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13,分468页显示 上一页 366 367 368 369 370 372 373 374 375 下一页
张应熙(字 明生 )
张𨌥(字 韫仲 )
释本襄(字 半生 张 )
张元琳(字 西塘 )
张吉士(字 松霞 )
张弘弼(字 汝翼 号 梦谐 )
张若羲(字 昊东 号 如庵、味閒漫樵 )
李膺品(字 张锦 )
张一甲(字 菉君 )
张万绥(字 履之 )
张允升(字 大猷 号 吉庵 )
张嘉(字 雪葑 )
张文煇(字 仲文 号 闇生 )
张盖(字 覆舆、命士 号 箬庵 )
其它辞典(续上)
张尔岐(字 稷若 号 蒿庵 )张应熙(字 明生 )
张𨌥(字 韫仲 )
释本襄(字 半生 张 )
张元琳(字 西塘 )
张吉士(字 松霞 )
张弘弼(字 汝翼 号 梦谐 )
张若羲(字 昊东 号 如庵、味閒漫樵 )
李膺品(字 张锦 )
张一甲(字 菉君 )
张万绥(字 履之 )
张允升(字 大猷 号 吉庵 )
张嘉(字 雪葑 )
张文煇(字 仲文 号 闇生 )
张盖(字 覆舆、命士 号 箬庵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韫仲,宝应人。崇祯壬午举人有木侍楼诗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本襄,字半生,姓张氏,阆人也。幼而孱弱,长复多病,父母许度为僧,其病寻瘥。年十二,舍入给孤寺。一夕,闻人言今日已过,再无今日。不觉悲感交集,悟世无常。年十九,从应时法师受具,听讲《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疑不能明,夜分入室,请问其旨。应曰:“既无眼耳鼻舌身意,还有口么?要汝自信自悟始得。”由是,举步忘形,胸中如结。会明季丧乱,寇噪蜀境,避入秦中,因至徽州访素寻玄,偶闻汉中丈雪门庭孤峻,岁在己丑径往参之。夜行护法堂前,撞倒磬架,碎磬作声,疑情廊然,乃呈偈曰:“蓦直行将去,虚空撞脚跟,磬破原是铁,冤家聚头生。”丈肯之,因授杖拂,付以偈曰:“龟毛拂有腾龙势,兔角杖支南斗云。山水悉归布袋裹,昆明池上日方昕。”康熙甲辰复自蜀入滇,庚戌重修青门,大弘佛法。四月九日示疾,乃集众曰:“我有一偈当问汝等——生亦何苦,寂亦何乐,苦乐两忘,是甚活泼?”众无语,襄一喝,垂手而逝,茶毗得坚固子,为人分供,顶骨复见五彩,塔于筇竹之巅。襄凡九坐道场,五刹结制,寿五十九,僧腊四十。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元琳(1621年1月18日—17世纪),字西塘,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张元琳是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科福建乡试举人,崇祯十六年(1415年)成进士,获授庶吉士,次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他投降大顺,任职防御使;不久往南投奔隆武朝廷,依旧为庶吉士,曾为其叔父张瑞图请谥。福京沦陷,张元琳投降清朝,随即在顺治四年(1647年)任职按察使司副使,佟养甲派他招降张家玉,被对方斥责;同年五月任命为广东按察使司佥事,管布政使司岭西道参议事。李成栋反正,他跟随前往永历朝廷,广东督粮参议、岭西道参政,官至太仆卿。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吉士(17世纪—1650年代),字松霞,山东济南府德州平原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张吉士是崇祯六年(1633年)的举人,十三年(1640年)成进士,获授武功知县;当时流寇和军队接连骚动,他外调粮食、内谋守御,又照顾遗民,县内得以安枕。十六年转任平阳推官,十七年明亡后投降清朝。之后张吉士担任清朝的兵部职方司郎中,顺治七年(1650年)升为浙江屯田水利道佥事,调任山东屯田水利道,同年再改任浙江督粮道佥事,漕弊为之一清;十年(1653年)转为嘉湖兵备道佥事,哭母而卒。他博览群书,兼学为用,《性理》、《通鉴》、《史传》等书也有评纂。