藏叟老禅师于径山。得旨。次至净慈石林巩公。处以记室。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特旨赐慧文正辩禅师。行中书平章张公。举师住中天竺。复迁灵隐。有旨。设水陆斋于金山。命师说法。竣事入觐。奏对称旨。加赐佛日普炤之号。南归即退。庐于良渚之西庵。至治壬戌。三宗四众。相率白于行宣政院。请师补径山。仍阖奏请降玺书护持。师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赐。人以为荣。而师漠如也。主径山席三十年。足不越阃。道隆德重。诸方仰之。间作诗文。清绝古雅。林石田前辈居吴山。闭门无接。于师特敬慕之。尝赠师以诗。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句。石田知师。以诗犹知见重。况知师以道者乎。先虎岩住径山时。师为第一座。每闻岩法座上。举云。度宗为北兵攻急。命道士设大醮。奏章天廷。问国家重事。高公伏章。久不得报。既竣事问故。高公云。为定径山四十八代住持。天门不开。故得报迟也。岩举此谓。住持非苟然。至于四十八代住持。尚预定之天庭。师闻颇心非之。及师继席。适当其次。至正辛巳。示寂。窆全身于寂炤院。八十八岁也。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名行端。号元叟。生台之临海何姓。何姓世以儒显。端母王氏。博释五经章安子弟。咸宗之如汉之曹大家。南宋宝祐乙卯岁生端。端生不茹荤。襁褓中见沙门遂喜。甫六岁。母王氏授以论孟。端咿唔成诵。乃至经子章句悉不可难。每遇纷华杂遝。端则庄坐如在定。母因奇之曰。吾家千里驹也。然恐不为世用。端叔父茂上人者。早岁为僧。住馀杭化城院。适归省故里。端竟从之剃染。遍游丛林。谒径山藏叟。临机悟旨。藏叟悦之。一日藏叟问端曰。汝是台州人那。对曰。台州。叟便喝。端拜。叟又喝。端起叉手。叟曰。放汝三十棒。端喏。藏叟又曰。还知我泉南无僧否。端曰。和尚聻。叟便棒。端按住曰。莫道无僧好。叟大笑而起。端既罢参。乃徜徉西湖山水间。自称寒拾里人。育王珙作偈招曰。夜半落霜花。日轮正卓午。寥寥天地间。只有寒山子。端不答。乃典净慈书记。时净慈石林巩禅师居焉。吴山石田林处士。久隐不与世接。乍见端篇翰。独以诗柬端。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语。端又远访雪岩钦于仰山。钦曰。驾发何处。端曰。两浙。曰。因甚语音不同。端曰。合取口。曰。獭径桥高。集云峰峻。未识阇黎在。端拍手曰。鸭吞螺蛳。眼睛突出。钦顾侍者点好茶来。端曰。也不消得。于是以上礼宾之。元成宗大德初。为虎岩伏。分座于径山。庚子。出住湖州翔凤。乃曰。大慧祖师道。宁以此身代大地众生。受地狱苦。终不将佛法作人情。径山先师藏叟和尚。一生不肯四天下人。纵饶释迦老子达磨祖师到来。也须退身有分。山僧在侍者寮两年。弄尽机关。做尽伎俩。直是没凑泊它处。所以知其为大慧嫡孙。今有炷香供养它。也要大家證明。甲辰。诏主中天竺。并赐慧日正辨师号。皇庆壬子。迁灵隐。仁宗设无遮大会于金山。命端證之。又加号佛日。乃退居良渚西庵。英宗至治壬戌间。起端居径山。端居径山。人才之盛。不减妙喜。其楚石琦辈。时称僧杰焉。虞公文靖以文献宗时。兼游诸禅宿之门。自称微笑居士。每方杨大年之为人。多剥啄诸家语录。而读端提唱。乃谓其子弟曰。元叟生平。谛理恢拓。广说略说。莫不弘伟。然关要隐而不发。以待其人。大慧之流风馀韵。犹有如此者。不谓老夫复相识耳。其提唱曰。寂静中做工夫者。以寂静为究竟。他且不是你寂静中究竟底物。愦闹中做主宰者。以愦闹为得意。它且不是你愦闹中得意底物。经教中领览者。以经教为根本。它且不是你经教中领览得底物。师友中讲磨者。以师友为渊源。他且不是你师友中讲磨得底物。此无形段金刚大士。从尘点劫来。直至而今。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你拟向东边讨它。它向西边立地。你向南边讨它。它向北边立地。教它与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一切人与它安名立字即不得。一切处一切时。