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应接(應接)  拼音:yìng jiē
1.应酬交际。《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客卿幼而歧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唐。杜甫〈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诗:「老病忘拘束,应接丧精神。」
2.接应、支援。《后汉书。卷七三。刘虞传》:「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馀以给足之。」
3.彼此相呼应。唐。欧阳询《书法。应接》:「两点者如小八,自相应接。」
《國語辭典》:应接不暇(應接不暇)  拼音:yìng jiē bù xiá
形容美景繁多,令人目不暇给。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后亦用以比喻人事物繁多纷至,令人穷于应付。《文明小史》第四二回:「那些学堂里的学生,你也去买,我也去买,真正是应接不暇,利市三倍。」也作「接应不暇」。
《国语辞典》:应接如响(应接如响)  拼音:yìng jiē rú xiǎng
应答问题迅捷流利,如同声音的回响。比喻才识丰富,思想敏捷。唐。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容閤昭官两朝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也作「应答如响」。
《漢語大詞典》: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王子敬 云:‘从 山阴 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原指景物美而多,令人目不暇接。后用以喻事物繁多,应付不及。《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民族主义之教育》:“此读 支那 之歷史,凡野蛮破坏之事业,几有 山阴 道上应接不暇之观。”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二:“生活也好似行程,青山绿水,本来 山阴 道上,应接不暇。”
分類:指景景物
《國語辭典》:应酬(應酬)  拼音:yìng chóu
1.交际往来。宋。陆游 晚秋农家诗:「老来万事懒,不独废应酬。」《红楼梦》第五五回:「王夫人吊贺迎送,应酬不暇,前边更无人。」
2.勉强应付。《老残游记》第七回:「若是大头目,就须尽力应酬。」《文明小史》第五七回:「那些同门的,今天借五十,明天借一百,冲天炮好不应酬他们吗?」
《國語辭典》:招呼  拼音:zhāo hū
相邀、唤请。《东观汉记。卷一○。李忠传》:「收太守宗广及忠母妻子皆系狱,而令亲属招呼忠。」《三国演义》第一四回:「飞于城外招呼士卒,出城者尽随飞投淮南而去。」
《國語辭典》:招呼  拼音:zhāo hu
1.以言语、手势彼此寒暄、问候。《老残游记》第二回:「这一群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
2.招揽、招罗。《书经。立政》:「吁俊尊上帝」句下汉。孔安国。传:「招呼贤俊与共尊事上天。」《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后毋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兵。」
3.照料。《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我想著受主子恩典,又招呼了你这么大,撂下走了,天良何在?」
4.吩咐、通知。《文明小史》第二八回:「西卿自去招呼仆从,捲字画、藏骨董。」
5.呼唤。如:「你妈妈正在招呼你回家吃饭呢!」
《漢語大詞典》:应待(應待)
(1).应接;接待。墨子·非命上:“外无以应待诸侯之宾客,内无以食饥衣寒。”《韩诗外传》卷十:“为宾客莫应待邪?则行人 子牛 在。” 唐 韩愈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中人使授命书,应待失礼。” 前蜀 尹鹗 《清平乐》词:“应待少年公子,鸳幃深处同欢。”
(2).犹应对。文子·微明:“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可以苞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
《漢語大詞典》:趋迎(趨迎)
(1).向前迎接;应接。 金 王若虚 《鄜州龙兴寺明极轩记》:“公退饭餘,呼马而出,僕夫或不请所之,知其必适是也。比及其门,呵喝有声,主人者趋迎而笑,知其必为吾也。”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专精课治,何业不就?而时日耗于趋迎,精神殫于餽遗,帣韝鞠跽,东西奔驰。”
(2).奉承;讨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但有当事朝绅,肯来纳交的,不惜物力,加倍趋迎。”《天雨花》第十回:“依然照旧多荣耀,狐群狗党又趋迎。”
《國語辭典》:应门(應門)  拼音:yìng mén
1.古代宫廷的正门。《诗经。大雅。绵》:「乃立应门,应门将将。」《礼记。明堂位》:「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2.管理门户开启或应对访客。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董文恪公老仆王某,性谦谨,善应门。数十年未忤一人。」
3.当家主持门户。《警世通言。卷四。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诸子应门,或殁于官,或丧于途。」
《漢語大詞典》:应候(應候)
(1).顺应时令节候。 晋 陆云 《寒蝉赋》序:“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则其信也。”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进贺冬银乳白身状》:“黄鐘应候,白琯舒和。” 明 俞安期 《望海》诗:“日日潮来长应候,似应西答百川朝。”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及二三月,众花应候而发,而冬花已憔悴。”
(2).应接侍候。红楼梦第七二回:“这是奶奶日间操心,惦记应候宫里的事。”
《漢語大詞典》:应会(應會)
(1).应接聚会。世说新语·政事“羣胡同笑,四坐并懽”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王导 接诱应会,少有牾者。虽疎交常宾,一见多输写款诚,自谓为 导 所遇,同之旧暱。”
(2).适应时机。 唐 韩愈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公结髮从军四十餘年,敌攻无坚,城守必完,临危蹈难,歔欷感发,乘机应会,捷出神怪,不畏义死,不荣幸生。”
(3).犹应付。 宋 叶适 《李仲举墓志铭》:“倥偬难理,雍容应会;迷谬不决,歘疾赴机。”
《漢語大詞典》:应容(應容)
应接的仪容。吕氏春秋·审应:“人主出声应容,不可不审。”
分類:应接仪容
《漢語大詞典》:应客(應客)
应接客人。指接受参观、应对、问询等。《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 何休 注:“示饱足也。” 汉 班固 《奕旨》:“学不广博,无以应客。”
《國語辭典》:戒具  拼音:jiè jù
1.古代祭祀、朝觐、会同、应接宾客等事应备的陈设器具。《周礼。天官。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觐、会同、宾客之戒具,军旅、田役、丧荒亦如之。」
2.监所管理人员或警察,用以防止人犯脱逃、自杀、施暴或其他扰乱秩序行为的工具。依监狱行刑法第二十二条二项规定,戒具以脚镣、手梏、联锁、捕绳四种为限。
《漢語大詞典》:礼际(禮際)
按礼节交往;以礼应接。孟子·万章下:“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