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弘弼(16世纪—17世纪),字汝翼,号梦谐,济南府沾化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张弘弼是崇祯六年(1633年)的举人,次年(1634年)成进士,获授高阳知县,惩治县内犯法的皇亲贵戚和宦官亲属;又稽查地马疏量,让平民安宁。城池塌陷,他亲自监修;西门北三次倒下;衙役看到门下有一件红色二尺长的东西,拿出来泥土就溃散,于是他写下文章祭祀,才能完成工事。之后张弘弼调任蓟镇推官,不收受馈赠;再转任南京户部河南司主事,弘光年间和葛遇朝、吴国斗、雍鸣鸾、赵明远、许承钦、任弘震、区志远、秦堈、夏时泰、曹玑、陆禹思、张大章、何应璜、方岳朝、周宪申、蔡元宸、陈宗大、赵翼心、盛黄、周伯瑞、张永禧、刘世斗、侯鼎铉、傅如汤、张鼎隅、赵悦心、王泰际、章甫、徐懋贤、倪元善一同在户部共事,担任江西司郎中,因病辞官回乡,顺治初年拒绝清朝徵用,后事不详。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昊东,青浦籍,华亭人。崇祯癸未进士,除泉州推官,卓异行,取吏部考功司主事。有劬庐集。维基
张若羲(17世纪—17世纪),字昊东,号如庵,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张若羲是景泰五年进士张祚的玄孙,崇祯十二年(1640年),以青浦县学生中式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进士,授福建泉州推官。隆武间,和徐丙晋同时获赐银牌,历升兵部职方司主事、员外郎、郎中。福京被清朝军队攻陷,张若羲隐居白龙潭耕种自给,自号味閒漫樵,拒绝知府荐举隐逸;表弟朱彝尊来访,他拿著锄头、戴著斗笠于田里相揖,又在破屋中收留处士吴骐。其后他发病呕血,自叹说:「这是苌宏的血,千古不化。」七十六岁去世,著有《楞严经注》。
人物简介
维基
李膺品(?—1653年),字张锦,广西桂林府灵川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李膺品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获授武选主事;隆武帝继位后迁任江西道御史。何腾蛟招揽高一功、李赤心军队,他上疏请求以监军御史到军前谋求恢复。隆武二年(1646年),他跟从何腾蛟到湘阴,期望于岳州与各将领会面;但诸镇只是观望不前,并未成事,他则以户科给事中宣谕衡州、永州,调官吏科。永历元年(1647年),长沙沦陷,朝廷命令他巡按湖南;章旷到衡州、永州后调守宝庆。二月时,朝廷派使者催促他入卫,跟随永历帝到奉天、靖州、柳州、桂林。次年(1648年),李膺品和陈经猷协助何腾蛟、瞿式耜守卫桂林,升任兵部右侍郎、副都御史,抚治永州。当时时朝中大臣结党而且势同水火,他却不跟随;同年十月调为兵部添注右侍郎。永历四年(1650年)九月,他以兵部左侍郎、副都御史督兴安、灵川义军,固守全桂林,自行罢官归乡。瞿式耜、张同敞邀请他参与谋议,他见广东局势孤危,而四、五都形势险固,可以坚守支援桂林,因此和陈经猷联合义民守住薄岭、乌岭;瞿式耜、张同敞死后,灵东地方依然能守住。永历六年(1652年),李定国出师奉天,李膺品密启其桂林空虚,毋需畏惧孔有德。于是李定国乃经西延、大埠袭击桂林,他也因此功劳得召用为兵部左侍郎。次年(1653年)七月,李定国再次攻打桂林失利,清朝政府以他接近淮东,能和李定国通讯,将为灭亡南明的制肘,就找来奸人向导出兵突陷二岭。他逃入五指山上吊自杀,很多士民也跟从死去。李膺品豪迈有谋略,家世丰厚,国家有难时散尽家产作军用,归乡后穷得无法煮稀饭;后来再次起义,居民都献出家产出誓死跟从,他的忠义如此感动人心。他的三名儿子在清朝依照他的遗命不去应试,于是没有显贵。
人物简介
维基
张一甲,字菉君,云南临安府石屏州籍贵州贵阳府人,进士出身。崇祯九年(1636年)云南乡试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二甲二名,吏部观政,本年授礼部仪制司主事。历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崇祯十七年冬,佥事张一甲言张献忠自夔门入忠、万,北则李自成逼汉中,广元、昭化以南已降贼;巴、通之际,又为诸贼所掠。南明永历十一年,授太仆寺卿,督学四川。后事不详。
人物简介
维基