与你万象为主。万法为师。此其是也。自非上根利智具杀人不眨眼底手段。将第八识断一刀。岂有成办时节。又曰。自家根蒂下。积生累劫。多诸恶习。若也照烛不破。剔脱不行。日用间岂免触途成滞。一切法中。或有所疑地。即碍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爱水。即淹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即烧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风。即飘杀了你。四者既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明暗色空。森罗万象。到处粘作一团。如黐胶相似。驱你入驴胎。使你入马腹。总繇它在。千佛出世。亦无如之何矣。端开化四十二年。三受金襕。密秘之。不以披搭。所赐金帛悉赈贫乏。复多怒。老益甚。每据坐。竟日传餐诃骂。及入寝室。或窃问其故。乃左右顾视。欲举已忘。故道俗于怒骂中。得旨者甚多。顺帝至正壬午秋。示微疾。问侍僧曰。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未舍。安同诸苦源。来者不来者。如何是来者不来者。僧无语。端良久曰。后五日看。至期更衣趺坐曰。本无生灭。焉有去来。冰河发𦦨。铁树花开。垂一足而化。世年八十八。僧腊七十六。所剪爪发。舍利累然。閟全身于鹏抟峰北。谥曰普照。塔曰寂照。端退居良渚日。忽有梵僧。仗锡来徵般若枢要。端示以狮王奋迅三昧。其僧稽首蹈空而去。左右皆惊愕。端曰。掩鼻偷香。何足羡也。 赞曰。大慧四传至端禅师。二百载矣。几如劲弓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师崛出珍公之门。而道被三朝。德迈九洲。源厚流长。不亦宜乎。或谓。师之后大抵说法朝廷。岂其家化以金马门为隐者耶。曰否。不离菩提树下。而据吉祥座者。斯何人哉。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端,字原叟,姓何氏,临海人也。年十二,从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苦求大法,至忘寝食。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师授,自能通晓。初参藏叟珍,珍问:“何处人?”答云:“台州。”珍便喝,端展坐具。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复依净慈石林巩为记室,与虚谷、东屿、晦机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资福,遂以瓣香归藏叟。居五载,学人奔凑,名闻京国,赐号“慧文正辩”。复迁中竺、灵隐、径山诸刹,屡承恩宠,三锡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讫入觐于便殿,从容奏对,深契圣衷,更赐“普照”之号。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阃,慕其道者鳞萃,几无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书偈云:“本无生死,焉有去来。冰河发燄,铁树花开。”投笔垂一足而化,寿八十八,腊七十六,留龛七日,颜貌如生。塔于径坞曰,寂照分爪发,别建塔于化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8—1313 【介绍】: 元彰德人,居相,字师孟。博学多识。初以才选为中书掾,历礼、吏部主事、兵部员外郎。积官中顺大夫。多藏古法书名画。师王曼庆画墨竹,颇得雅趣。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师孟,彰德人。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佛智三藏。