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帝释(帝釋)
亦称“ 帝释天 ”。 佛教护法神之一。佛家称其为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居 须弥山 顶 善见城 。梵文音译名为 释迦提桓因陀罗 。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人天感悴,帝释动怀。”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忉利照园之东,帝释天城之北。”《水浒传》第六回:“诸天坏损,怀中鸟雀营巢;帝释欹斜,口内蜘蛛结网。” 明 屠隆 《綵毫记·脱靴捧砚》:“仙宫寳嵌妆,帝释珠交网。”
《國語辭典》:帝释天(帝釋天)  拼音:dì shì tiān
印度的雨神。梵语Śākro的意译。在吠陀神话中他统领天界诸神,并用他的金刚杵征服黑暗的诸魔。由于他所作所为对人类有益,所以在祈祷文常受到赞颂。虽在较晚的吠陀神话将他归入梵天、毗湿奴与湿婆的下属,但在一般人的概念,他还是天神的领袖。在佛教将他列为护法神之一。也称为「释提桓因」、「因陀罗」。
《漢語大詞典》:帝释(帝釋)
亦称“ 帝释天 ”。 佛教护法神之一。佛家称其为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居 须弥山 顶 善见城 。梵文音译名为 释迦提桓因陀罗 。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人天感悴,帝释动怀。”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忉利照园之东,帝释天城之北。”《水浒传》第六回:“诸天坏损,怀中鸟雀营巢;帝释欹斜,口内蜘蛛结网。” 明 屠隆 《綵毫记·脱靴捧砚》:“仙宫寳嵌妆,帝释珠交网。”
《漢語大詞典》:帝释青(帝釋青)
见“ 帝青 ”。
《漢語大詞典》:帝青
(1).佛家所称的青色宝珠。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三:“帝青,梵言‘因陀罗尼罗目多’,是帝释寳,亦作青色,以其最胜,故称帝释青……目多,此云珠,以此寳为珠也。”
(2).指青天,碧空。 宋 王安石 《古意》诗:“帝青九万里,空洞无一物。” 宋 刘克庄 《满江红》词:“九万里,纤云收尽,帝青空阔。” 明 唐寅 《与朱彦明诸子同游保俶寺》诗:“登高新酒倾酇白,吊古空山涌帝青。”
《國語辭典》:护法(護法)  拼音:hù fǎ
1.佛家指护持佛法的人。
2.随侍于佛教或道教主神旁边的人,负有守卫的责任。《西游记》第一六回:「众人悚惧,才认得三藏是种神僧,行者是尊护法。」
3.拥护国法。如:「护法之役」。
4.保护。《豆棚闲话。第六则》:「又请了几个废弃的乡宦,假高尚的孝廉,告老打罢的朋友,从边护法。」
5.人名。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大师。约生于六世纪中叶。曾任印度那烂陀寺的住持。其唯识学说继承陈那大师的传统,但在认识论上则主张有见分、相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佛教史上称为「四分家」。著有《广百论释》、《成唯识宝生论》等传世。
《漢語大詞典》:帝网(帝網)
(1).史记·殷本纪:“ 汤 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 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后因用以比喻帝王恩泽优渥,法令尚宽。《晋书·乐志上》:“张帝网,正皇纲;播仁风,流惠康。”
(2).佛教谓帝释所居 忉利天宫 上悬有珠网,上缀宝珠无数,重重迭迭,交相辉映。后因以“帝网”比喻事物间互相错综复杂的联系和牵掣。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华严帝网重重现,康乐钧天窃窃听。” 梁启超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夫既化其身以入书中矣,则当其读此书时,此身已非吾有,截然去此界以入於彼界,所谓华严楼阁,帝网重重,一毛孔中,万亿莲花,一弹指顷,百千浩劫,文字移人,至此而极。” 章炳麟 《无神论》:“万物相支,喻如帝网,互相牵掣,动不自由。”
《漢語大詞典》:释梵(釋梵)
(1).指 释迦 。 南朝 梁 刘潜 《平等刹下铭》:“释梵夺其声光,日车贬其轮照。”参见“ 释迦 ”。
(2).帝释和梵天。佛经中天的名称。 前蜀 贯休 《送卢舍人》诗之三:“君不见释梵诸天寿亿垓,天上人间去復来?”
