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霍性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全后汉文·卷九十四
性,新平人。官度支中郎将。曹丕嗣魏王位,将南征,以谏被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兖人。少习禅学。孤游海上。虽以分卫。时入聚落。然于声名势利之地。一迹未尝践也。文帝东巡。搜访岩穴。因诏入京。住胜光寺。仁寿置塔。又送舍利于州之普乐寺焉。大禅定者。帝于末年。特为性造也。后果终于此寺。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法性。兖州人。少习禅学。精厉行道。少欲头陀孤游海曲。时复入俗形骸所资。终潜林阜沈隐为任。开皇十四年。文帝东巡搜访岩穴。因召入京住胜光寺。仁寿之年。敕召送舍利于本州普乐寺。初营外函得一青石。错磨始了将欲蓥饰。变成马瑙。五色相杂文彩分明。函内斑剥杂生白玉。凝润光净函之内外。光如水镜洞照无障。当入函时。正当基上白鸟一双翱翔缓飞。绕塔而转。塔西奈树枝叶。并变为真金色。及文帝既崩。置大禅定延住供养。遂卒于寺。八十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9—751 【介绍】: 唐僧。长水人,字通性。俗姓李。世习儒业,幼为诸生。玄宗天宝四年受具足戒。居润州石圮山。李华、崔益问以三教优劣,应答如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通性。李氏。其先居陇西。晋南度。为长水人。世儒素。悟幼而材颖。然有恶疾。莫治疗。开元中。溪光律师教之理事二忏悔法。因爇一指。以致精恪。感瑞光如月。于菩萨像前。天宝四年。始披缁受具足戒。八年。举异行。获隶名兹山。山即石圯山也。地当劳劳之东。晚节结宇幽僻。每置法华道场。九旬脩观佛三昧。尝语门人曰。夫阴薄日以何伤。风运空而不动。苟达于妄。孰非性者。久之猛兽驯于禅榻。祥云垂于法堂。一夕有神人。谓悟曰。弟子隋之新城侯曹世安也。职典斯地。今师至止。愿以永奉行道。言讫而隐。吏部员外李华。殿中侍御史崔益。同谒悟。从容问及三教优劣。悟曰。路伽邪典籍。皆心外法。味之者劳而无證。其犹朽壤滋华。乾池映月。比释教。其辽哉邈矣。如是詶唱再四。华益唯唯。不知首之累肯也。 十年春稍寝疾。仍加跗坐而逝。寿六十三。腊二十六。阇维收舍利。五百馀粒。珠明玉润可爱。门人湛一圆一。树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神悟。字通性。陇西李氏之子。其先属西晋版荡。迁家于吴之长水也。世袭儒素幼为诸生。及冠忽婴恶疾有不可救之状。咎心补行力将何施。开元中诣溪光律师。请耆域之方。执门人之礼。师示以遣业之教。一曰理忏。二曰事忏。此二者圣之所授。行必有徵。遂于菩提像前。秉不屈之心。爇难捐之指。于时有异光如月朣胧绀宫。极苦可以感神明。至精可以动天地。盖人之难事欤。天宝四年受具足戒。身始披缁。八年举尤异行名隶于寺。逮其晚节益见苦心。每置法华道场。九旬入长行礼念。观佛三昧于斯现前。因语门人曰。夫阴薄日以何伤。风运空而不动。苟达于妄谁非性也。方结宇于劳劳山东。中据石圯达分仙径。诸猛兽驯于禅榻。祥云低于法堂。中夜有山神现形谓悟曰。弟子即隋故新成侯曹世安。生为列侯死典南岭。今师至止。愿以此地永奉经行。言讫隐而不见。故吏部员外李华殿中侍御史崔益。同谒悟。尝问孔老圣教优劣。请陈题品。对曰。路伽邪典籍皆心外法。味之者劳而无證。其犹泽朽思华乾池映月。比其释教夫何远乎。如是往复应答如流华益拱手无以抗敌。其扦护释门疆场畴敢侵轶乎。华乃一代之文宗。与萧颖士齐名。笔语过之。若此之儒孰能抵角也。凡诸不逞之徒疑经难法者。悟必近取诸身远喻于物。如理答酬无不垂头搭翼者。十年辛卯春寝疾加趺坐而逝。享龄六十三。法腊二十六。阇维之日获舍利五百馀粒。珠颗累累粲然在瞩门人湛一圆一等主之迁塔焉。
李成性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 【介绍】: 唐陇西成纪人。李玄道曾孙。以明经登第,历任陕王、忠王、义王、棣王四府僚佐。玄宗开元中,除右卫率府左郎将,官至太子右赞善大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杭州人,俗姓章。少礼径山道钦出家,虽勤禅观,多以《三密教》为常务。初住昌化千顷峰顶,诵《佛顶咒》数载。又居盐官硖石东山,复遁迹于于潜落云寺。代宗大历初,入长安章信寺。大历三年,于寺中架刀梯百尺,行如坦路,复蹈烈火,探油汤,嚼铁叶,朝官市民骈足而观,声若雷响。诏赐紫,授鸿胪卿,赐号护国三藏。移居安国寺。世称巾子山降魔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不知何许人也。永泰初。国一祖师。昉入径山。一日禅坐北峰石屏下。见一白衣。称是天目巾子山人。致礼于前曰。彼山之神告我。