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黼冔
(1). 殷 代的帽子,绘有黑白斧形花纹。《诗·大雅·文王》:“厥作祼将,常服黼冔。” 毛 传:“黼,白与黑也。冔, 殷 冠也。”
(2).戴着 殷 冠。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然后量能而授之职,授之田宅,又率以祀 文王 ,黼冔祼将,骏奔走于庙。” 王国维 《海上送日本内藤博士》诗:“眼见 殷 民常黼冔,归去便将闕史补。”
《国语辞典》:罗帽(罗帽)  拼音:luó mào
一种中国戏剧中的帽子。六角形,帽背很高,帽子上面有一个圆球,上大下小,有软、硬、花素之分。多用缎蒙绒制成。
《國語辭典》:护耳(護耳)  拼音:hù ěr
寒带地区为保护耳朵不会受冻的用品,形状类似耳机。
《國語辭典》:通天冠  拼音:tōng tiān guān
旧时天子戴的一种帽子,创始于秦,至清废除。通常天子在郊祀和宗庙中所佩戴。其冠高九寸,正竖,顶向后稍斜,然后直下,铁制的卷梁上有展筒──筒状而作伸展状,且通天冠的额部有金博山──是用黄金制成山岳形的片状饰物,乃是仿照博山炉所做,其作用是企求与神仙相通的一种心理。通天冠与帝王的另一种礼冠「冕」,本来各为一物,互不相关,但是从南北朝以后的冕,往往由通天冠加延而成,称为「通冠平冕」,顶上的那块延,正好与天平,因此也称为「平天冠」、「平天冕」、「平顶冠」。
《漢語大詞典》:头衣(頭衣)
古代称小孩和少数民族的帽子。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 纯 与 哀牢夷 人约,邑豪岁输布贯头衣二领,盐一斛,以为常赋。”按,说文·冃部:“冃,小儿及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也。” 段玉裁 注:“谓此二种人之头衣也。小儿未冠,夷狄未能言冠,故不冠而冃。”
《國語辭典》:头盔(頭盔)  拼音:tóu kuī
保护头部的帽子。《三国演义》第七回:「瓒弓箭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
《漢語大詞典》:颜帢(顔帢)
古代帽子的一种。晋书·五行志上:“初, 魏 造白帢,横缝其前以别后,名之曰颜帢,传行之。”参见“ 颜 ”。
分類:帽子
《漢語大詞典》:丧冠(喪冠)
服丧时所戴的一种帽子。礼记·檀弓上:“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丧冠不緌。”
《漢語大詞典》:椰子冠
用椰子壳做的帽子。 宋 苏轼 有《椰子冠》诗。亦省称“ 椰冠 ”。 清 杜浚 《椰冠道人歌》:“归来一物无所携,独得椰冠大如指。椰冠华首日相亲,人见椰冠识道人。”
《国语辞典》:笠帽  拼音:lì mào
用竹叶、麦穗等编成,用以防晒遮雨的帽子。清。徐珂《清稗类钞。隐逸类。图鞳布筑墓宇傍》:「短裘笠帽,望之如神仙中人。好吟咏,有靖节、放翁之风。」
《漢語大詞典》:护顶(護頂)
婴儿戴的一种保护头顶的帽子。《金瓶梅词话》第三四回:“﹝ 西门庆 ﹞教 李瓶儿 替 官哥 裁毛衫、披袄、背心、护顶之类。”
《國語辭典》:皇冠  拼音:huáng guān
君王所戴的头冠。
《漢語大詞典》:七星冠
道士所戴的帽子,上有七星图案。《宣和遗事》前集:“忽值一人,松形鹤体,头顶七星冠,脚着云根履,身披緑罗襴,手持著宝剑迎头而来。”红楼梦第一○二回:“法师们俱戴上七星冠,披上九宫八卦的法衣。”
《漢語大詞典》:裙帽
南朝 士大夫所戴的一种高顶垂裙的帽子。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二年:“ 宋 元嘉 之世,诸王入斋閤,得白服、帬帽见人主;唯出 太极 四厢,乃备朝服。” 胡三省 注:“ 宋 齐 之间,制高屋帽,下帬盖。”
《漢語大詞典》:沙帽
即纱帽。古代君主或贵族、官员所戴的一种帽子。亦借指官员。 唐 杜甫 《泊松滋江亭》诗:“沙帽随鸥鸟,扁舟繫此亭。”沙,一本作“ 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