出积宁氏。昆弟四人。师其季也。总丱之岁。依帝师癹思巴。薙染为僧。通诸部灌顶之法。世祖受教于帝师。锐意翻译。师与参译语。辞致明辩。𠃔惬上意。诏赐大辩广智法师。论者谓。季叶以来。译场久废。能者盖寡。岂意人物凋残之际。乃见公乎。观其所译。可谓能者哉。师之道大阐。河西之人。尊之不敢名。至呼其族党。皆曰。此积宁法师家。其为见重如此。时僧司盛设。风纪䆮弊。既不能干城遗法。抗御外侮。反为诸僧劳扰。颓波所激。江南尤甚。朝廷欲选能者正之。佥以必得精识时务。如师者始可。诏授师江浙等处释教总统。既至。削去烦苛。务从宽大。僧众安之。既而改授福建等处。方正之气。颇与同列乖忤。师叹曰。天下何事。况教门乎。盖吾人之庸。自扰之耳。夫设官愈多。则事愈烦。十羊九牧。其谁能堪。遂建言罢之。议者称其高。师。既得请随谢事。遁迹垄坻。筑室种树。盖将终焉。未几。以光禄大夫起。仁宗为太子时。尝就师问法。既践大宝。眷遇益隆。馆于庆寿寺。给廪膳。诏师所译。皆板行之。师幼而颖悟。诸国语言。皆不学而能。既长。果能树立。其为学。诵言观义。涉其涯。遂厉于深。且好贤爱能。尤能取诸人以为善。谈论之际。发其端。已得过半之思。故其所有皆以好问而致。是以名胜之流。皆乐从之游。延祐元年十月。示寂。年五十有六。其始疾也。诏赐中统钞万缗。俾佐医药。太尉沈王。往视疾。既殁。又赐币万缗。以给葬事。遣使驿送其丧。归葬故里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了义。德清人。俗姓杨。母张氏。宋景定癸亥举师。六岁始能言。从其母诵法华经。人世事懵无所知。姿貌凝然。志若有所待。年十七。有僧遇之。举高峰上堂语。师矍然起立。谓僧曰。能引我往见之乎。母具装遣之。行见高峰于天目狮子岩之死关。以童子给侍左右。乃令提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因名之曰从一。他日室中。举牛过窗棂话。师儗开口。峰随痛棒之。不觉堕于崖下。同学明通。扪萝接磴以救之。则已出半山无所苦也。谓通曰。我机缘不在此。往江西见钦公去也。通曰汝负老汉棒矣。即与还山之西禅庵。自誓曰。我七日不證则决去。端直坚壁。忘废寝食。夜则攀树。露立达旦。未及所期。豁然大悟。驰至死关。呼曰。老和尚。今日谩我不得。呈颂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出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明日峰上堂云。我漫天网子。打凤罗龙。不曾遇得一虾蟹。今日有蟭螟虫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绝顶。扬声大叫去在。自此呵励同学。言不少逊。乃曰。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我皆知之。峰叹其俊快。久参者愧焉。几有命如悬丝之虑。遂归德清。其母为卖簪珥。同入武康上柏山。结茅以居。人见其混俗。罔测其意。峰召之还山。峰曰。大有人道。你[掐-臼+也]泥带水。师曰。两眼对两眼。峰为落发受具。改名了义。元贞乙未。高峰示寂。师亦韬晦。或游禅林居下板。孤峭严峻。不假借人辞色。或嬉笑怒骂。粗言秽语。人所不堪。或不因劝请。随机开导。声如奔雷。自是王公贵人争相迎。奉布施充斥。视之漠如。以泰定三年。归坐祖山。学士大集。示众曰。除却语默动静道。将一句来。又曰。一息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答者皆不契。观师就席之意。勉徇众望。多非得已也。至顺中。仁宗闻师道行。诏命宣政院。使赍香入山宣问。敕有司加护。元统二年。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玺书未至山而师化矣。前一日召众云。汝等克念先宗。弘扬大法。念报佛恩。勿生懈怠。旦起众。闻空中雷声隐隐。师已跏趺就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九。藏全身于狮子岩之后。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断崖了义禅师者。