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35,分83页显示 上一页 73 74 75 76 77 79 80 81 82 下一页
张维垣(名 群玉 号 蠡叟、冷红生、星枢 字 禄兴 )
张丙炎(字 午桥 号 药农 )
张锡龄(字 鹤圃 号 谔夫 )
张鸣珂(字 玉珊、公束 号 窳翁、窊翁、寒松老人 )
张发浚(字 庶臣 号 福荄、篆星 )
张度(字 吉大、吉人 号 叔宪、辟非老人、辟非 )
张祖同(字 雨珊 号 词缘 )
张是彝(字 秉之 号 韶笙 )
张清瀛(字 海峰 号 远春 )
张书绅(字 子训 号 半崖 )
张廷寿( 紫文 字 少槎 号 曼生、曼仙 )
张澍滋(字 雨村 号 兰渠 )
张绍华(字 小船、絅甫 号 筱传 )
张之洞(字 香涛、香岩、孝达、芗涛 号 壶公、无竞居士、抱冰、广雅、清流 文襄 探花 )
其它辞典(续上)
张景祁(字 蘩甫、孝威、蘩圃、蕴梅 号 韵梅、新蘅主人 祖钺、左钺 )张维垣(名 群玉 号 蠡叟、冷红生、星枢 字 禄兴 )
张丙炎(字 午桥 号 药农 )
张锡龄(字 鹤圃 号 谔夫 )
张鸣珂(字 玉珊、公束 号 窳翁、窊翁、寒松老人 )
张发浚(字 庶臣 号 福荄、篆星 )
张度(字 吉大、吉人 号 叔宪、辟非老人、辟非 )
张祖同(字 雨珊 号 词缘 )
张是彝(字 秉之 号 韶笙 )
张清瀛(字 海峰 号 远春 )
张书绅(字 子训 号 半崖 )
张廷寿( 紫文 字 少槎 号 曼生、曼仙 )
张澍滋(字 雨村 号 兰渠 )
张绍华(字 小船、絅甫 号 筱传 )
张之洞(字 香涛、香岩、孝达、芗涛 号 壶公、无竞居士、抱冰、广雅、清流 文襄 探花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7—?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蘩甫,号韵梅,又号新蘅主人。同治十三年进士,官福建连江、台湾淡水知县。工诗词。历经甲午战后割台等世变,多感伤之音。有《蘩圃集》、《研雅堂诗》、《新蘅词》。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六
张景祁,字蘩甫,钱塘人。同治甲戌进士,官连江知县。有《研雅堂诗》。全台诗
张景祁(1827~1891),原名祖钺,字蘩甫、韵梅,号新蘅主人,清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为薛时雨门下士。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官福建连江知县。晚岁由福建渡台湾,宦游淡水、基隆等地。张氏工诗词,历经世变,多感伤之音。著有《蘩圃集》、《研雅堂诗文集》及《新蘅词》,并传于世。诗词作品反映甲申(1884)北台战事(中法战争)和甲午(1894)之战。在台诗作,见诸赖子清《台湾诗醇》、吴幅员《台湾诗钞》、彭国栋《广台湾诗乘》、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陈汉光〈张景祁咏甲申北台战事及其他〉等。维基
张景祁(1827年—?),原名左钺,一作祖钺,字孝威,后自字蘩甫,或作蘩圃,一字韵梅,一作蕴梅,别号新蘅主人,浙江钱塘县人。同治三年(1864年)拔贡,同治十三年(1674年)甲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年(1876年)散馆,选福建武平县知县,坐事落职。台湾布政使邵友濂与其有旧,邀其前赴淡水县任职。光绪十年(1884年)至次年,两度担任淡水县知县,政绩卓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朝割台与日本,张景祁携家内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知福建连江县。民国建立后,与林寿图、郑孝胥等结社唱和。工诗词,有《研雅堂集》、《新蘅词》九卷、《秦淮八咏》等行世。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张维垣(1827~1892),字禄兴,号星枢,清屏东长治人。中秀才后,赴苗栗头份教书;同治十年(1871)取中辛未科进士,派任浙江省遂昌县知县,后又调任北京,任考试官,钦加同知衔。辞官回台后仍居苗栗头份,光绪十二年(1886),于当地策划创建义民庙。光绪十八年(1892)卒,享寿六十六。生平作品留存不多,今依《张维垣先生閒吟诗遗稿》编校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蠡叟、冷红生……等。清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文精舍、京师金台书院讲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三十二年(1906)任教京师大学堂。教学之馀,由他人口译,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馀种(或言共二百馀种),世称「林译小说」,乃引介西方文学之先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与王寿昌合译之《巴黎茶花女遗事》最为著名。平生著述丰富,与古文相关者如《畏庐文集》、《春觉斋论文》、《文法讲义》……等数十种;诗作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所出版的《闽中新乐府》收仿乐府体诗歌三十二首,激议时政,倡导改良,是其平生第一部著作,风行海内,王松《台阳诗话》特别予以介绍;此外画作《畏庐遗迹》、理论专著《春觉斋话论》,都为世人所赞誉 。维基
