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耸神(聳神)
谓露出惊异的神情。耸,通“ 悚 ”。 唐 刘禹锡 《观柘枝舞》诗:“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
《漢語大詞典》:震耸(震聳)
(1).惶悚,诚惶诚恐。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如有违戾,惩治大吏一人,自然震耸用命。”
(2).惊异并敬重。 严复 《〈法意〉按语》一一四:“吾每覩古代之鉅功,未尝不震耸流连。”
(3).惊动,动乱。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十:“遇边鄙震耸,则骤加进擢;及后晏静,则置而不用。”
《漢語大詞典》:惊噪(驚譟)
见“ 惊譟 ”。
亦作“ 惊噪 ”。 惊异鼓噪。后汉书·五行志二:“﹝ 延熹 ﹞九年三月癸巳,京都夜有火光转行,民相惊譟。”晋书·五行志中:“ 太安 元年, 丹阳 湖熟县 夏架湖 有大石,浮二百步而登岸,民惊噪相告曰‘石来’。” 明 刘基 《秦女休行》:“市人惊譟尘土沸,逻卒奔走驰金吾。”
分類:惊异鼓噪
《國語辭典》:瞠视(瞠視)  拼音:chēng shì
睁眼直视。如:「他两眼瞠视,不知所措。」
《國語辭典》:诧异(詫異)  拼音:chà yì
惊奇、讶异。《儒林外史》第四○回:「老妈同家人都吓了一跳,甚觉诧异。」《红楼梦》第七一回:「怎么他的眼肿肿的?所以我诧异只管看。」
《漢語大詞典》:迷眩
(1).迷失本性。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猿妖:“ 嘉隆 间,一部郎之妻,偶出南门 梅庙 烧香,为物所祟,每至輒迷眩,百计遣之不去。”
(2).指迷惑。 鲁迅 《华盖集续编·关于〈三藏取经记〉等》:“然而在考辨的文字中杂入一点滑稽轻薄的论调,每容易迷眩一般读者,使之失去冷静,坠入彀中。”
(3).目眩神迷。形容所见令人惊异倾倒。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明武宗遗事》:“帝微行过之,见其丰神绰约,国色无双,不禁迷眩。” 王西彦 《神的失落》二:“最初,他简直迷眩了,一如小孩子的迷眩于天上多彩的霓虹。”
(4).(眼睛)昏花。 叶圣陶 《金耳环》:“他定一定眼睛,自觉很有把握,并不迷眩了,才向前仔细地看。” 王西彦 《寻常事》:“里面那人就啪脱一声扭亮电灯,倏地放射出来强烈的光线,使得 洪发佬 的眼睛迷眩了一阵。”
《漢語大詞典》:他娘
詈词。用于句中。表示惊异或怨恨等情绪。 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你也不叫,我也不叫,饿他娘那老弟子!”《西游记》第十七回:“若是 老孙 有这样咒语,就念上他娘一千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不是妹子,睡他娘一晚,放他去罢!”
《漢語大詞典》:舌挢(舌撟)
舌头举起。形容惊异的样子。 梁启超 《新历史·论纪年》:“昔 上海 强学会之初开也,大书 孔子 卒后二千四百七十三年。当时会中一二俗士闻之,舌撟汗下色变。”
分類:舌头惊异
《漢語大詞典》:怪愕
惊异,惊奇。《新唐书·吴兢传》:“今封事,谤木比也。使所言是,有益於国;使所言非,无累於朝。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道路流传,相视怪愕。”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尝有人於土中得一朽弊捣帛杵,不识,持归以示邻里。大小聚观,莫不怪愕,不知何物。”
分類:惊异惊奇
《漢語大詞典》:骇惋(駭惋)
惊叹,惊异。 南朝 宋 谢灵运 《诣阙自理表》:“披疏骇惋,不解所由。”南史·刘敬宣传:“及在 江陵 ,知 敬宣 还,寻知为 江州 ,大骇惋。”新唐书·刘晏传:“不加实验,先诛后詔,天下骇惋。”
分類:惊叹惊异
《國語辭典》:怪疑  拼音:guài yí
疑惑、困惑。《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法师不觉失笑,大生怪疑。」也作「疑怪」。
《漢語大詞典》:惊错
惊异和错愕。例如:他摸摸自己松弛的肚腹,自己也惊错起来。
分類:惊异
《國語辭典》:惊张(驚張)  拼音:jīng zhāng
1.惊讶紧张。《西游记》第三九回:「忽见那个水衣皇帝,个个惊张,人人疑说。」
2.惊动声张。《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他只在亲眷人家,不要惊张,致他走了。」
《國語辭典》:奇骇(奇駭)  拼音:qí hài
惊奇讶异。《初刻拍案惊奇》卷五:「这话传出去,个个奇骇道:『是新闻。』」
《漢語大詞典》:稀诧(稀詫)
犹稀奇。令人惊异。 元 关汉卿 《鲁斋郎》楔子:“将百姓敢蹅踏,赤紧的他官职大的忒稀诧!”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一折:“你道我 尧 眉 舜 目堪图画, 汤 肩 禹 背实稀诧。”
分類:稀奇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