湖州德清汤氏子也。六岁始言。言即入理。常随其母。诵法华经。因牵母衣而问曰。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靡不周遍。母曾见么。母答曰。佛放瑞光。如优昙花。时一遇耳。又问曰。因甚又道。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母良久。抚其顶而叹曰。儿有慧根乎。更宜广见高明休自屈。年十七。闻举高峰妙公警策语。乃勃起曰。此大善知识也。我往从之。其母甚喜。竟造狮子岩。谒妙公。公爱其挺特。俾提一归何处话。且授名曰从一。妙公每呼从一。一每应诺。公曰。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一罔措。自是一归何处。与牛过窗棂话。结成一片。如碍铁围。或间求示。非拳则棒一。又疑拳棒与本参。岂相干耶。偶过钵盂塘。见松梢雪坠有省。即举似公曰。不问南北与西东。大地山河一片雪。声未已。又被痛棒打。退不觉陨身崖下。同学扪萝救之。一乃誓限七日。昼则桩立。夜则攀树。临崖露立达旦。未及期。大彻扣关。大呼曰。今日瞒我不得也。公曰。作么。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照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妙公乃上堂曰。我布漫天大网。打凤罗龙不曾。遇得一虾一蟹。今日有个蟭螟。虫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顶。扬声大叫。且道。叫个甚么。举拂子云。大地山河一片雪。一便夺拂子云。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我悉知之。公便下座。于是举扬料拣。词不少逊。而从一行者之名大显。辞归。德清结茆武康。居以事母。名缁乐访之。又五载还天日。妙公曰。大有人道。你拖泥带水在。对曰。两眼对两眼。妙公。乃为薙落。更从一。名了义。自号断崖。遂单瓢只杖。渡淮杨。历齐鲁。访燕赵。登五台。随所至处。辨论风生。海内丛席为之大震。中峰本公。状其生平曰。撞漫天网。解狮子铃。情亡义断。石裂崖崩。夺庞老金珠。高挥大抹。将阿爷门户。竖柱横撑。这边那边。了无羁绊。问禅问道。不近人情。大地山河一片雪。话头流落至今行。名刹争起之。不顾。逮本雍二禅师相继化去。义始住天目正宗寺。年已七十。道风益峻。众未尝登百辈半受诸方付嘱者。就正请益。不敢生。忽尝示众曰。若要超凡入圣。永脱尘劳。直须去皮换骨。绝后再苏如寒灰。发焰枯木重荣。岂可作容易想。我在老和尚处。多年每被大棒打。彻骨髓不曾。有一念远离心。直至今日。才触著痛处。不觉泪流。岂是你欢喜踊跃。咬著些子苦味。便乃掉头不顾。殊不知苦味。能除百病。大凡功夫若到。省力时。如顺水流舟。只要梢公牢牢把柁。才有丝毫异念。生管取丧身失命。若到纯一处。不可起一念精进心。不可起一念懈怠心。不可起一念求悟心。不可起一念得失心。才有念生。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使你颠狂。胡说乱道。永作魔家眷属。佛也难救你。戒之戒之。元统元年除夕。告众曰。有一件事。天来大还。委悉么良久云。明日。是元朝越六日。指法云塔西空地曰。更好立个无缝塔。归与禅者谈笑自若。乃曰。老僧明日天台去也。侍者曰。某甲相随得么。曰。骑马趁不及。次日跏趺而逝。世寿七十二。坐夏四十九。奉遗命。塔于所指之处。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大师。义初会葬中峰时。笑谓众曰。过后十二年。更为老僧。一会及入灭时。正符其谶。 赞曰。棒头觅落处。何如捞月水中。喝下越端倪。却似分胶膝里。师初扣关。见高峰孤硬。有上山推毂之难。自后立地知此道。平常有顺水放舟之快。想其为人烈丈夫也。故其问道出家之迹。颇与卢行者相若说法。写自心曲。以真实诲人。至今传其语。为禅关策要。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