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正冠李下  拼音:zhèng guān lǐ xià
在李树下不要整理帽子,可避免偷李的嫌疑。语本《乐府诗集。卷三二。相和歌辞七。无名氏。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比喻引起他人疑猜。《梁书。卷三三。王僧孺传》:「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徽绳。」
《漢語大詞典》:植发冲冠(植髮衝冠)
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踊跃之状。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髮衝冠。”
《漢語大詞典》:爪拉帽
明 代皇子戴的一种帽子。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皇子戴元青縐纱六瓣有顶圆帽,名曰爪拉帽。”
分類:皇子帽子
《國語辭典》:张冠李戴(張冠李戴)  拼音:zhāng guān lǐ dài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误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名实不符或弄错事情、对象。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三二。锦衣卫》:「彼卑官小卒,以衙门为活计,惟知嗜利,鲜有良心……甚至张冠李戴,增少为多,或久禁暗处,或苦打屈服。」
《漢語大詞典》:突何
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称帽子为“突何”。南史·夷貊传下·西戎:“其(指 邓至国 )俗呼帽曰突何。”按, 邓至国 居 西凉州 界, 羌 之别种。
《國語辭典》:瓦楞帽  拼音:wǎ léng mào
形如瓦楞的帽子,昔时为庶民所戴,以别于士大夫的方巾。《儒林外史》第一回:「一日,正和秦老坐著,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来,头带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也称为「瓦楞帽子」。
《漢語大詞典》:无颜之冠(無顔之冠)
无檐而不遮额的帽子。战国策·宋卫策:“为无颜之冠,以示勇。” 鲍彪 注:“冠不覆额。”
分類:帽子
《漢語大詞典》:獭皮冠(獺皮冠)
用獭皮制成的帽子。《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序》:“有邑君长,皆赐印綬,冠用獭皮。”梁书·陈伯之传:“﹝ 陈伯之 ﹞年十三四,好著獭皮冠,带刺刀。”
分類:獭皮帽子
《漢語大詞典》:太阳帽(太陽帽)
用以遮蔽太阳光的帽子,有帽沿,样式不一。
《漢語大詞典》:铜盆帽(銅盆帽)
即拿破仑帽。一种以 拿破仑 命名的椭圆阔边的帽子。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你看他头上戴的铜盆帽,倾斜到怎么一个角度。”
《漢語大詞典》:桶子帽
圆桶形的帽子。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四折:“肩担一幅泥金令字旗,头戴八角红缨桶子帽。”
分類:帽子
《國語辭典》:鸭舌帽(鴨舌帽)  拼音:yā shé mào
一种帽子。帽前突出一块半圆形的硬板,可以遮蔽阳光。帽顶至前沿连成斜线,侧面约为直角三角形,极为轻便。也称为「鸭嘴帽」。
《漢語大詞典》:遗子礼(遺子禮)
新罗语。称帽子。南史·夷貊传下·新罗:“其冠曰遗子礼,襦曰尉解,袴曰柯半,靴曰洗。”
分類:新罗帽子
《国语辞典》:沐猴冠冕  拼音:mù hóu guàn miǎn
沐猴,即猕猴。本指猴子戴著帽子。虽外表装扮得像人,却少了人的本质。后以「沐猴冠冕」讥讽人徒具衣冠而不脱粗鄙本性。参见「沐猴而冠」条。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国语辞典》:冠冕衣裳  拼音:guān miǎn yī cháng
衣服帽子。《幼学琼林。卷四。制作类》:「冠冕衣裳,至黄帝而始备。」
分类:衣服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