以长安佛法将有难。遣我救之。若非僧相。不足以增重法门。愿从师剃落。山云。汝有何能而可以救法耶。崇曰。能诵观音俱胝等祝。山因验之。使喝座后石屏。喝之石裂为三。山乃为落发。崇即辞去。游京师止章敬寺。大历三年九月十二日。太清宫道士史华上言。佛力道法。陛下兼爱。而无所优劣。臣愿得与僧之号材术者角。则庶几陛下知祖教之未可等视。而使天下改观幸甚。制可。明日华于东明观。作刀梯级。蹑而升如平地。无小痛楚。僧之会者。皆辟易不敢仰视。时鱼朝恩。尹京师。崇即投牒。愿与角。又明日作梯于所止寺庭。倍其高。而锋刃之利。势不可触。而崇徒跣上下莫之攀附。旁立者为胆掉。且探沸油。餐热铁。禅坐火聚中。于是华辈。相顾骇散。上闻之喜。遣中官传宣召问。师承何人。崇曰。径山高道僧法钦。臣之师也。上慰劳嘉叹。至于再三。赐紫衣。授鸿胪卿。号护国三藏。敕居安国寺。崇一切辞以未受具戒。不敢受。上特令开坛。召十师授戒。方羯磨。忽坛上放光。现白月轮相而隐。上骇异。谥性空大师。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崇惠。姓章氏。抗州人也。稚秫之年见乎器局。鸷鸟难笼出尘心切。往礼径山国一禅师为弟子。虽勤禅观多以三密教为恒务。初于昌化千顷最峰顶。结茅为庵。专诵佛顶咒数稔。又往盐官硖石东山。卓小尖头草屋多历年月。复誓志于潜落云寺遁迹。俄有神白惠曰。师持佛顶少结莎诃令密语不圆。莎诃者成就义也。今京室佛法为外教凌轹。其危若缀旒。待师解救耳。惠趋程西上心亦劳止。择木之故于章信寺挂锡。则大历初也。三年戊申岁九月二十三日。太清宫道士史华上奏。请与释宗当代名流。角佛力道法胜负。于时代宗钦尚空门。异道愤其偏重。故有是请也。遂于东明观坛前架刀成梯。史华登蹑如常磴道焉。时缁伍互相顾望推排且无敢蹑者。惠闻之谒开府鱼朝恩。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横架锋刃若霜雪然。增高百尺。东明之梯极为低下。时朝廷公贵市肆居民。骈足摩肩而观此举。时惠徒跣登级下层。有如坦路曾无难色。复蹈烈火手探油汤。仍餐铁叶号为馎饦。或嚼钉线声犹脆饴。史华怯惧惭惶掩袂而退。时众弹指叹嗟。声若雷响。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便赍赐紫方袍一副焉。诏授鸿胪卿。号曰护国三藏。敕移安国寺居之。自尔声彩发越德望峻高。代宗闻是国一禅师亲门高足。倍加郑重焉。世谓为巾子山降魔禅师是也。 系曰。或谓惠公为幻僧欤。通曰。夫于五尘变现者曰神通。若邪心变五尘事则幻也。惠公持三密瑜伽护魔法助其正定。履刃蹈炎斯何足惊乎。夫何幻之有哉。瑜伽论有诸三神变矣。
神僧传·卷第八
释崇惠。姓章氏。杭州人也。稚秣之年。往礼径山国一禅师为弟子。复誓志于潜落云寺遁迹。俄有神白惠曰。师持佛顶少结莎诃令密语不圆。莎诃者成就义也。今京室佛法为外教凌轹。其危若缀旒。待师解救耳。惠趋程西上。大历三年大清宫道士史华上奏。请与释宗当代名流角佛力道法胜负。于时代宗钦尚空门。异道愤其偏重。故有是请也。遂于东明观坛前架刀成梯。史华登蹑如常磴道马。时缁伍互相顾望推排无敢蹑者。惠闻之谒开府鱼朝恩。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横架锋刃若霜雪。然增高百尺。东明之梯极为低下。时朝廷公贵市肆居民。骈足摩肩而观此举。惠徒跣登级下层有如坦路。曾无难色。复蹈烈火手探油汤。仍餐铁叶号为馎饦。或嚼钉线声犹脆饴。史华怯惧惭惶掩袂而退。时众弹指叹嗟声若雷响。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便赍赐紫方袍一副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章。杭州人也。稚年器局出尘。往礼径山国一禅师。勤禅观。以三密教为恒务。初于昌化千顷最峰顶。结茅为庵。专诵佛顶咒数稔。又往盐官硖石东山。卓小尖头草屋。俄有神白惠曰。师持佛顶。少结莎诃。令密语不圆。莎诃者。成就义也。今京室佛法。为外教淩轹。其危若。缀旒。待师解救耳。惠趋程西上。三年戊申九月二十三日。太清宫道士史华上奏。请与释宗当代名流。角佛力道法胜负。于时代宗钦尚空门。异道愤其遍重。遂于东明观坛前。架刀成梯。史华登蹑如常道焉。时缁伍亘相顾望。无敢蹑者。惠闻之。谒开府鱼朝恩。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横架锋刃若霜雪然。增高百丈。东明之梯极为低下。时朝庭公贵。市肆居民。骈足摩肩而观此举。时惠徒跣登级下层。有如坦路。曾无难色。复踏烈火。手探油汤。仍餐铁叶。号为馎饦。或嚼钉线。声犹脆饴。史华怯惧惭惶。掩袂而退。时众弹指叹嗟。声若雷响。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便赍赐紫方袍一副。诏授号护国三藏。敕移安国寺居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中唐时禅僧。嗣百丈怀海。