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6,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观戏
戏子
小戏
官衣
大戏
出儿
冷宫
老外
乱弹
曲韵
起霸
昆腔
科段
李十郎
薄落
《漢語大詞典》:观戏(觀戲)
(1).观看杂技、戏曲等的表演。晋书·王戎传:“﹝ 戎 ﹞年六七岁,於 宣武场 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 戎 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金瓶梅词话》第六三回:“堂客便在灵前,围着围屏,垂帘放桌席,往外观戏。”
(2).观看下棋。宋书·徐羡之传:“﹝ 徐羡之 ﹞沉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颇工弈棊,观戏常若未解,当世倍以此推之。”
《國語辭典》:戏子(戲子)  拼音:xì zi
旧称以演戏为职业的人。《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小的本是戏子出身。」《红楼梦》第五八回:「怪不得人人说戏子没一个好缠的。」
《漢語大詞典》:小戏(小戲)
(1).小游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小戏中於弈局一枰各布五子,角迟速,名蹙融。”
(2).稍微戏弄。
(3).小戏班子。红楼梦第十四回:“这日伴宿之夕,里面两班小戏并耍百戏的与亲朋堂客伴宿。”
(4).某些专演小型戏曲的剧种。如花鼓戏、花灯戏等。有时也指大戏系统演出角色较少、情节比较简单的戏。《花城》1981年第3期:“为着丰富一点素材,将心中蕴蓄已久的一些东西写成一出小戏,以备团里排演。”
(5).指折子戏。
《國語辭典》:官衣  拼音:guān yī
1.制服或礼服的旧称。
2.传统戏曲服装中的官服。圆领大襟,有水袖,式样与蟒袍相同,但不绣花。按人物身分而有紫、红、蓝、黑等色之分。
《國語辭典》:大戏(大戲)  拼音:dà xì
大型的戏剧。情节与角色都较为复杂、严整,异于杂耍小技。如:「这出大戏,不论情节与角色都十分丰富、精采。」
《国语辞典》:出儿(出儿)  拼音:chū ér
1.量词。计算戏曲剧目的单位。《歧路灯》第一八回:「掌班的道:『唱完「杀嫂」,原打算唱「萧太后打围」,又是玉花的脚儿。如今中间夹「天官赐福」一出,算是夏少爷的敬意。』逢若道:『上席时,这一出儿就好。』」《红楼复梦》第九七回:「今晚上来看灯的亲友过多,灯戏未免热闹,我竟白日里领孩子们的情罢。不用点灯,演几出儿就算了。」
2.一次、一回。俗称为「一出儿」。
《國語辭典》:冷宫(冷宮)  拼音:lěng gōng
1.失宠后妃所住的宫殿。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只把美人图点上些破绽,到京师必定发入冷宫。」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那一个刘娘娘占尽了寝殿百年欢,这一个李美人整受了冷宫中一世苦。」
2.比喻被冷落、不受重用的境地。如:「年初买的球鞋,已被他打入冷宫。」
《國語辭典》:老外  拼音:lǎo wài
1.外国人。如:「这个老外对中国面食,倒是挺喜欢的。」
2.外行,生手。《负曝闲谈》第一二回:「殷必佑虽是老外,然而听见那些同窗讲过什么规矩。」
3.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角色。专门扮演老年男子,一般戴白满须,故称为「老外」。也称为「外」。
《國語辭典》:乱弹(亂彈)  拼音:luàn tán
1.清代中叶对当时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的泛称,寓有贬意。以多种乐器合奏,纷杂嚣乱。剧词和音乐通俗易解,受众多人民的喜爱。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也称为「花部」。
2.梆子腔系统的戏曲。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拔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
3.台湾北管戏职业戏班的俗称。参见「北管戏」条。
《漢語大詞典》:曲韵(曲韻)
戏曲、曲艺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字音标准。我国各地剧种、曲种在读音、咬字、归韵、四声调值等方面都有一定规律,大致均以当地语音为标准,但在表演一些反映古代生活题材的剧目、曲目时,则酌用中州韵。
《漢語大詞典》:起霸
亦作“ 起覇 ”。
(1).起而称霸。晋书·天文志中:“一曰,赤彗分为昭明,昭明灭光,以为起霸起德之徵,所起国兵多变。”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黄乌流而白鱼跃,有 周武 之兴王;彤弓一而旅矢千,有 晋文 之起覇。”
(2).戏曲表演中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据说始用于 明 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京剧《霸王遇虞姬》第一场:“ 司马欣 、 董翳 、 李由 、 孙胜 、 章平 、 周熊 、 王离 、 韩章 上,起霸。”京剧《取南郡》第六场:“ 牛金 上,起霸。” 靳以 《下场》:“前台正在演着另一个场面,许多人在高兴地喝着采,方才的那一点惊恐已经没有了,鉴赏着边式的‘起霸’。”
《國語辭典》:昆腔(崑腔)  拼音:kūn qiāng
流行于大陆地区江浙一带的剧种。始于元代,最初是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所流行的清唱腔调,故称为「昆山腔」。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综合我国各地方腔调,揉合南北曲,以笛、管、笙、琵琶、锣鼓等为乐器,旋律婉转细致,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为集南北曲大成的时曲,是明代到清中叶以前我国主要的戏曲腔调。由于所唱的是曲牌,故称为「昆曲」;因以江南苏州昆山一带的语言演出,故也称为「昆剧」。
《國語辭典》:科段  拼音:kē duàn
1.手段。《水浒传》第二一回:「押司不要使这科段。这唐牛儿捻泛过来。你这精贼也瞒老娘!正是鲁般手里调大斧。」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如今被俺使个科段,将他撚出门去。」
2.文章的段落。《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论文上》:「韩不用科段,直便说起去至终篇,自然纯粹成体,无破绽。」
《漢語大詞典》:李十郎
清 戏曲家 李渔 的别称。 清 李桓辑 《国朝耆献类徵·文艺四·李渔》:“ 李渔 ,字 笠翁 , 钱塘 人。流寓 金陵 著一家言,能为 唐 人小説, 吴梅村 所称精於谱曲,时称 李十郎 。”
分類:戏曲李渔
《國語辭典》:薄落  拼音:bó luò
1.落魄、潦倒。元。范康《竹叶舟。楔子》:「仁兄今日虽然薄落,一朝运至时来,为师为相,做出那伊尹、傅说的事业。」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二折:「你赍发呵与那个受困的官员,你赍发呵与那个薄落的书生,兀的不扬名显姓,光日月,动朝廷。」
2.落第。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你今日薄落了缩项潜身,俺状元郎誇谈宗祖。」也作「剥落」、「驳落」。