《國語辭典》:释迦(釋迦)  拼音:shì jiā
1.印度一氏族名。佛陀释迦牟尼是此一族人。
2.佛祖释迦牟尼的简称。参见「释迦牟尼」条。
3.参见「释迦果」条。
《漢語大詞典》:四天王
佛经称 帝释 的外将,分别居于 须弥山 四埵,各护一方,因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 持国天王 (名 多罗吒 ),身白色,持琵琶;南方 增长天王 (名 毗瑠璃 ),身青色,执宝剑;西方 广目天王 ( 名毗留博叉 ),身红色,执羂索;北方 多闻天王 ( 名毗沙门 ),身绿色,执宝叉。旧时寺庙山门两旁多塑四天王像,身形高大,面目狰狞,又称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参阅法苑珠林卷五三、《三界诸天会名》经律异相卷一《四天王》
《漢語大詞典》:救鸽(救鴿)
佛教传说 天帝释 及 毗首羯摩 相谋试 尸毗王 之念力,化为鹰和鸽,鹰追鸽飞入王宫。 尸毗王 为救护鸽命,取利剑割股及两臂两胁之肉与鹰,直至昏倒仆地。 天帝释 现本形,深赞王之善行,恢复其身体。事见贤愚经《本生鬘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 惠生 ﹞西北行七日,渡一大水,为如来为 尸毘王 救鸽之处,亦起塔寺。” 唐 钱起 《题延州圣僧穴》诗:“昔日捨身缘救鸽,今时出现有飞鹰。”
《漢語大詞典》:因陀啰(因陀囉)
梵语Indra的音译。或译为“因提梨”、“因陁罗”。意译作天主或天帝释。本为雷雨之神,或谓保护世界之神。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三:“因坻,或言因提梨或言因陀囉,正翻名天主,以帝代之,故经中亦称天主或称天帝释者。”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故 吠陁 之民,见夫凄风烈雨,黑云如盘,奔电时作,则以为 因陁罗 与敌斗,为之栗然生虔敬念。”
《漢語大詞典》:忉利天宫
佛教语。指忉利天中央 帝释 所居的宫殿。见法苑珠林卷五引起世经。 章炳麟 《无神论》:“若夫佛家之説,亦云忉利天宫,上有天帝。”参见“ 忉利天 ”。
《漢語大詞典》:忉利天
梵语的音意兼译。即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佛教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合中央 帝释 所居天城,共三十三处,故云。即一般所说的天堂。 晋 法显 佛国记:“佛上忉利天三月,为母説法。” 清 洪升 《长生殿·补恨》:“我当上奏天庭,使你两人世居忉利天中,永远成双,以补从前离别之恨。” 赵朴初 《拟寒山》诗之三:“莫羡忉利天,转眼泥犂掉。”亦省作“ 忉利 ”。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影现须弥,香闻忉利。”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忉利……此译三十三天。”旧唐书·刘瞻传:“业累尽消,往生忉利。”
天帝释
【佛学大辞典】
(天名)忉利天之主,姓释迦,名天帝释,又云帝释天。
天帝释城
【佛学大辞典】
(杂语)帝释天之宫城也。名善见城。又名喜见城。
帝释地藏会
【佛学大辞典】
(杂名)佛于忉利天说地藏本愿经,帝释念地藏,修其法会也。
帝释
【佛学大辞典】
(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deva%na%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馀眷属,慧者能分布。」同疏五曰:「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馀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图中所示也。」法华义疏二曰:「释提桓因者,具足外国语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为能天主。」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
【佛学常见辞汇】
忉利天的天主,俗称为玉皇大帝。
帝释宿因
【佛学大辞典】
(传说)智度论五十六云:「问曰先言释者是字,提桓因者是天主,今佛何以不言释,乃命言憍尸迦耶?答曰:昔摩伽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伽,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皆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伽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是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唤其本姓,故言憍尸迦,或言天主,或言千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