张维垣(1827年—1892年),字禄兴,号星枢,福建台湾府台湾县人。晚清政治人物。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神岗社,为客家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祖先张德贵东台,定居下淡水广西里。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福建乡试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中式辛未科进士。授浙江遂昌县知县。光绪三年(1877年)辞官返乡,北迁至淡水厅头份庄。光绪十八年(1892年)卒,年六十六。次年,归葬。有《张维垣先生閒吟诗遗稿》。
人物简介
维基
张丙炎,字午桥、号药农,江苏人,进士出身。咸丰九年,登进士,改庶吉士。咸丰十年,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广东廉州府知府。
人物简介
江上诗钞
字鹤圃,号谔夫,监生,候选县主簿。咸丰九年卒,享年五十八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9—1908 【介绍】: 清浙江嘉兴人,字玉珊,一字公束,晚号窳翁。咸丰十一年拔贡。历官江西德兴知县、义宁知州。工诗词骈文。有《寒松阁集》。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七
张鸣珂,字玉珊,一字公束,晚号窊翁,嘉兴人。咸丰辛酉拔贡,历官义宁知州。有《寒松阁集》。词学图录
张鸣珂(1829-1908) 字玉珊,一字公束,晚号窳翁,又号寒松老人。嘉兴人。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官新建知县,任满告归养。复出为德化、德兴知县。官至义宁知州。以事罢官。晚以鬻文生。骈文树骨庾信、徐陵,取材杨炯、骆宾王。诗上溯王维,沿波钱起,以格韵真切取胜。有《寒松阁集》、《寒松阁词》、《寒松阁谈艺录》。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庶臣,号福荄,又号篆星,清庠学生。尚考证而衷诸义理,著有《三极图说》一卷、《岭南逸史图书绎说》三卷及《篆星山房诗文》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895 【介绍】: 清浙江长兴人,字吉大,号叔宪,晚号辟非老人,松隐先生,自署无意识界老衲。官河南知府。精鉴赏,家富收藏,喜治经,攻小学,善篆隶,名于时。五十后始从事绘画,山水人物颇有古意。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八
张度,字吉人,号叔宪,又号辟非,长兴人。历官河南候补知府。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一
张祖同,字雨珊,长沙人。同治壬戌举人。有《湘雨楼诗钞》。词学图录
张祖同,字雨珊,号词缘。长沙人。同治元年(1862)举人。专精倚声,希踪姜张,律吕谨严,而自称爱诵周邦彦词。为"湘中六家"之一。亦有书局,顾不肯刊己作,词稿丛残,晚始付剞劂。馀事为诗。与弟冶秋齐名,并为时重。诗以杜为归,兼涉韩、苏之胜,所传不多。有《湘雨楼诗钞》、《湘雨楼词》。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是彝(1834年—1889年),字秉之,号韶笙,原号潮生、兆生。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同进士出身。正定知县。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清瀛,字海峰,号远春,山西夏县人。晚清政治人物。张清瀛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科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二甲第一百一十名进士。咸丰元年(1851年),任河南温县知县。咸丰三年(1853年),捻军骚扰县境,清瀛率领练勇数十名抗击。不久,因母丧归里。起复委用后,调任粮台办转运,被保荐以直隶州任用,调署陈留县。同治十二年(1873年),充癸酉科乡试同考官。光绪《夏县志》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江上诗钞