后住潭州石霜山。《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62 【介绍】: 唐僧。河东蒲坂人,俗姓卢。早举甲科,母丧服阕,往北京童子寺出家。初隐南岳常乐寺,后居杭州大慈山。山素缺水,有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因名“虎跑泉”。问道者众。懿宗咸通中卒,敕谥性空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卢氏。河东蒲阪人。少为书生。年二十五。偕计中甲科。然未惬所志。欲再试礼部。而适丁母忧。因庐墓所。服阕竟。出家于北京童子寺。岁未二周。而诸经通习。遂造嵩岳。受具戒。复淹贯律部。后诣百丈山谒大智海公。而究见性之指焉。俄结庵南岳常乐寺之绝顶。谏议大夫崔公。尤推重。为别创方丈。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苍天苍天。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会即便会。莫忉怛。泉拂袖去。游钱唐止大慈山。山居浙江上。地斥卤砂砾。无所得水。将去而他。忽有虎跪地出泉。甘洌可饮。识者以为神。而众亦大集。上堂云。山僧不会答话。只能识病。有一僧出前立云。远有病么。请师识。中便下座。归方丈。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答云。般若以何为体。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见赵州扫地次。中问般若以何为体。州置帚大笑抚掌。中便归方丈。有僧辞往江西。中云。我劳汝得否。僧云劳什么。中云劳汝将取老僧去。僧云。更有过于和尚者。亦不能将去得。中便休。其僧后举似洞山。山云。阇梨争合恁么道。僧云。和尚作么生。洞云将得。洞又问其僧云。大慈别有什么言句。僧云。有时示众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洞云我不恁么道。僧云作么生道。洞云。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会废教因民服。徙戴氏引墅。大中初。诏除前禁。复仪相。太守刘公加礼敬。丛社之盛。不减畴昔。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嘱累毕。怡然坐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其冬克塔而窆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寰中。姓卢氏。蒲坂人也。生有异相。其声如钟。出家于并州童子寺。受心印于百丈海禅师。结茅于南岳。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师云。苍天苍天。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师云。会即便会。莫忉忉。泉拂袖而出。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师云。般若以何为体。赵州大笑而出。师明日见赵州扫地。师问般若以何为体。赵州置帚。附掌大笑。师便归方丈。师后住浙江大慈山。上堂示众云。山僧不解答语。只能识病。又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时学者甚众。山素缺水。师拟飞锡。夜梦神人告曰。勿他之。我移南岳小童子泉就师取用。诘旦见二虎以爪跑于地。泉自涌出。味甘如饴。有僧自南岳至。乃曰小童子泉涸矣。故东坡题诗云。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佩响。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咸通三年三月十五日无疾而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僖宗谥性空大师定慧之塔。 赞曰。 履践真实  心悟无际  南泉赵州  激扬酬对 居乏寒泉  虎跑以济  惟德斯彰  风清日丽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寰中。姓卢氏。河东蒲坂人也。禀灵特异挺质殊伦。身支𦟛亭顶骨圆峻。其声若钟响其色犹脂凝。学通终古辞实丰赡。年二十五随计中甲科。然未塞其怀。复思再捷。无何遭母之忧。遂庐于墓所。及服阕径往北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诸经皆览。明年往嵩岳登戒肄习律部。于兹博通忽慕上乘。决往百丈山深得玄旨。后隐南岳常乐寺。结茅于山椒谏议大夫崖公深重其操。因别立方丈。虞渊景晞一饭永日。然其乏水羸瓶远求。