张万绥,字履之,山东邹平县人。清朝初年政治人物。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山东乡试中举。清顺治三年(1646年),登进士。授直隶博野县知县,未赴任卒。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允升(1554年—?年),字大猷,号吉庵,陕西汉中府南郑县人,民籍。甲寅年二月十九日生,行一,治《书经》,由增广生中式庚午乡试八名举人,年三十三岁中式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一百七十七名,第三甲第十七名进士。户部观政,授四川成都府推官。二十年十一月选授四川道试御史,二十二年巡按直隶兼巡山海关,阅视蓟昌辽保四镇。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嘉,字雪葑,浙江归安县人。清初政治人物。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浙江乡试举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朝廷首开春闱,张嘉中式丙戌科三甲第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江南道监察御史。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文煇(1614年5月4日—1645年9月19日),字仲文,号闇生,北直隶顺天府通州籍,浙江宁波府鄞县人,顺天府通州官籍,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张文煇是崇祯六年(1633年)顺天乡试举人,七年(1634年)与兄长张文烶一起成进士,在都察院观政,曾任国子监博士,九年(1636年)升户部福建司主事,十二年(1639年)连升福建司员外郎、浙江司郎中,十三年(1640年)迁浙江徽宁道参议,曾在芜湖抵挡左良玉军队南下,后和张晋徵、罗万爵、李允佐、班衣、陈绩、郭轲、杨升诚等人迎立隆武帝,升建宁道参政,加大理寺少卿,多次拒守清朝军队保卫地方,隆武二年(1645年)八月独松关、建宁失陷后,他绑者印信投水而死,著有《怡怡堂集》,雍正二年(1724年)入祀乡贤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直隶永年人,字覆舆,一字命士,号箬庵。明季诸生。工诗,善草书。游踪遍齐、晋、楚、豫。入清,自闭土室中,虽妻子不得见。遂成狂疾,常自毁其稿。有《柿叶集》。晚晴簃诗汇·卷一十四
张盖,字覆舆,永年人。明诸生。有《张子诗选》。张子诗选·序
张盖字覆舆,吾永之东桥人,介士也。然其初以狂著。少负制举名,非所好。好诗,时郡人无称诗者,闻咏哦声,则增饰傅会以为笑,盖独好之。所为诗轻脱自喜,往往不中绳尺。家固窭,竭赀力为服饰、綦履、佩玉,飘长带,如贵介,甚都。时入狭邪,流连竟日夜。城头水次,则洞箫出诸袖中,呜呜自得。善草书,所遇无不尽。或求之,乃遂不书。故旧每欲得书,辄匿楮纨,不令见。已,自寻得之,便索笔急书,惟恐夺去,故远近传盖狂士。狂士甲申后忽自摧折。以次当贡太学,不受,自脱诸生籍,闭门独坐。读杜诗,岁常五六过。诗亦精进,得少陵神韵。对客竟日不一语。或问之,曰:「无所当语者。」以母夫人饘粥不继,间授徒自给。性不耐,未几辄罢。好独行旷莽林薄间,自作手语,时人莫测也。故人仕宦者招致幕中敬礼之,偶一语不合,引锤自击其首,被血满面。因发狂舆归,归筑土室,蔽塞绝人迹,穴而进饮食。岁时一出拜母,虽妻子不见也,亦遂不复作诗。 申子曰:迹盖所为,前后若两人,类有所感发然者,古独行之流欤?诗在前者不复论,刻其甲申以后诸作,语之深者又难显布。呜呼!其足见盖者几何哉?里人申涵光凫盟氏撰。柿叶庵诗选·序
张子覆舆诗能令人敬矣,又能令人慕。将以人重欤?抑以诗传欤?予闻张子置身狂狷间,自全所天,故微言大义出诸孤愤而不失乎忠厚,虽远追古作者,难与后先齿之。汉、晋以下,所谓侪其盛、亢其衰者也。夫式贤者之闾而扬高节,非予徒事耶?望见之不可得,得素所欲见之人之诗,斯可矣。予少尝学焉,近不复作且十载,独于张子讽咏,所至每怵惕,辄欲为之赋。倘犹谓诗不克发人隐,孰肯为予信哉!梓之,使天下知世有张子。其诗传,则其人遂以传矣。灵均既生,少陵如在,曷不呼饮而一问之?新安余维枢序。张子诗选·跋
张覆舆先生《柿叶庵集》未付梓,久散佚无存。此申凫盟先生选本,仅百馀篇,板已毁,印本不易见。兹从武俊民戎部钞本录出,为校讹误数十字,重付剞劂,俾广流传,庶先生之遗篇不至湮没也。 光绪七年正月,永年县知县江阴夏诒钰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