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常行  拼音:cháng xíng
1.永久奉行的准则。《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曰:『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文选。东方朔。答客难》:「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
2.北平方言。一般的、普通的。如:「那家餐馆的菜太贵了,常行人家可吃不起。」
《国语辞典》:异常行为(异常行为)  拼音:yì cháng xíng wéi
泛指不正常的行为。通常指因心理失常或情绪困扰而表现的各种行为。
《国语辞典》:常行儿(常行儿)  拼音:cháng xíng ér
北平方言:(1)时常,经常。如:「他常行儿在下班后,和同事小酌几杯才回家。」(2)时常有的行为。如:「嘿,他打输牌翻脸不认人,可是常行儿。」
《漢語大詞典》:反常行为
也称“异常行为”。由于情景因素的刺激,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生理上的障碍而表现出来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各种变态或病态行为、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以及一个社区或整个社会上出现的反社会行为等。
《漢語大詞典》:习行(習行)
常行。百喻经·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世间凡夫,亦復如是。亲近邪友,习行非法,造作结业,堕三恶道。”
分類:常行
《國語辭典》:行药(行藥)  拼音:xíng yào
魏晋南北朝人好服五石散,服药后,须行走使药力散发开来,故称为「行药」。也作「行散」。
《國語辭典》:行散  拼音:xíng sàn
1.魏晋南北朝人好服五石散,服后须行走以宣泄药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觊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率尔去下舍,便不复还。」也作「行药」。
2.散步。清。陈维崧 雨淋铃。斜阳城阙词:「斜阳城阙,晚秋行散,偶尔游歇。」
3.施药治病。《水浒传》第一一四回:「安子青囊艺最精,山东行散有声名。」
《漢語大詞典》:行散
谓施药治病。散,散剂。《水浒传》第一一四回:“ 安子 青囊艺最精, 山东 行散有声名。人夸脉得 仓公 妙,自负丹如 蓟子 成。”
《國語辭典》:飞行(飛行)  拼音:fēi xíng
在空中往来活动。汉。刘向《列仙传。卷下。主柱》:「得神砂飞雪,服之五年能飞行。」
《國語辭典》:中典  拼音:zhōng diǎn
宽严适中的常行之法。《周礼。秋官。大司寇》:「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汉。郑玄。注:「中典者,常行之法。」《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抚同上德,绥用中典。」
《漢語大詞典》:四摄(四攝)
佛教语。谓菩萨为摄受众生归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摄:惠以财物、佛法等;爱语摄:善言慰喻;利行摄:行善利人;同事摄:分身示现,随机教化。语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闻持品:“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唐 道绰 安乐集卷下:“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
《国语辞典》:狼狈相倚(狼狈相倚)  拼音:láng bèi xiāng yǐ
狼与狈常相互合作,才能正常行走或做事。比喻互相勾结,为非做歹。《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犹豫多疑,喻人之不决;狼狈相倚,比人之颠连。」
法华常行
【佛学大辞典】
(仪式)法华三昧与常行三昧也。常行三昧即念佛三昧。
常行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常恒修念佛三昧也。
【佛学常见辞汇】
时常修行念佛三昧。
【三藏法数】
常行三昧者,亦名般舟三昧。梵语般舟,华言佛立。佛立有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其前立,故名佛立。以九十日为期,终竟三月,身常旋行,不得休息,口常唱阿弥陀佛,心常想阿弥陀佛,或先想后唱,或先唱后想,想唱相继,无令休息。此之三昧,极能断除宿障,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常行乞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参见:头陀)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藏法数】
乞食者,谓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活其命也。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三藏法数】
谓比丘离诸贪求,不受他请,常行乞食,以资色身,助成道业。若得食时,或好或恶,不起分别增减之念;若不得食,亦无嫌恨,得与不得,心常平等,是为头陀行也。
常坐常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四种三昧中之常坐三昧与常行三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