俄尔深宵有虎嗥啸庐侧。诘旦视之。果滥泉坼地而涌足其汲用。后之杭浙江之北有山号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成巨院。四方僧侣参礼如云。属武宗废教。中衣短褐。或请居戴氏别墅焉。大中壬申岁太守刘公。首命剃染重盛禅林。壬午岁二月十五日嘱累声毕而终。时渐溽暑验其身一无变异。而顶门燠润。冬窆于塔所。享年八十三。法腊五十四。有说常乐寺山虎跑泉。当中公灭日。忽焉乾涸。异哉。止资中之受用耳。至乾符丁酉岁。敕谥大师号性空。塔名定慧也。缙云太守段成式为真赞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宣宗追谥定慧禅师。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圆觉经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圆禅师出家。住终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赐紫。会昌元年卒于兴福塔院。年六十二。谥定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业儒。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计吏入京。道谒遂州圆禅师。一见未及语。深有所欣慕。遽从薙染。顷之进具于拯律师。寻谒荆南张。张曰。传教人也。后当宣导于都邑。复谒洛阳照。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晚谒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乡里。尝赴斋民家。偶受经。得圆觉阅之。妙领义趣。于是誓传是经。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即能讲演。由是著华严圆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脩證。图传篡略。诸宗禅言为禅藏。并酬答书偈等。凡二百馀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者矣。累入内殿。询问秘要。大和二年。庆成节。诏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貌加润悦。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获舍利藏之石室。俗龄六十二。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甘露之祸。宦官率禁兵。所遇屠戮。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依密避难。训亦在。且求剪发以匿。不可。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军立之廷。而数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贫道识训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师遗训。故遵守惟谨。今日之死因所甘心。宦官鱼恒志悯其诚。而奏释之。闻者为出涕。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或者学行不纯之议。多不录。宣宗御极。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负俊才而随计吏。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圆未与语密。欣然而慕之。乃从其削染受教。此年进具于拯律师。寻謁荆南张。张曰。汝传教人也。当宣导于帝都。复见洛阳照禅师。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末见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初在蜀因斋次受经。得圆觉十二章。深达义趣誓传是经。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未尝隶习。即尔讲之。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序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凡二百许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大和二年庆成节。徵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若平日容貌益悦。