原名紫文,字少槎,号曼生,又号曼仙,元灏子,同治丙寅岁贡。著有独学庵诗草。少槎姑丈为月槎先生令子。悔余老人宅相才高学博,弱冠知名,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惟恃才傲物不谐于俗。惜中年以前诗作,散佚殆尽,友人陈季鸣竭力搜罗,得若干首为一集,并从燕侨斋偶存稿中得序一篇,冠之于首以待梓云。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澍滋,(1836年—1896年)派名张葆赋,字雨村,号兰渠,甘肃省兰州府皋兰县(今甘肃榆中青城)人,清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三甲一百九十二名。己卯乡试中式第二十九名,会试中式第二百五十名,殿试三甲第一百九十二名,朝考三等第一百一十九名,钦点知县。因制先后丁忧九年,后服满启用为广东琼州府乐会县知县,积劳成疾,卒于任上。
人物简介
维基
张绍华(1836年—1909年),字小船、絅甫,号筱传,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人,同进士出身。同治三年,乡试中举。同治十三年进士,授吏部学习主事。光绪十二年,署直隶大顺广道。光绪十八年,署直隶通永道。次年实授。光绪二十二年,任江西按察使。光绪二十四年,任江宁布政使、江西布政使。光绪二十六年,护理江西巡抚。光绪二十七年,任湖南布政使。光绪三十年,护理湖南巡抚,任云南布政使、山西布政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7—1909 【介绍】: 清直隶南皮人,字香涛,又字香岩、孝达,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号抱冰,又号广雅。少时工词章。同治二年进士。光绪初,擢司业,迁洗马。遇事敢言,曾请斩崇厚,毁俄约。与宝廷、陈宝琛、张佩纶等号为清流。中法战争时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事与文备并举,以谋自强。后督湖广近二十年,筹卢汉铁路,办汉阳铁厂、萍乡煤矿、湖北枪炮厂,设纺织四局,创两湖书院等,为后起洋务派首领。提倡“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反对戊戌变法,作《劝学篇》以明宗旨。庚子之役,参与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及唐才常自立军起事。光绪末,擢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定清末教育制度,力谋振兴国势,而为满族宗贵所挠,不能有所作为。卒谥文襄。所作文章典瞻,诗亦淹博沉丽。有《张文襄公全集》。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二
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晚号抱冰,南皮人。同治癸亥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襄。有《广雅堂集》。词学图录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一字香涛,又号壶公、抱冰。谥文襄。直隶南皮人。同治二年进士,官至显位。宣统继位,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有《广雅堂诗集》。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香涛、芗涛,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咸丰二年(1852)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殿试探花。累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13岁回家乡南皮应童子试时曾游黄鹤楼。同治六年(1867)任湖北学政时为黄鹤楼写楹联一副:“江汉美中兴,愿诸君努力匡时,莫但赏楼头风月;輶轩访文献,记早岁放怀游览,曾饱看春暮烟花。”后来又为黄鹤楼(奥略楼)再次题联:“昔时整顿乾坤,缔造皆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还曾作七律《黄鹤楼太白堂》。同治黄鹤楼被焚毁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拟重建并主张“此楼当造铁壁,才能避免火灾”,后因种种原因重建方案未能得到实施。光绪三十三年(1907),擢升军机大臣后,其僚属捐款在黄鹤楼故址处筑建一楼,拟名为“风度楼”。张之洞知道后,建议用“奥略”二字为名,并亲笔题写“奥略楼”楼名。此后较长一段时间,一些游客将此楼视作“黄鹤楼”前来登临、游览。维基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直隶南皮县(今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15岁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据说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还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宣统元年(1909年)病卒,谥文襄。著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