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干 → 乾干”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赤野
(1).古代传说中产珠玉之地。管子·国蓄:“金起於 汝 汉 ,珠起於 赤野 。” 尹知章 注:“ 赤野 ,盖在 崑崙虚 之西。” 南朝 梁 江淹 《扇上綵画赋》:“饰以 赤野 之玉,文以 紫山 之金。”
(2).指南方的原野。古文苑·张衡〈髑髅赋〉:“南游赤野,北泏幽乡。” 章樵 注:“赤野,极南之地。” 隋 卢思道 《升天行》:“玄洲望不极,赤野眺无垠。”
(3).酷热干旱的田野。 清 吾庐孺 《京华慷慨竹枝词·皖北人相食》:“向来人命如儿戏,赤野青苗惨不如。”
《國語辭典》:耐旱  拼音:nài hàn
能忍受乾旱。如:「这些植物很耐旱,适合当行道树。」
分類:干旱
《漢語大詞典》:常阳(常陽)
亦作“ 常暘 ”。 指长期干旱不雨。尚书大传卷三:“厥罚常阳。”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刑罚妄加,羣阴不附,则阳气胜,故其罚常阳。” 宋 苏轼 《五岳四渎等处谢雨祝文》:“乃者常暘为灾,歷时愈炽。”
分類:长期干旱
《漢語大詞典》:赤祥
古代五行家指兵火干旱等灾变的征兆。尚书大传卷二:“时则有赤眚、赤祥,维水沴火。”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五行传》曰:‘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谓火失其性而为灾也……火色赤,故有赤眚、赤祥。”后汉书·五行志二:“ 桓帝 建和 三年秋七月, 北地 廉 雨肉似羊肋,或大如手,近赤祥也……其后 梁氏 诛灭。”宋书·五行志三:“ 晋愍帝 建兴 四年十二月丙寅,丞相府斩督运令使 淳于伯 ,血逆流上柱二丈三尺,此赤祥也……及有此变,司直弹劾众官, 元帝 又无所问,於是频旱三年。”
《漢語大詞典》:青死
谓庄稼未黄熟就干旱而死。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冬初不雪,春尽不雨,麦苗继日而青死,桑叶未秋而黄落。”
《漢語大詞典》:乾裂
干旱而裂开;干燥而破裂。 何其芳 《画梦录·雨前》:“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一脸黑茬茬的络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
《漢語大詞典》:沃霖
滋润干旱的大雨。 宋 梅尧臣 《次韵和马都官苦热》:“赤地有焦土,烈野无沃霖。”
《漢語大詞典》:酷旱
非常干旱。例如:酷旱的年月。
分類:干旱
《漢語大詞典》:赤裂
指土地因干旱而开裂。 清 赵翼 《大雨》诗:“时方届插秧,谓当有甘澍。孰知期竟愆,赤裂江乡田。” 清 方薰 《踏塘车》诗:“去年踏塘车,田中赤裂飞黄沙。”
《漢語大詞典》:涸落
因干旱而水位下降。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纠列之时也,山川涸落。”
《漢語大詞典》:旱霾
指天气阴霾、干旱。明史·罗侨传:“五年四月,京师旱霾。”明史·孝宗纪:“十年……三月辛亥,以旱霾修省,求直言。”
《漢語大詞典》:热旱(熱旱)
天热干旱。墨子·公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
分類:干旱
《漢語大詞典》:燋壤
土地烧焦。形容极其干旱。燋,通“ 焦 ”。魏书·世宗纪:“孝妇淫刑, 东海 燋壤。今不雨十旬,意者其有寃狱乎?”
《國語辭典》:碱土(鹼土)  拼音:jiǎn tǔ
1.土壤含有多量碱或交换性钠,致使其碱性高至pH8.5以上的,称为「碱土」。
2.钡、钙、锶的氢氧化物,有时也包括镁的氢氧化物。它的性质介于碱金属元素氧化物与土金属(第13族)元素氧化物之间。
《漢語大詞典》:特殊环境
人们极少遇到的环境。如南北极超低温、高山缺氧、沙漠干旱、风沙、赤道丛林、高温高湿、地方病高发区、水下环境、外层空间环境,以及冲击、爆炸、辐射、强磁场、高频噪声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