七日迁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明白而润大。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悉敛藏于石室。其无缘之慈可知矣。俗龄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遗诫令舁尸施鸟兽。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乱禅观。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违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内众慕膻既如彼。朝贵答响又如此。当长庆元和已来。中官立功。执政者孔炽。内外猜疑人主危殆。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及开成中伪甘露发。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所遇者一皆屠戮。时王涯贾餗舒元舆。方在中书会食。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训改图趋凤翔。时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军。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密怡然曰。贫道识训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鱼恒志嘉之。奏释其罪。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或曰。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则对曰。夫密者四战之国也。人无得而名焉。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是故裴休论撰云。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乃为多闻之所役乎。岂声利之所未忘乎。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为法。随愿而起者为行。未必常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自迦叶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著论释经。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寂。或蝉蜕而去。或火化而灭。或攀树以示终。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辙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故师之道也。以知见为妙门。寂净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避名滞相匿我增慢。吾师耻之。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耸。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简于应接。虽骜很不怠于叩励。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故亲师之法者。贫则施。暴则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堕则奋。自荣者慊。自坚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义。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起家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甚众不可以纪。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盖同气相求耳。宣宗再阐真乘。万善咸秩。追谥曰定慧禅师。塔号青莲。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河东相国之论撰。所谓极其笔矣。然非夫人之为极笔。于他人岂极其笔乎。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影待形起。