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4,分29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实录
录事
录黄
记录
不录
语录
录用
著录
可录
别录
收录
鬼录
司录
甄录
编录
《國語辭典》:实录(實錄)  拼音:shí lù
1.据实的记载。《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赞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
2.史体的一种。于一帝崩后,取其起居注、日录、时政记等记注之作,并诏令章奏等,年经月纬,汇而成编。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周兴嗣梁皇帝实录三卷,记武帝事。
3.记述私人事迹的著作。如《四库提要》、史部传记类存目有孔氏实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國語辭典》:录事(錄事)  拼音:lù shì
1.职官名。旧时各官署缮写文件的官员。
2.唐代科举考试,同年及第者聚会,便请一人为录事,主持宴席间的应酬事务。最初由状元担任,后多改以妓女充任。
《漢語大詞典》:录黄
宋 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宋史·职官志一:“﹝中书省﹞承制画旨以授门下省。令宣之,侍郎奉之,舍人行之,留其所得旨为底;大事奏禀得旨者为‘画黄’,小事拟进得旨者为‘録黄’。”《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中书省、枢密院面奉宣旨,别以黄纸书,中书令、侍郎、舍人宣奉行讫,録送门下省为画黄。受批降若覆请得旨及入状得画事,别以黄纸亦书宣奉行讫,録送门下省为録黄。” 宋 苏辙 《论软堰申三省状》:“窃见中书省録黄北流软堰事……候下手日,先将检计到功料奏取指挥。”
《國語辭典》:记录(記錄)  拼音:jì lù
1.记于书册。汉。王充《论衡。超奇》:「古昔之远,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难得记录。」《三国演义》第一○○回:「史官秉笔而记录,百姓众口而传扬。」也作「纪录」、「记载」。
2.记于书册的资料。如:「把事情的过程做成记录。」也作「纪录」、「记载」。
3.在一定时间或范围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他期待在明天的运动场上,打破全国撑竿跳记录。」也作「纪录」。
4.记录的人。如:「下次的会议就由你当记录。」
《漢語大詞典》:不录
(1).不检束。荀子·修身:“辟违而不慤,程役而不録。” 杨倞 注:“録,检束也。於功程及劳役之事,怠惰而不检束。言不能拘守而详也。”
(2).不任用。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石亨奸党:“诛其一二,以示至公,餘则屏之远方,终身不録。”
(3).不抄录。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有《织锦词》一首,载《山左诗钞》,诗不佳,故不録。”
《國語辭典》:语录(語錄)  拼音:yǔ lù
言论的实录或摘录。佛家祖师说法时,僧徒直接记载问答口语,以白话叙述,不加文饰,称为「语录」。后宋代儒者讲学,门人弟子所记下的语言笔录,也称为「语录」,如《朱子语录》。宋。陆游 跋兼山先生易说:「郭立之从程先生游最久,程先生病革,犹与立之有问答语,著于语录。」
《國語辭典》:录用(錄用)  拼音:lù yòng
录取人才,加以任用。南朝梁。丘迟 与陈伯之书:「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宋。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凡所擘划利害,不问何人,小则随事酬劳,大则量才录用。」
《国语辞典》:著录(著录)  拼音:zhù lù
记载登录。《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张兴传》:「既而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为梁丘家宗。」《文选。陆倕。石阙铭》:「置博士之职,而著录之生若云。」
《韵府拾遗 沃韵》:可录(可录)
齐书武帝纪:沈攸之于景和之世,特有乃心,虽末节不终,而始诚可录。岁月弥往,宜特优降。
《漢語大詞典》:别录
(1).分别撰述。 唐 刘知几 史通·世家:“必编《世家》,实同《列传》, 马迁 强加别録,以类相从。”
(2).目录解题式的文体。始于 汉 刘向 。 建始 中,朝廷征集图书文献,命 刘向 等校勘整理。每校一书,由 刘向 加以编次,写出提要,抄录上报,因成《七略别录》。参阅隋书·经籍志。 张舜徽 《〈清人文集别录〉自序》:“别録之体,犹提要也……盖即后世目録解题之始。名曰别録,谓纂辑羣书之叙録,都为一集,使可别行云尔。”参见“ 七略 ”。
(3).指礼品清单。宋史·赵普传:“今赐羊酒如别録,卿宜爱精神,近医药,强饮食。” 宋 苏轼 《赐金紫光禄大夫吕公著生日诏》:“今赐卿生日羊酒米麵等,具如别録,至可领也。”
《國語辭典》:七略  拼音:qī lüè
书名。西汉刘歆据其父刘向所著别录撰成,为中国目录书之祖。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卷。其书久佚,清人有辑本。
《國語辭典》:收录(收錄)  拼音:shōu lù
录取、登录。《后汉书。卷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侯霸》:「霸明习故事,收录遗文,条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于时者,皆施行之。」《三国演义》第二四回:「望乞收录,誓当图报。」
《國語辭典》:鬼录(鬼錄)  拼音:guǐ lù
死者的名籍。《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也作「鬼箓」。
《漢語大詞典》:司录
官名。 晋 时置录事参军,为公府官,非州郡职,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 北周 称司录参军,属相府;同时州之刺史有军而开府者亦置之。 唐 开元 初改为京尹属官,掌府事。参阅通典·职官十五、 王仲荦 《北周六典》卷十。
《漢語大詞典》:甄录
(1).甄别录用;选择采用。陈书·袁宪传:“ 高宗 曰:‘卿处事已多,可谓清白。别相甄録,且勿致辞。’” 宋 苏洵 《上皇帝书》:“臣所著《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乞赐甄録。” 明 唐顺之 《告病疏》:“臣某本樗櫟粗材,过蒙陛下甄録,使得待罪翰林。此宠荣之至极。” 叶圣陶 《穷愁》:“急投厂中,效 毛先生 自荐,念厂中工作,皆所素习,具辞以告,必见甄録也。”
(2).犹选录。《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序》:“近甄録其近雅驯者,以广见闻。”
《國語辭典》:编录(編錄)  拼音:biān lù
摘录编辑。如:「这家出版社编录了该社畅销书目,方便读者选购。」《南史。卷六○。列传。孔休源》:「时周舍撰《礼疑义》,自汉魏至于齐梁,并皆搜采,休源所有奏议,咸预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