响随声来。有宗密公。公则有裴相国。非相国曷能知密公。相续如环未尝告尽。其二公之道如然。则知谛观法王法。则密公之行甚圆。应以宰官身。则裴相之言可度。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则吾对曰。达磨可不云乎。吾法合了义教。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则吾对曰。教法委在王臣。苟与王臣不接。还能兴显宗教以不。佛言。力轮王臣是欤。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或止为宗教亲近。岂不为大乎。宁免小嫌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义。无可无不可。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裴相国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一藏。其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源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如谈禅理。而不说禅行。是不辨华竺之音也。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万行不出六波罗密。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惟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2—869 【介绍】: 唐僧。宣州南陵人,俗姓蔡。八岁出家于本州藉山寺。宪宗元和十二年,至建州乾元寺受戒。寻往浙东婺州,谒五泄灵默,得传心印。后住福州龟山,世称龟山和尚。喜作诗偈,流传颇广。卒谥性空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2—869 俗姓蔡,宣州南陵(今安徽南陵)人。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出家于本州藉山寺,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在建州乾元寺受具足戒。往浙东婺州,契五泄灵默心印,为其法嗣。后住福州龟山,世因谓之龟山和尚。懿宗咸通十年(869)卒,敕谥性空大师。《祖堂集》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二书及《淳熙三山志》存其诗偈3首,《全唐诗续拾》收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成都杨氏子也。性初凶狠。父母没失。身佣保中。后薙落。隶名福感寺。然耐劳苦污辱。每遇二亲忌辰。则号恸至殒绝。入青城山。裸露以饲蚊蚋。拔耳剜目。以喂鸷禽犷兽。曰此内施也。用以报答劬劳。顾不可欤。或劝之。刺血书经。化缘以创造伽蓝。既成号圣寿。逮老以尝剜目。行步非扶导必颠踬。莫知所适。忽有客。以善医谒。因出珠。内之眶中。遂能视睹如旧。未几。而客见梦曰。我南天王也。以师勤脩故。以目珠还之。远近闻者莫不骇异。大中三年。诏入内供养。仍许弟子有缘给侍。六年二月。表乞然臂。以酬国恩。臂已然。而有诏止之。众因灭其火。乃以焦烂死。有缘表请。易名建塔。诏谥觉性。塔号悟真。今蜀直呼为定兰塔院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定兰。姓杨氏。成都人也。本阛阓间凶恶屠沽类。天与厥性悔往前非。誓预六和化行三蜀。当尔时也咸归信焉。造伽蓝一号圣寿欤。其缘未发。乃藏于佣保中耳。而父母早亡无资可以追往。每遇讳辰兰悲哭咽绝。辄裸露入青城山。纵蚊蚋䗈蝇唼咋肤体。且云。舍内财也用答劬劳。蜀中有黑白蟆。形如粟。𠯗人口及肉。而少见者。次则刺血写经。后则炼臂至于拔耳剜目喂饲鸷鸟猛兽。既而行步非扶导而触物颠踬。后有异人。掌擎物若珠颗然。内空眦中。斯须瞻瞩如故。冥告曰。南天王还师眼珠矣。远近惊骇。常谓人曰。吾闻善戒经中名为无上施。吾愿勤行速要上果矣。大中三年。宣宗诏入内供养。仰其感应之故以优礼奉之。弟子有缘恒执事左右。六年二月中。又愿焚然肩膊。帝累劝勉。年耆且务久长修炼。兰不奉诏。遂焚焉而绝。有缘表请易名建塔。敕谥觉性也。塔号悟真也。蜀都止呼定兰塔院。于今香火不绝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人,俗姓吴。七岁依雪峰义存出家。受戒后,游方至筠阳,参九峰道虔,遂为其法嗣。后住吉州禾山大智院,学徒云集。南唐李璟召问之,诏居扬州祥光院。复乞归山,栖止翠岩院。卒谥法性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无殷。殷生吴氏。福州人也。七龄雪峰存禅师见之。爱其纯粹。化其亲令出家。年二十。乃剃落受具。辞游方至九峰虔公。问汝远来何所见。当由何路。出生死。对曰重昏廓辟。盲者自盲。虔笑以手挥之曰。佛法不如是。殷不怿。请曰。岂无方便。曰汝问我。殷理前语。问之。曰奴见婢慇勤。殷于是依止十馀年。虔移居石门。亦从之。及虔殁。去游庐陵。至永新。见东南山奇胜。乃寻水而往。有故寺基。盖文德中。异僧达奚道场。遂定居学者云集。唐后主闻其名。诏至金陵。问佛法大意。久之有旨。延居杨州祥光寺。恳辞归西山。诏住翠岩。又住上蓝寺。赐号澄源禅师。建隆元年庚申二月示有微疾。三月二日令侍者开方丈。集大众曰。后来学者。未识禾山。即今识取。于是泊然而化。阅世七十。坐夏五十。谥法性禅师。塔曰妙相。 赞曰。石霜言。遍界不曾藏。而其子闻公。临化曰。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九峰言。尽乾坤是汝当人自体。何处安眼耳鼻舌。而其子殷公临化曰。后来学者。未识禾山。即今识取。予观其父子兄弟。语言行履。如形著影出。声呼谷应。而近世禅者。尚伫思。可悲怜也。
僧玄应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永泰人,俗姓张。闽王延钧龙启初,受戒于国师神晏,后参禅师道溥。南唐李璟保大末住泉州开元上方院。留从效延主漳州保福院。宋太祖建隆三年,辞归贵湖。刺史陈洪进奏授紫方袍,号性空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6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人。福州永泰人。俗姓张。初依鼓山神晏出家,后谒大章山契如庵主,终嗣泉州睡龙道溥。住漳州保福寺。刺史陈洪进奏赐号性空禅师。工诗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76 俗姓张,福州永泰(今属福建)人。初依鼓山神晏为僧,后谒大章山契如庵主,终嗣泉州睡龙道溥。住漳州保福寺。刺史陈洪进奏赐号性空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景德传灯录》及《五灯会元》卷八另存诗偈2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清豁(?~九七六),福州(今属福建)人。居泉州开元上方院,留漳州保福寺。太祖建隆三年(九六二),辞归至贵湖。刺史陈洪进奏赐紫方袍,号性空禅师。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卒。事见《泉州府志》卷六五。今录诗二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大章山契如庵主。福州永泰人。素蕴孤操。志探祖道。预玄沙之室。颖悟幽旨。玄沙记曰。子禅已逸格。则他后要一人侍立也无。师自此不务集徒。不畜童侍。隐于小界山。刳大朽杉。处其中。容身而已。凡游僧至。皆随扣而应。有问生死到来。如何回避。师曰。符到奉行。曰。然则被生死拘将去也。师曰。阿㖿㖿。清豁、冲煦闻师名。造之值师采粟。豁问曰。道者如庵主在何所。师曰。从何处来。曰。山下来。师曰。因何得到这里。曰。这里是何处所。师揖曰。那下吃茶去。二公方省是。师遂至庵。夜睹豺虎奔至庵前。自然驯扰。豁有诗曰。行不等閒行。谁知去住情。一餐犹未饱。万户勿聊生。非道应难伏。空拳莫与争。龙吟云起处。闲啸两三声。二公。寻于大章山创庵。请师居之。两处孤坐。垂五十二载而化。豁亦永泰人。少聪敏。鼓山国师。与落发。初谒大章。后参睡龙。龙一日问曰。豁阇黎。见何尊宿来。还悟也未。曰。清豁常访大章。得个信处。睡龙于是上堂。集大众召曰。清豁阇黎。出对众烧香说悟处。老僧与汝證明。师乃拈香曰。香已拈了。悟即不悟。睡龙大悦而许之。僧问。家贫遭劫时如何。师曰。不能尽底去。曰。为甚么不尽底去。曰。贼是家亲。是家亲。为甚翻成家贼。师曰。内既无应外不能为。忽然捉败功归何所。师曰。赏亦未曾闻。曰。恁么即劳而无功也。曰功不无成但不处。为何不处。师曰。不见道太平本是将军定。未许将军见太平。师后将顺世。忽舍众入山。乃遗偈曰。世人休说路行难。鸟道羊肠只尺间。珍重苧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即往贵湖卓庵。未几。谓门人曰。吾灭后。将遗骸施诸虫蚁。勿置坟塔。言讫入湖头山。坐磐石。俨然而化。门人禀遗命。延留七日。竟无虫蚁侵食。遂就阇维。散于林野。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旴江人,字成性。用四言韵语编著《史学提要》,自上古迄宋末,以便初学者记诵。
全宋诗
黄继善,字成性,金溪(今属江西)人。宋遗民。有《史学提要》,已佚。事见《吴文正集》卷一六《黄成性诗序》、《魏叔子集》卷八《史学提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